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价值
2021-03-12岳毅明程果冯君阳
岳毅明,程果,冯君阳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1影像科,2妇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给女性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病变部位在盆腔,肿块分型复杂,且早期病变无症状,大部分患者一经诊断多处于中晚期,导致术后5年生存率下降。因此,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卵巢肿瘤筛查以B超、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主,但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受限。随着MRI的发展,其在软组织方面的较高分辨率在肿瘤诊断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其利用组织间序列信号的不同鉴别、定位肿瘤,可多方位成像且对人体无辐射损害。常规MRI的T1和T2图像凸显软组织的部分特性,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特征予以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可充分反映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状况,根据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DWI图像表现鉴别肿瘤良恶性更加可靠。本研究探讨MRI-DWI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因卵巢占位采取MRI常规扫描及DWI检查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手术或组织穿刺活检证实为卵巢肿瘤,且未发生转移;③检查前未采取手术或放化疗治疗;④临床资料完整,包括一般资料、MRI检查资料。排除标准:有MRI检查禁忌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00例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39.43±10.25)岁;良性肿瘤69例(卵巢纤维瘤16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17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1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5例),恶性肿瘤31例(黏液性囊腺癌9例、浆液性囊腺癌1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4例、腺癌6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输卵管系膜绒癌1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使用体线圈进行盆腔MRI扫描,常规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及脂肪抑制T2成像,所用仪器型号为西门子Verio 3.0T。入室检查前告知患者尽量排尿,并指导其做胸式呼吸训练,以减少呼吸运动对扫描结果的影响。扫描参数设置:T1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40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8.2 ms,T2 TR=3000 ms、TE=85 ms,DWI扩散敏感系数(b)=600 s/mm、TR=4000 ms、TE=78 ms,层厚=6.0 mm,层间距=2.0 mm,视野(field of view,FOV)=30~36 mm。在DWI b=600 s/mm时,于感兴趣区域如囊壁/分隔增厚区域、囊实性区域(面积为80~100 mm)测量ADC值,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MRI扫描及阅片采取双盲法,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方确定。
1.3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患者病变最大径、ADC值、肿瘤位置(单侧/双侧)、边界(清晰/不清晰)、囊实性(以30%为界)、囊壁/分隔(薄、均匀/厚、无或不均匀,以5 mm为界)、T1及T2信号均匀性(高信号或低信号),将囊壁/分隔>5 mm定义为增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良恶性肿瘤病灶相关指标的比较
100例卵巢占位患者中,有69例为良性肿瘤,3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病灶85个,恶性肿瘤病灶43个。良性肿瘤病灶与恶性肿瘤病灶的病变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1)表1 良恶性肿瘤病灶相关指标的比较( n=128)
2.2 恶性病变发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卵巢肿瘤病灶良恶性(恶性=1,良性=0)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与病变良恶性呈负相关(P
<0.05),即ADC值越高,则越有可能为良性;囊壁/分隔、囊实性、T2信号均匀性均是恶性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1),即囊实性及囊壁越厚、T2信号越不均匀,则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高。(表2)表2 恶性病变发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ROC曲线分析
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672、0.560、0.643,ADC值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临界值为1.65×10mm/s,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1%、85.39%。(图1)
图1 MRI-DWI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ROC曲线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MRI-DWI在肿瘤诊断方面凸显出独特的优势,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及方向。DWI是利用生物组织内的热运动反映组织内结构的一种图像技术,影像表现不受呼吸、胃肠蠕动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仅与水分子扩散运动幅度相关。ADC值是反映水分子扩散幅度的参数,不同组织的ADC值具有差异性。
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发生恶性病变的细胞密度较高,会使水分子运动受限,因此,当ADC值降低,高b值且DWI呈现高信号时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关于良恶性卵巢肿瘤MRI影像表现的研究多集中在ADC值、病变大小、囊壁/分隔厚度上,但尚存争议。本研究共分析了卵巢肿瘤患者DWI影像中病变最大径、ADC值、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T1和T2信号均匀性8项因素,结果显示良恶性病变的病变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Rockall的研究结果一致,卵巢恶性肿瘤囊实性部分DWI呈现高信号,ADC值降低。可能的原因是,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出现异常的核分裂,导致细胞质减少、细胞核质增加,再加上相关生物分子(多糖、蛋白质)的能力增强使组织间的黏附性提高,进一步使细胞外容积缩小,水分子运动幅度受限,故ADC值降低,DWI显示高信号。相反,良性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相对较慢,对细胞质外水分子运动影响较小,故DWI图像大多表现为等信号,ADC值也相对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ADC值与病变良恶性呈负相关,囊壁/分隔、囊实性、T2信号均匀性均是恶性卵巢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袁道明分析3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囊实性部分的DWI图像显示,当b=800 s/mm时,良性肿瘤囊实性部分平均ADC值为(1.52±0.65)×10mm/s,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囊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0.98±0.28)×10mm/s。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卵巢肿瘤囊块中有分隔,良性肿瘤上皮细胞排列为单层,囊壁较薄,向内折叠形成分隔,一般厚度小于3 mm;而恶性肿瘤由于细胞异常增殖,排列为多层,囊内有明显的乳头状、结节状凸起,囊壁厚度一般大于3 mm。但其他文献报道,囊壁/分隔及囊实性在诊断卵巢肿瘤时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在比较肿瘤形态学特征的同时结合DWI图像,证实为恶性肿瘤的可靠性更高。本研究分析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2信号均匀性的ROC曲线AUC值显示,ADC值(0.840)>囊壁/分隔(0.672)>T2信号均匀性(0.643)>囊实性(0.560),表明ADC值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MRI扫描包括囊壁/分隔、囊实性、T2信号均匀性。
综上所述,MRI-DWI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高于MRI常规扫描,卵巢恶性肿瘤MRI影像特点为:ADC值较低,存在囊实性、囊壁/分隔增厚、T2信号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