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管理对肝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分析
2021-03-12雷璐敏许欣琳杨丽苑
雷璐敏,许欣琳,杨丽苑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手术室,北京 100048
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肝癌患者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显著,但手术治疗可引发多种并发症,术中低体温就是其中一种。研究报道,50%~70%的患者在实施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可发生轻度低体温。术中低体温是人体在手术期间出现的一种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现象,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也可明显增加围手术期失血量,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延缓患者康复。因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保温干预十分重要。常规保温干预只能使患者体温每小时升高0.1~0.3℃,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效果并不理想,复合保温从多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保温干预,兼顾外部环境和患者体表温度的管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体温和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保温效果优于常规保温干预。本研究旨在探究复合保温管理对肝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肝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提出的肝癌诊断标准;②肿瘤直径≤5 cm,病灶数量≤3个;③接受手术治疗,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④意识清晰,无语言沟通障碍和精神障碍。排除标准:①已发生转移;②合并心脏功能异常和甲状腺功能低下;③合并手术禁忌证。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8例患者。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60)和对照组(n
=48),观察组患者行复合保温管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保温干预。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51.57±7.10)岁;体重 44~86 kg,平均体重(56.86±8.11)kg;肿瘤直径:<3 cm 24例,3~5 cm 3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6例,Ⅱ级5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1.15±7.14)岁;体重 47~86 kg,平均体重(56.42±8.15)kg;肿瘤直径:<3 cm 19例,3~5 cm 29例;ASA分级:Ⅰ级5例,Ⅱ级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肿瘤直径及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保温干预,将手术室的温度设定为22~24℃,湿度设定为40%~60%,术野外用保暖毛巾包裹,术中进行液体输注,在常温条件下输入血液,不对冲洗液和消毒液做特殊处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复合保温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调节环境温度。入室前30 min设定手术室温度为22~25℃,湿度为50%~60%,在进行麻醉和皮肤消毒时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5~28℃,正式进行手术时再调至22~24℃。②体表加温。手术前在手术床上先铺设无菌单,再铺设38℃的循环水毯,再给患者盖上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采用加热到40℃的消毒剂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室温较低的情况下,注意对患者外露部位进行保暖,如外露的上下肢、头、肩部等需采用保暖手术巾包裹,在进行皮肤消毒时需调整室温至26℃并尽量将消毒时间缩短。③体温检测。围手术期需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有利于在早期发现低体温现象,术中需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体腔内直接进行加温干预,包括输入液体加温和冲洗液加温两种方式,可采用输液加温器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加温温度为37~40℃,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通过减少液体的能量交换保持患者体温恒定,加热后的液体需在2 h内输完。输入少量血液时应先放置20 min,然后再输注,输入大量血液时,需先将血液进行加热,加热温度控制为30~35℃,超过35℃会引起溶血。手术过程中应用到的冲洗液需加温至37~40℃,冲洗时冲洗液需在胸腔内保留5~8 min。
1.3 观察指标
①各时间点的体温。比较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停用麻醉药物时、麻醉后每隔30 min(麻醉后30、60、90、120、150、180、210、240 min)时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本研究测量的是直肠温度,测量方法:为缓解患者不适,首先在体温探头上涂抹少许奥布卡因凝胶进行润滑,同时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肛门,探头置入深度设定为7 cm并做好标记,固定好导线防止脱出,另一端连接心电监护仪的体温监测模块。②低体温发生情况。③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术前及术后2 h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④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及寒战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体温的比较
入手术室时,两组患者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停用麻醉药物时、麻醉后不同时间点、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表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体温的比较(℃,±s)
2.2 低体温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5.00%(3/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68.285,P
<0.01)。2.3 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PT、AP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的PT和APTT均长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的FIB水平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PT和APT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2.4 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表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肝脏在安静状态下产热占全身热量的20%,肝癌手术过程中,腹腔在温度较低的手术室中大面积暴露可导致术中低体温,低体温可引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低体温可导致切口感染、压疮、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中进行有效的体温干预十分重要。
人体代谢产生的大约90%的热量可由皮肤散出,因此进行体温管理的要点在于减少皮肤散热。本研究中复合保温管理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使用保暖工具减少患者术中热量散失,结果显示,停用麻醉药物时、麻醉后不同时间点、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复合保温管理可有效预防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变化并不明显,对照组患者的体温则在每个时间段都有明显变化,手术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表明复合体温管理有助于维持肝癌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干预过程中循环水毯和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的应用为患者营造了局部的热环境,减少了皮肤热量的散失,因此观察组患者术中体温无明显变化。室温液体输入、冷藏血液制品输注及低温冲洗液冲洗手术部位均可导致热量散失,本研究中的复合保温管理通过对输注液体及低温冲洗液进行加温,有效减少了患者热量散失,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3%,说明复合保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肝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人体凝血与抗凝、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肝脏在该动态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PT和APT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复合保温管理能够有效保护肝癌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在进入手术室前30 min,通过调整手术室温湿度,使其保持最适宜状态,再使用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将非手术区覆盖起来,使裸露面积减少,术中散热减少,最终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体温可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低体温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但对麻醉药的药效无影响,因此受低体温影响,麻醉药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可明显延长,患者的复苏时间和拔管时间也就相对延长。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复合保温管理可通过减少术中低体温发生,有效缩短患者的复苏时间和拔管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表明复合保温管理可有效降低寒战发生率。
综上所述,复合保温管理可维持肝癌患者术中体温稳定,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气管拔管时间和复苏时间,降低寒战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