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医学检验中提高质量控制的因素及相应对策分析
2021-03-11刘继威
刘继威
罗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 黄冈 438600
随着临床近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科技和新设备被应用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这也使得临床医学检验得到了蓬勃发展[1]。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依赖于准确的临床医学检验结果,而临床医学检验科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和院内引进的先进医学检验设备来对各类疾病患者的标本进行精准的检验与分析,以此为临床各科室医师提供可靠且具有诊断依据的数据及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整体的诊疗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2]。但随着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医院在引入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也使得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检验费用, 因此患者对检验效果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加,为了切实满足患者对检验效果的期望,降低其在检验过程中的风险, 该文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4 月该院医学检验科所有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 探究对其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实施的对象为该院医学检验科的所有医护人员,共24 名。其中检验科主管检验师1 名,技师2 名,检验师7 名,检验士14 名;年龄28~49 岁,平均(36.8±7.2)岁,实施质量控制前后检验科人员未发生任何变动。对比实施前后检验工作质量的标本均采用3 个月内检验科所受检的标本数量,实施前共收集479 份,实施后共收集491 份,实施前后收集标本数量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2020 年10 月15 日开始在院内检验科实施质量控制,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确立检验风险因素。由于医院检验科涉及的各类风险因素较为繁多,且还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加上存在的很多风险因素难以通过定量来进行描述,因此该次检验风险因素确定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3]。 为保证该次确立的检验风险因素的准确性,该研究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研究后了解到医学研究各学者对检验科检验风险因素的认知,并将其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该院检验科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对该院检验风险因素进行确定[4]。
(2)检验前风险因素应对。 ①制订完善样本采集和送检制度。检验科管理人员根据检验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出临床相关检验手册,并将手册发放给检验科中每一位工作人员,手册中明确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在检验过程中的操作要求[5]。 针对一些自行取留标本的患者则在检验科设置一个专门的接待窗口。其次是对标本进行保存和运输管理,规定所有标本在收集之后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送到检验处,检验科按照系统完成标本签收工作[6]。不定期对运送标本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确保其能够正确选择运输的器皿,另外检验科需在每月月底对每个标本的送检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例会讨论导致标本延误送达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以此不断缩短标本的运输时间[7]。针对送检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按照拒收原则拒收,检验科工作人员对不合格标本进行一一识别和处理。 ②采集标本前患者管理。 在院内开设检验咨询窗口并张贴咨询电话,为临床各科室及患者在检验前准备阶段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建立与检验科相关的公众号,并及时更新院内检验科知识的相关动态信息。 所有到院需接受检验的患者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协同院内其他科室共同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管理[8]。
(3)检验中风险因素应对。①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为保障检验科所使用到的所有设备及仪器的安全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设备的注册证书、合格证书以及质检表进行妥善保管并建立相关档案,方便后续维修时记录,定期安排时间对检验室中所有的仪器进行性能检测,所有设备需要通过验证后方可使用[9]。 各仪器出现问题后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保养维修,并将维修记录详细记录在档案中[10]。 ②试剂管理。所有试剂入库前均经过验收,验收人员按照标准对其进行保存[11]。 后续工作中若更新试剂批号需要根据工作记录逐一核实后入库,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不可使用过期的试剂,定期对入库试剂的日期进行检查,优先使用临近使用期限的试剂,对已经过期的需正确处理后丢弃[12]。③检验室内质控评价。检验科主任定期对检验室内的稳定性和精密度进行评价管理,邀请专业人员绘制检验室质控图片,并根据既往检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问题制订对应措施进行管理[13]。 每月对检验室质控结果进行总结并不断进行改进,每次质控工作均需做好记录并装订成册以备后续查阅。
(4)检验后阶段风险因素应对。①规范检验报告,加强数据管理。针对可疑值较高的检验报告设定相关管理制度,要求院内各科室以及检验科工作人员在书写报告书时必须做到无涂改,若写错需要重新填写报告,不得擅自修改涂写, 所有人员在发出检验报告单前需经过分析、审核、签字3 个环节确认无误后发出[14]。 各科室收到实验室发出的检验报告单后将数据记录进行妥善管理,后续若出现医疗纠纷事件,可以将原始数据和相关记录作为重要依据并进行举证。 ②异常检验报告处理措施。若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检验结束后发现检验结果出现了异常,所有相关负责人员需先对样品的合格情况进行检查,随后检验检测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及时与临床相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 了解患者当前的具体情况,以此来判断检验结果是否与临床各科室医师作出的临床诊断结果一致,最后确定异常检验结果与患者当前的状态是否符合[15]。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核实选择是否需要重新对患者进行标本采用并实施二次检验。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率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工作前中后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确立结果
通过前期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对该院检验科工作的详细调查,该次研究确立了该院检验工作3 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见表1。
表1 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2.2 实施前后检验质量对比
从收集到实施前后两组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来看,实施质量控制后标本检验的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减,实施前标本平均检验时间为(134.5±26.7)min,实施后标本检验的平均时间为(98.3±13.6)min;实施前采集479个标本数,量其中合格标本数量为326 个,合格率为68.06%,实施后采集491 个标本数量,合格标本数量为479 个,合格率为97.55%,实施后标本合格率有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风险存在于整个医院实施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近年来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事件频出,究其根本因素,在于检验结果报告与临床医师的诊断结果不符合[16]。 虽然近年来各大医疗机构也在不断购入新设备和技术,但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对检验结果的期待值也不断提高,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面临着比既往更加严重的风险,检验科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患者最后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国关于检验室检验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检验室的配置也大为改善,整个检验科中各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为临床检验工作的安全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17]。 但目前检验科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因此针对提高检验工作质量还有很多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设置检验风险机制模型,分析检验风险因素与医院其他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工作之间存在的制约关系等。为了提高整个临床对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临床多项研究结论指出,运用质量控制和风险识别手段可以提高检验科标本采集工作效率,以此不仅可规范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还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8]。 而针对检验科工作质量的控制需要从3 方面下手:①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②通过不断完善制度降低风险;③合理设置检验项目,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提高其责任心,以此来降低检验结果的错误率。
该次研究结果来看,目前该院检验科工作存在的风险可划分为前中后3 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各不相同。针对检验前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可从制订完善的检验工作制度,为各科室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来进行质量改进;针对检验中和检验后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则可通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做好试剂库存管理,规范各科室和检验科工作人员检验报告书写,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进行提高。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通过对检验各阶段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针对质量控制,该院检验标本合格率有了明显提高,且从检验时间来看,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了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对临床医学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可提高检验科整体工作效率,以此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