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联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1-03-11王璞
王璞
(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16)
骨性关节炎属于退行性病变,创伤、年龄、关节畸形以及肥胖等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临床主要通过减轻关节负重以及避免大幅度活动来延缓病变进程,同时使用消炎镇痛药物治疗[2]。有研究[3]指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以及悬吊训练可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悬吊训练以及温针灸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与实验组男20:19、女25:26;年龄(58.96±5.03)岁、(59.27±5.21)岁;病变部位左侧18:19、右侧27:2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符合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4];(2)单侧发病;(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权。排除标准[5]:(1)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2)机体肝肾功能存在明显异常;(3)严重认知功能障碍;(4)不配合研究。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温针灸治疗,内膝眼及外膝眼为主要施针穴位,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血海及梁丘为次要施针穴位。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采用弹针法并保持垂直角度进针,随后进行捻转及平补平泻治疗,予以相关穴位中等程度刺激,待针灸针下得气后,停止治疗。之后将2 cm艾柱点燃并放置在针柄上,实施温灸治疗,密切关注治疗部位皮肤情况,避免烫伤,1次/d,30 min/次。予以实验组患者温针灸以及悬吊训练治疗,温针灸治疗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弱链接试验,当实施闭链运动时,逐渐提升高度,直至患者不能有效完成为止,或当患者出现明显疼痛感时停止。当负荷较低时,若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者双侧运动有明显差异时,提示存在一处或多处弱链接。对薄弱肌群采用开链运动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训练方案。悬吊训练方式:(1)腘绳肌,患者平卧位,双手放置胸前,吊带系在足跟部位,确保床面与吊带之间垂直距离30 cm,利用弹性绳将宽带固定在骨盆,指导患者将足跟下压,抬高骨盆,膝关节屈曲,足跟尽可能贴近臀部。(2)股四头肌,患者俯卧位,前臂支撑,在腹部下垫一软枕,避免腰部脊柱过度前凸,协助患者将双腿置入窄带内,利用弹性绳将宽带固定在腹部,撑起肘部,实施伸髋伸膝方式确保机体处于伸直状态。(3)臀中肌,患者侧卧位,头下垫软枕,手臂放置胸前,双腿膝关节部位放置宽带,确保床面与吊带垂直距离30 cm,利用弹性绳将宽带固定在骨盆位置,在弹性绳悬吊状态下将上方腿部外展,下方腿部下压,利用髋部外展带动骨盆抬高。(4)本体感觉,患者坐位并膝关节屈曲,一只腿踩在吊带上,与地面保持距离10 cm,以膝关节为轴线,分别实施前后、左右以及圆周运动。训练需循序渐行,确保患者可耐受,不可过度劳累。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6]:优异,膝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感均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尚可,膝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感均有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基本正常;一般,膝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感好转,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差,膝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感无改变,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治疗总有效=优异+尚+一般。(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优异9例,尚可12例,一般15例,差9例,总有效率80.00%;实验组优异23例,尚可15例,一般6例,差1例,总有效率97.78%。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水平高于实验组,促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均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骨性关节炎早期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过度劳累或外伤后出现关节酸痛等症状,极易导致患者忽视;疾病晚期患者可存在持续性疼痛,同时关节出现肿胀、僵硬以及畸形,影响日常生活[7]。中医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纳入“痹症”范畴,认为该病主要是由风寒湿邪长期侵袭骨关节,导致气血淤滞,最终发病,需进行祛风湿、补气活血治疗[8],。冯雷等[9]研究发现,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温针灸以及中药熏蒸治疗,可发挥活血化瘀效果,从而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提升其关节功能。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水平高于实验组,促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均低于实验组(P<0.05)。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发挥活血、止痛效果,而艾灸则可达到祛风湿、散寒气等作用,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关节肿胀情况。两者联合使用,利用艾灸温度提升施针效果,持续激发经络之气,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改善机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10]。在温针灸治疗同时联合悬吊训练,通过实施闭链运动,刺激患者运动感觉器官,并且通过逐步对各肌群进行肌力训练,一方面提升患者下肢肌力,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其平衡感以及本体感觉,使下肢肌肉得到持续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