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与升级研究
2021-03-11于明言
摘要: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了地区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结构的较大变迁。集群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集群升级,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区域成功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可遵循四种可行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升级、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整体升级。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集群;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1-0110-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承载着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联东启西、承南接北,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使命。京津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优化制造业区域空间布局,实现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2]。
一、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制造业总体规模
从总量来看,京津冀制造业总量大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工业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20546.8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4895.82亿元 ,但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2013年,区域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0.53%上升至10.74%;自2013年之后,比重逐年降低,2017年降至8.94%(如图1所示)。在协同发展背景下,面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产值总量的大小,而是更加侧重考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3],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微观企业尽快提质增效,在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刚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群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京津冀制造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京津冀制造业区域空间分布
京津冀地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是由河北贡献的,河北工业总产值在区域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超过50%。自2011年以来,河北工业产值呈现先降后增的态势。从2011年至2015年,比重从57.79%下降至53.73%,在之后的两年又上升近2个百分点,达到55.26%(如图2所示)。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工业中的比重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2017年的比重达到17.17%,比2011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北京一方面在不断疏解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工业产值在区域内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说明北京借助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主动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天津工业在京津冀内部比重从2011年的27.05%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30.1%,之后逐步降低至2017年的27.57%。
二、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
优势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力是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基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4]。本文通过测算哈盖特提出的区位熵,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总体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的变迁情况,梳理出京津冀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位熵通过计算一个地区细分产业在本地的比重与该地区所属较大区域内同一产业的比重之比,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中的专业化和相对集中程度[5],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ij代表地区i行业j的区位熵,xij为地区i行业j的产出,i=1,2,…,n; j=1,2,…,m。为了体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xij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来衡量。通过计算2013年和2018年的制造业二分位行业,即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划分标准,C13至C43的区位熵,比较各细分产业集群优势的变化。如果区位熵大于1,认为该产业具有集群优势,比值越大表示集群优势越强。为了衡量三省市各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群优势,分别测算了各行业的全国区位熵和区域区位熵。
(一)京津冀区域集群优势变迁
如表1所示,京津冀地区有四个产业集群持续保持集群優势,分别为:食品制造业(C1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汽车制造业(C36)。其中,食品制造业(C14)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具有集群优势,集聚的主要地区为北京和天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的区位熵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主要集群地区为河北。汽车制造业(C36)的集群优势也有所上升,主要集聚在北京和天津。
京津冀地区新增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医药制造业(C2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C4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区域具有潜在集群优势产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区位熵一直保持在0.95左右,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发展获得集群优势。京津冀失去集群优势的产业为金属制品业(C33)和其他制造业(C41)。这些产业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符合京津冀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逐渐失去了集群优势。
从京津冀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来看,传统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且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都布局在河北,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等,并且集群优势仍在不断增强。
天津在北京和河北之间起到关键的产业发展桥梁纽带作用。京津冀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从空间布局上来看,除了医药制造业(C27)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三省市全部具备集群优势,其他产业集群优势所在地或是北京、天津,或是天津、河北。这说明,河北优势产业与北京优势产业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因此,在加快建设雄安新区的同时,天津需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更好地起到承接北京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带动河北产业协同升级的中坚作用。
(二)北京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
如表2所示,北京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C23),医药制造业(C27),专用设备制造业(C35),汽车制造业(C36),仪器仪表制造业(C4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C4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等集群持續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尤其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C43),2018年产业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5.8%,区位熵高达11.2。同时,汽车产业在北京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24%,贡献了北京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的近1/4左右,拥有北汽、北京现代等多个知名汽车品牌。北京食品制造业(C14)培育出新的集群优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丧失了原有集群优势,全国区位熵从2013年的1.69下降到2018年的0.87,但同时也应看到,北京的这些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部仍然具有较高的集群优势,未来仍然具有提升集群优势的潜力。
(三)天津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
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制造业立市”的发展方向。从制造业集群优势来看(如表3所示),天津的食品制造业(C14)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始终保持集群优势。其中,食品制造业的集群优势在减弱,这与北京在该行业培育出新的集群优势有关,两地在该行业存在一定的直接竞争。同时,天津在医药制造业(C27),汽车制造业(C3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C42)培育出新的集群优势。与北京一样,天津目前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失去集群优势,但在京津冀区域内部集群优势仍然明显,未来仍然具有培育集群优势的潜力。天津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其他制造业(C41)等行业失去原有的集群优势。
(四)河北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
河北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金属制品业(C33)保持着既有的集群优势,且部分集群优势仍然在不断增强。2018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41.86%,2019年该产业增长5.3%。可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仍然在河北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2018年的全国区位熵3.47,较2013年增长了0.28,集聚优势也在不断增强。河北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医药制造业(C2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培育出新的集群优势。2019年,河北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7.7%。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失去了原有集群优势,全国区位熵和区域区位熵都小于1。
三、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
产业升级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加附加值的过程 [6][7]。Humphrey和Schmitz总结了四种具体的升级模式,分别是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8]。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自组织优势,内部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动性关联,彼此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能够产生其他产业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升级动力和能力。通过产业集群不断升级,能够有效提升自身集群竞争优势。Otsuka和Sonobe通过对亚洲和非洲19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存在自身内在发展演化规律,认为集群普遍实现从数量扩张阶段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就是产业集群升级[9]。产业集群数量扩张的特点就是大量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形成集群优势,为后续质量提升奠定基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质量提升则依靠集群内大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沿价值链攀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即是实现上述四种升级。
从前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内部大体上已经形成制造业集群空间差异化布局和错位竞争。北京、天津布局的集群优势产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河北省布局的集群优势产业主要是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京津冀内部资源禀赋、要素优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科技人才吸引力的多方面差异,导致产业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城市由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高,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往往居于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更多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例如,北京、天津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优势,能够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流程和功能升级。产业升级需要动力,集群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能够产生技术、信息溢出效应,能够提供产业共享的中间产品、市场服务和劳动力市场 [10],能够促进企业集体行动、降低进入壁垒 [11]。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能够突破一省、一市的地域局限,借助整个区域的资源、要素、大市场和生产服务优势,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动力。
(一)产业集群升级的内部动力
1.技术创新动力
创新和技术迭代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创新是产业形成、发展、产生集聚的根本动力来源[12],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和难易程度。产业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的差异决定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区域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为了巩固保有市场优势地位,不断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配合核心企业联动升级。因此,创新活动内生的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升级。产业集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先进技术,产业集群和相关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2.降低成本费用
在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的交易成本因具有成熟的集群内部协作机制而大大降低。企业基于劳动力、原材料、物流等综合成本最小化的考虑和市场靠近原则自主进行区位选择。企业更加倾向于靠近产业集群中的相关合作配套企业,以节约相关零部件的物流运输成本。此外,相关企业之间通过长期的合作,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沟通、谈判、签约等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同时也吸引大量行业所需专业性人才在区域内聚集,为企业降低相关人力成本[13]。
3.寻求规模经济
城市群内部巨大的市场规模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享受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好处。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区域统一大市场能够提供较大的市场需求,企业产品潜在需求随之增加,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提升产业聚集度[14]。规模经济效应促使企业相应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同时,企业扩大生产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劳动力流入,又进一步增加了区域各类市场需求,产生循环累积效应。
(二)产业集群升级的外部动力
1.要素优势变化
京津冀三地之间要素禀赋各具特色。北京科技资源丰富;天津工业门类相对齐全,制造业基础强;河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是企业追逐所需丰裕要素布局的结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条件在不断改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自身也在不断演进,导致曾经具备优势的产业逐渐衰落,迫使产业升级或转移。京津冀只有提升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的吸引能力和培育能力,不断满足产业要素需求的变化,才能实现集群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持续保持集群优势。
2.市场环境变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国际和区域市场变化成为推动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市场不断变化促使区域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不具备优势和发展条件的产业转移出去,培育壮大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集群。转移的产业依据与承接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域市场需求契合程度进行重新选址,通过不断融入承接地经济系统在新的区域再次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3.政府推动支持
京津冀政府间共同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15]。优化区域营商环境[16],营造京津冀创新创业热土的氛围,健全相关政策制度。通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使区域内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提供更好的企业一体化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发展难题[17],进而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路径探析
产业集群优势的提升要依靠集群升级实现,分析京津冀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发现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有如下四种。
(一)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
1.升级路径分析
通过集群内核心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高度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要素[18]。一是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和协作,推动新产品的研发,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功能和产业链条升级。二是利用全球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核心企业引进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学习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先进经验,进行吸收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原始创新,实现从价值链的中间低附加值环节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不断实现集群跨越式升级。
2.典型案例:印刷专用设备制造集群
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典型代表为印刷专用设备制造(C3542)集群。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荣)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印刷装备制造企业,是京津冀印刷专用设备制造集群的核心企业。长荣通过并购的方式引入全球性战略合作伙伴德国海德堡,实现全球价值链资源整合。自2014年起,长荣通过多次并购成为德国海德堡的第一大股东,形成了企业的全球产业新格局,实现了引入海德堡的印后包装技术,引入世界知名品牌,获得全球销售网络。印刷专用设备制造集群通过核心企业并购,实现了沿全球价值链跃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并提升了集群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升级
1.升级路径分析
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19]。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不同的网络节点整合内部和外部的知识,通过强化网络连接推动知识交换和交流合作获取创新资源,实现引进和合作开发新技术[20],吸引集聚相关人才,不断培育出创新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2.典型案例: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中心[21]。早在2010年,北京与相关部委共同设立中关村创新平台,整合区域和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向津冀延伸创新载体,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截至2019年,中关村科技园聚集企业24892家,从业人员280.96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11886.7亿元,总收入66422.2亿元,其中技术收入为13450.8亿元。根据著名的调研公司Compass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排名(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 2020),北京中關村位于第四位。
(三)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
1.升级路径分析
承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同时,往往针对项目进行区域资源要素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所需高级要素[22],打造相关环境以适应承接产业发展。承接过程也是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整合的复杂过程[23]。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增加了本地区产业内核心企业数量,增加知名品牌,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24][25]。津冀两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相关产业集群升级。
2.典型案例:河北钢铁产业集群
河北是我国钢铁企业集中的地区,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需要,首钢集团整体从北京迁到河北曹妃甸。河北钢铁产业通过承接北京钢铁企业转移,推动自身产能整合,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一是依托承接的大型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河北支持首钢集团、河钢集团建成特大型钢铁集团,同时培育三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地方钢铁企业集团,做优做强十家左右特色钢铁企业。二是优化产能,减少钢铁企业总量。为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河北逐渐关停污染不达标企业,推动省内钢铁企业异地搬迁、企业重组、产能置换,减少钢铁企业生产数目和产量。三是推动优势企业出海。河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业“走出去”步伐最快的企业,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四)依托钻石体系整体升级
1.升级路径分析
钻石理论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是由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竞争与战略、相关支持行业以及机遇和政府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升级应注重从这些方面提升综合协作能力,不断完善分工协作体系。借助产业集群自身的生产组织提高获得知识能力,吸引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实现集群的核心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匹配、高效协同、循环迭代。
2.典型案例:天津汽车制造业集群
汽车制造业是天津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天津新增的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集群。早在2013年,天津汽车制造业并不具备集群优势,整车产量仅有55.68万辆,远低于上海、重庆等先进地区。天津汽车制造业集群的升级模式是依托钻石体系全产业链布局,实现整体升级。天津汽车产业目前拥有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研发中心、维护系统、服务系统、投资机构等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动力电池方面有力神电池、中电十八所、三星SDI动力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有大众变速器、动力电机等;研发机构有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汽车品牌有一汽丰田、长城汽车、一汽大众、华泰等。2019年天津汽车制造业增长13.7%,同期汽车整车产量达到120万辆,较2013年增长116%。
综上所述,京津冀产业集群存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升级、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升级等四种升级路径。已经具备集聚优势的区域产业集群,应根据产业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路径加快升级步伐,并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应选择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升级等路径。尤其是三省市都具备集群优势的医药制造业,在核心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更应该加快完善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应选择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升级等路径。
五、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的保障体系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同时也离不开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及所发挥的支撑作用。
(一)政府支持体系
政府是产业集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群升级中承担重要作用。京津冀三省市政府通过共同制定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例如,在税收、融资、创新等方面出台有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设立相关产业发展升级的引导基金。区域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市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市场的竞争性与规则性。三省市政府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一体化来降低企业相关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效率。
(二)市场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升级需要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支撑,主要包括金融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产业集群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产业内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金融、物流和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以金融服务为例,产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金融资本投入,企业创新创业活动也需要大量投资。良好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能够降低相关企业融资成本,及时解决企业发展各生命周期中的资金需求,有助于产业集群升级。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通过开办各种展会等活动,形成有组织的市场,促使企业之间达成相关交易和合作,促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三)技术开发体系
技术开发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为发展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京津冀不断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培养更多的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开发主体,畅通协同技术开发运行机制,出台鼓励合作的技术开发政策,不断完善技术开发服务,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因此,需要构建和不断优化技术开发组织结构,搭建相关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
(四)区域创新体系
京津冀基于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实现协同创新。通过推动信息、技术、知识、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和知识溢出效应,充分利用区域禀赋优势提升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升级需要不断扩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连接纽带、优化创新竞争协同机制、完善创新制度环境。通過创新体系的支撑,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提升天津和河北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动京津冀产业集群升级。
注释:
①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分类标准,工业统计口径包括采矿业(B)、制造业(C)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D)。其中采矿业有7个二分位子行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二分位子行业,制造业有31个二分位子行业。由于京津冀部分年份没有统计制造业的年度生产总值,无法衡量总体规模,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比较大,故而采用了工业生产总值这一更大的统计口径。
②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后经过相关整理计算。其中,《河北经济年鉴2019》未报告河北省2018年工业产值,因此部分数据截止到2017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王媛玉.产业集聚与城市规模演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4]公丕明,公丕宏,张汉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演化与改革方向[J].区域经济评论,2020,(6).
[5]于明言,王禹童.基于区位优势的京津冀经济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6]Giuliani E.,Rabellotti R. , Pietrobelli C..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4).
[7]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
[8]Humphrey J.,Sche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2000.7-12.
[9]Otsuka K.,Sonobe,T.. A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for Low-income countries[D].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2011.
[10]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M].Macmillan Press,1920.
[11]Schmitz H.,Nadvi K..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J].World Development,1999,(27).
[12]尹君,徐棟.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经验及启示[J]. 河南科技,2012,(19).
[13]邓宏兵.产业集群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14]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5]黄平.构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政府支持体系[J]. 经济研究导刊,2009,(6).
[16]耿晔强,都帅帅.制度环境、技术创新与企业加成率——基于动态竞争视角的微观研究[J].经济问题,2020,(10).
[17]王晓霞.我国地方政府集群升级政策的问题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5).
[18]姚刚.焦点企业创业与集群升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9]吴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创新系统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20]王亚平,任建兰,程钰.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21]聂鲲.产业集群、产业共享、人力资本互动研究——以硅谷和中关村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2]郭将,赵景艳.欠发达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转移产业的空间匹配问题研究——基于潜在性比较优势理论[J].中国发展,2016,16(2).
[23]张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4]徐伟红.先发地区产业集群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5]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A Research on the Change and Upgrade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Cluster
YU Mingyan
Abstract: The cornerstone of Beijing-Tianjin-Hebei's building of a world-class city cluster is the cultivation of a competitive manufacturing clust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three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realized a great change in the advantageous structure of regional and internal manufacturing clusters through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The advantages of cluster come from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simultaneous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regional manufacturing cluster shows that the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cluster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an follow four feasible paths: embedding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ing,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undertak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upgrading, and relying on the overall upgrading of the diamond system.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cluster; industry upgrade
责任编辑:翟 祎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津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YY19-015。
作者简介:于明言(1981—),女,经济学博士,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