大豆生产中常见病虫害类型及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探究
2021-03-12刁春妍常宏莹
刁春妍 常宏莹 安 然
(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汪清 133200)
大豆属于粮油作物,属于经济型农作物,常见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大豆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提升了大豆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但部分农民群众在进行种植过程中未能掌握先进的技术,造成大豆病虫害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同时大豆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用途广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是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上、中低纬度地区、具有一定灌溉条件、热量充足的地区就可以种植,但是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等平原地带。本文主要以东北平原为例,为保证大豆种植户获得良好经济收益,探讨吉林省产区常见病虫害类型,并将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植保技术)应用到日常生产中,提高大豆产量,提升大豆总产值。
1.吉林省大豆种植气候条件
吉林省以季风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这种雨热同期的自然条件为大豆生长和发展带来有利条件。以汪清县为例,年平均降雨量为580mm,年日照时数已经超过2700小时,并且肥沃的黑土地为大豆生长带来充分养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豆总产值。此外,“大豆——玉米”轮作的模式为该地区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逐渐推动当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控制始终是农业经营户需要解决并重视的问题,农业管理部门、种植户应该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将绿色无公害防治方法应用到大豆生产和经营中,促使其达到稳产增产增收。
2.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基本内涵
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也被称为绿色防控技术,即在绿色植保理念基础上,安全使用农药,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阶段可以使用的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防治,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通过科学技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从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得知,该种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根源上减少药物残留,不会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保证食品安全,避免人类出现饮食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可以同时满足大豆生产保质、保量的“双重需求”。
3.吉林省大豆常见病虫害类型
近年来,我国市面上的很多大豆存在化肥农药超标现象,难以满足市场对绿色无公害大豆的需求,通过加强应用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来提高大豆品质和产量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当前大豆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为绿色大豆的生产提供理论和实际支撑。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农业防治技术和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大豆的生产现状,并进一步提高绿色无公害大豆的产量及品质。
3.1 大豆常见病害
3.1.1 霜霉病
霜霉病是东北地区大豆常见的病害之一,吉林省因为地处我国北部,无霜期短,在秋冬时期,主要是大豆生育期均可发病,其中气候(气温)越低的地区,该种病害就越严重。在发病初期,叶背产生霜霉状物,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籽粒、幼苗,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如果病害严重,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大豆的含油量降低3%-8%之间,发病后减产6-15%,霜霉病病原物为霜霉菌,最适发病温度为20℃左右,从寄主气孔侵入,扩散速度较快。
3.1.2 紫斑病
紫斑病主要发生在北方大豆生产区,侵染的种子萌发率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簇生,分生孢子无色,顶端稍尖。主要危害豆荚和豆粒,苗期染病叶片处会出现赤褐色圆形斑,形成长条状斑点,在后期发病严重期,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病荚内层生不规则病斑,有的龟裂,内浅外深,尤其在大豆开花期,气温偏高,发病的概率更大。连作地及早熟地发病更为严重,甚至可能使豆苗无法存活,是大豆种子生产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因此种植户应该提早防御,避免该种病害无限扩散。
3.1.3 灰霉病
大豆灰霉病是常发性病害,一般地块减产15%左右,在发病初期,主要是因为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中部灰色或灰褐色。气候潮湿时大豆表面将直接形成灰色霉层,直径1—5mm,以后逐渐扩展,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更为严重,可以达到25%--35%之间,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如果不及时防治,大豆叶片逐渐出现大面积地干枯和死亡,直接影响农业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3.1.4 锈病
锈病在所有种植区都常有发生,属于大豆常见之一,主要由豆薯层锈菌引起,在发病过程中侵染叶片、茎叶等,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一般减产10%-30%,后期病斑稍扩大,减产50%以上,受叶脉限制,病斑一般呈现出不规则形,早期发病,基本无收。其中锈病夏孢子潜育期长短随温度而异,在弱光及黑暗中萌发率更高,孢子堆埋没于寄主组织,一般为淡黄褐色至淡褐色,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进行多次再侵染和气流传播,将直接影响大豆产量。
3.2 大豆常见虫害
3.2.1 蚜虫
蚜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一般可以分为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属于寡食性害虫。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可传播病毒病,蚜以卵在枝条的芽侧越冬,分枝结荚减少,直接导致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在6月份之前就会危害大豆田幼苗,造成大豆减产。在全面推广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之前,种植户一般选择化学杀虫剂、有机磷类农药来防治大豆蚜虫,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将直接产生农药残留超标、虫害抗药性提升等问题,因此使用绿色防治方法,可以将科学、无公害技术应用到大豆种植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可以保护天敌。
3.2.2 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称为小红虫,在发病初期,幼虫侵入豆荚破坏豆粒,大豆将减产15%左右,食心虫以年为单位更新,成虫实际发生期(在吉林地区)的8月中旬左右,大豆成熟前,幼虫基本成熟,但其飞行能力不强,飞行距离在5m左右,最高不会超过6m。大豆种植的土壤温湿度将直接影响到食心虫爆发数量,如果土壤含水量在100%-20%之间,更加便于幼虫入土越冬,孵化率更高,因此在今后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加强预测预报,在成虫发生盛期之前,抓住有利防治时机,慎用化学药剂防治,做好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提升虫害防治效果。
4.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率的基本防治措施,主要措施为:1)播前精选种子,合理密植,清除病株残体,剔除病虫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开好排水沟渠加强排涝;2)选择抗虫品种,比如黑农40、垦农18、垦丰8、合丰39,可以提升大豆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豆食心虫发病率,合理管控化学肥料施加量。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从本质上讲,就是指应该利用无毒、无害、无残留的方法,降低大豆土壤的损害,因此种植户应该破坏食心虫越冬场所,加强预测预报,控制当期大豆生产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虫源和病源,降低农产品中残留,最大限度地减小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2 天敌防治
天敌防治从本质上属于生物防治技术的一种,利用害虫的天敌,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虫害类型,投放适当数量的天敌,降低虫害对大豆的不利影响,避免各种虫害的侵袭。比如:为了预防大豆食心虫,种植户可以释放赤眼蜂,在8月中旬左右释放赤眼蜂1次,如果虫害较为严重,可以投放2次,40万头/公顷,有效控制食心虫危害,降低田间食心虫率,提高防治效果,可以降低40%以上的食心虫附。再比如如果田间发生蚜虫,可以释放食蚜蝇、蚜茧蜂、蜘蛛、草蛉、螟黄赤眼等天敌,降低田间心虫卵的寄生率,把害虫消灭在卵初期,防治大豆虫害,在成虫发生盛期之前,将蛾团数量降到最低。
4.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式就是指借助色板、糖醋液、灰色塑料膜、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科学环保的方式,消灭大豆害虫。根据不同的害虫类型,合理设置杀虫灯数量,但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农户要定期清理诱捕器,一个月更换一次,对幼虫和成虫都可以产生一定的防治效果。笔者以预防大豆食心虫为例,农户可以在三脚架上放置科研机构研发的诱杀盆,盆径30cm,以铁丝连接钩钉后,加入2g洗衣粉置于水面上,制作昆虫性诱剂,在诱芯距离水面约1cm左右,可以诱惑雄性食心虫,该种方法可以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
4.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就是指利用绿色、无毒、无害的化学药剂,降低对土壤、水体的影响,采用绿色农药,对大豆常见病虫害进行清理和防治。利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做到精准防控,注意保护有益昆虫,并降低害虫本身产生抗药性,比如利用SpltNPV水分散粒剂(绿色药剂),每3g兑水1500g,可以有效防治大豆斜纹夜蛾,并且不会对当地环境带来污染问题。其次也可以利用绿色生物杀虫剂,防治大豆蚜虫,该种药剂的使用相对安全,与蜡蚧菌混配,可以大量降低小菜蛾、大豆蚜、豆黄蓟马的数量,防治效果在80%左右。
5.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
为了探究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笔者将吉林汪清县××地区作为试验田(两块完全一样的试验田),其中对照组采用原始病虫害防治方法(残留高、毒性强的化学药剂),试验组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绿色化学药剂+物理防治+天敌防治+农业防治),并以1个月、2个月、3个月为节点,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对比。效果如下: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前后的虫口基数差异性明显,防治大豆虫害效果显著,并且通过笔者的实地观察和考量,在对照组病害防治过程中,高浓度的化学药剂虽然见效更快,但是从长期发展眼光来看,良好的植株也会受到农药影响,出现黄叶、脱落等现象,且大豆籽粒饱满度不如试验组好,在最终收获期,产量和产值均低于试验组,可以基本判定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提升东北地区大豆产值。因此在今后农业的种植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部门应该发挥职能,加强农作物集约化处理,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宣传,专业人员对农田进行调查,对农民进行种植要点培训,严格规范检疫程序,加强田间预测,注意每年病虫害发生时期,及时掌握发生规律,在病虫害初期就进行相关措施,降低后续蔓延程度。
表1 两种防治方法效果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农药施用次数,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因此当地农业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作物集约化处理,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宣传,发挥部门职能,破坏食心虫越冬场所,加强预测预报,控制当期大豆生产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破坏外界病虫害发生条件,最终提升种植户经济效果,提高当地大豆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