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农业发展大背景下中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2021-03-11莫莉莉
莫莉莉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 钦州 535000)
1 背景研究
1.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
1.1.1 智慧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智慧农业是指将云计算、传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智能化决策、社会化服务、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互联网化营销等全程智能管理的高级农业阶段。智慧农业是一种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它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还能彻底转变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的观念。推广智慧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操作,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智慧农业,2016年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1.1.2 智慧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程度不高。当前从事农业的相应人员通常都是初中、高中毕业,甚至一些人没有上过学。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相应经验来开展种植工作,因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二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技术有所了解并能够熟悉操作,对于相应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有一定需求,但是因为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当前先进技术不了解,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更多时候依赖的是相应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把控,最终很难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三是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我国当前农业种植相对比较分散,很多农田被分配在不同的农户手中。而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通常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化的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与相应农户进行有效协调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因此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都是相对较高的,其实现的难度也相对较高,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四是智慧农业技术培训深度不够。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并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使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智慧农业技术,还要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而当前进行智慧农业技术推广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农业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我国当前智慧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缺乏优质的培训教师以及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对智慧农业技术有相对比较浅薄的了解,无法真正地掌握相关技术,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1.2 中职农业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需要更多掌握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农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农业一线技术人才的中职校来说,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开设植物保护、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涉农专业,一直以来以农业专业为特色,在服务区域农业生产、培养适应的从业人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农业类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体系陈旧,知识比较系统,但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较少,实践指导性资源不足。当前培训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应课程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农业技术中,没有根据相应的农业技术升级优化实现对课程的更新,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教师知识更新慢,实践机会少,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训内容陈旧,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最新的农业种植知识,还需要对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型问题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最终的技术培训效果。但是当前农业技术培训教师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最新的农业知识了解不多,而且缺乏实践机会,因此也没有办法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就使得其传授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很难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理论知识学习枯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易提起兴趣。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保证最终的培训质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而在当前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而最终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甚至使部分学生对技术培训工作产生厌烦情绪,无法提升学生对相应农业技术的了解并将其有效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业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法和实践
2.1 构建“岗能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依据地域特色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岗能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做、学、教”的统一,如图1所示。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分解和重构,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课程中融入相关智慧农业新知识,确定适应岗位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单个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由专业学习领域与生产性实习、综合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构建的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开设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病理学、作物生产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与无人机驾驶等专业核心课程,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将智能化温室栽培技术、植保无人机、大田种植数字管理系统等新知识融入到相关核心课程,并对照植保员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植保无人机、设施蔬菜栽培等1+X证书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创新模块,调整侧重点,培养学历教育和实践技术能力两手都硬的农业技术人才。
图1 校企合作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2.2 实施“133”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能使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在行业专家的指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我们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施“133”教学模式。首先,确定一个专业的3门核心课程和3项重点技能,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代表及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来完成。其次,确定一门课程的3个重点理论知识和3项重点技能,由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代表组成的开发团队来完成。再次,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来完成。最后,围绕“133”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每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和完善。如现代设施栽培课程,先是提炼出园艺设施材料、园艺设施的施工、智能化温室育苗和栽培技术3个项目,每个项目再根据工作内容分解为可操作的任务,提炼出3个技能考核要点。专业教师团队根据本区域内生产的新品种和实际生产任务编写活页式教材,及时更新技术要点和考核要点,随时调整教学任务重点,确保与市场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对接。
教师广泛采用了“启发引导”“项目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角,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专业教师在讲解智慧农业生产时大胆尝试了混合式教学,利用平台收集更多资源,拓展相关知识,更好地完成了生产数据的记录和汇总。植物保护、水产养殖、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相关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加强教师教学水平。
2.3 校企融合,共建创新创业型实训基地
依托广西农业产业优势,我们与多家企业打造现代农业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服务中心,主动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开始,我校陆续筹建智慧农业中心、智慧园林中心、水产智能化大棚等智慧型实训基地,深入挖掘学校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智慧农业中心生产的水果小青瓜、智慧园林中心生产的一品红矮化品种金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智能化大棚与企业合作,促进加州鲈鱼、澳洲龙虾等新品种的育苗与养殖,也积累了一定的智能化生产经验。2019-2020年,在广西中职校教师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赛项中淡水养殖专业团队、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团队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促进教师与学生专业实践、对接市场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平台作用。
2.4 助力乡村振兴,输出智慧农业新技术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实施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项目465项,服务种植面积超450万亩、牲畜800万头、家禽4000万羽,广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更新理念,不断探索以“全产业运营”思维推进数字农村、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急需一大批一线技术人员。按照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我校涉农专业团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农业类专业教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水库移民培训班、扶贫培训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科技下乡培训班中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在传统技术培训过程中,融入智慧农业生产理念,提高了广大农业生产一线人员的认识水平。另外,有助于教师们了解基层农业生产现状和农技人员的真实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将智慧农业与一线生产更好地连接起来,技术指导落到实处,避免空中造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