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表征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2021-03-11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周灿彬徐彩虹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周灿彬 徐彩虹
利用多元表征理论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科学完整的认识,使之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多元表征理论的知识,积极探索如何将多元表征理论有效地融合到数学概念教学中,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整体质量。
一、利用表征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一些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数学教师应该提供一些比较直观的材料,采用多种表征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语言表征与动作表征相结合,引入数学概念,使学生对概念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表征转换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有透彻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学生往往在不同表征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和意义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文字表征换成另一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数学教师有一定能力明白这些表征的含义,但小学生是直接在老师转换后的表征中学习,虽然一时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再遇到这种题,学生不明白如何将两种形式的表征进行转换。因此,数学教师应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会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转换。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课时,学生需要学习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几个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演示,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言语表征、实物表征和图形表征进行转换。教师可以借助手电筒,利用手电筒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的含义:先让学生用手比画手电筒的长度,接着用线段画出手电筒的长度,再用语言描述一下线段的特点,帮助学生为接下来学习直线和射线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设计教学活动深度加工表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概念教学中,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历“感知素材——建立表象—抽象概念——概念具体化”的认知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增加学生的主动行为,将多元表征理论的应用落到实处,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加工表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仔细看和仔细听,却忽略了学生的说和写,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多元表征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说”和“写”。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之后,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的言语表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一下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通过“说”,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表征外显化,并且反馈给教师学习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再者,促进学生多写,不是让学生将概念抄写一遍,而是将概念用图式、算式、表格等形式展现出来,多练一练,有利于将表征深度加工成自己头脑中可接受的认知结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多元表征理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小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理解概念并应用概念。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表征形式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促进表征之间的转换,开展教学活动促进表征的深度加工,以各种积极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