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年前琴童的自述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2021-03-11文/罗曼
文/ 罗 曼
詹姆斯·弗兰西斯·库克编撰了一部很有意义的钢琴读物——《伟大钢琴家谈钢琴演奏》①,涉及几个世纪来一些重要的传奇钢琴家,有的我们比较熟悉,有的则不太知名,但书中关于他们的人生、事业、艺术观念、钢琴技术,以及个人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记述,是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的。该书最为有意思的,是在每一位钢琴家谈论钢琴的章节后面,提炼出多条需要读者注意和思考的问题,这些对于钢琴教育和钢琴学习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所谈及的是一位百年前的钢琴神童佩皮托·阿雷奥拉的文章,其中就附有这样的十条提示:
1.有天赋的孩子应该被督促或被鞭策吗?
2.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应该在什么时期掌握基本技术要领?
3.李斯特能否像肖邦那样被视为是钢琴作曲家?
4.一个有天赋孩子的练琴时间应当怎样分配?
5.正确的思考在演奏中起什么作用?
6.如何对孩子进行通识教育?
7.教育应该局限于课堂吗?
8.应该鼓励乐童读小说吗?
9.音乐与诗歌相像吗?
10.音乐会前应当关注身体吗?②
这些似乎是大白话式的提示,其实是有深刻内涵的。首先,它与琴童佩皮托·阿雷奥拉学习钢琴的经历和后来的艺术道路有关,反映了钢琴学习和艺术实践中许多应该思考的问题;其次,它提出了一些琴童自己关注到的问题,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出来,虽然语言浅白,但本真可信;最后,它涉及钢琴的技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及钢琴学生的通识教育。笔者将其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希望能够引发同行和琴童家长的思考。
儿童学琴可以不懂乐谱吗?
佩皮托·阿雷奥拉出生于1897年12月24日,家族中有许多人表现出了音乐天赋。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他早期的音乐训练和钢琴技术基本上是由母亲负责培养的。按阿雷奥拉对童年的朦胧回忆,还在妈妈怀抱里时,他就接触到了钢琴键盘。家人告诉他,大约两岁时,他就可以跟着母亲模仿弹奏简单的音乐。最重要的是,阿雷奥拉说:“钢琴是我的第一个玩具,也是最好的玩具。我喜欢听妈妈弹琴,不断地恳求她为我弹奏,好让我跟着她弹。”四岁时他就已经有公开演奏活动,其音乐天赋得到了西班牙皇室和一些著名音乐家的高度肯定,被当时担任德国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交响乐团总监和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的匈牙利人阿瑟·尼基什带到莱比锡,从此进入了专业正规的学习。
在阿雷奥拉的自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儿童学琴是否可以不懂乐谱;二是儿童学琴需不需要强迫。这两点对今天的中国琴童和钢琴教师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喜欢把钢琴当玩具的阿雷奥拉并没有被强迫学琴,早期学习中也完全不懂乐谱。他说:“我完全不懂乐谱,弹奏全凭耳朵,这对于我来说,是最自然的演奏方式。”他母亲也没有强迫或催促他练琴,“我喜欢为弹奏而弹奏,不需要哄骗我花时间在钢琴上”。我们知道,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和世界认知,以及视觉、听觉的生理基础判断,在阿雷奥拉四岁时,乐谱图形与音乐声音的对应关系是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按音乐教育心理学家的看法,建立起看谱与听觉的联系,有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大约到六至七岁才可能正式建立。因此,如阿雷奥拉一样,幼童学琴可以不识谱。例如,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奇两岁多就接触到钢琴,她能够凭听觉弹老师弹过的曲子,她的老师开始是不要求识谱的;西班牙钢琴家拉罗查小时候也是不看谱凭记忆弹琴,这一类钢琴家还有许多。其实对于儿童来说,集中在听觉上更能够培养音乐注意力,也是音乐教育中最自然的方式。同时,从兴趣出发,快乐地学习,能够保持儿童的学习持久力,强迫或督促可以减少甚至不再需要。学琴不快乐,是许多孩子和家长的苦恼。正如鲁宾斯坦评论苦练的钢琴家戈多夫斯基时所说:“他那种痛苦的键盘生活快乐吗?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儿童?”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同阿雷奥拉一样,钢琴艺术史上有许多神童是由母亲或女性亲人在其幼年进行钢琴启蒙的,如俄罗斯的贝尔曼两岁由母亲指导学琴;拉罗查两岁由阿姨启蒙;智利钢琴家阿劳、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都是三岁由母亲启蒙的;鲁宾斯坦则是三岁习琴、四岁登台;法国钢琴家吉塞金四岁由母亲陪伴学琴;罗马尼亚钢琴家李帕蒂四岁在母亲教育下已可以登台演奏;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四岁时也是由母亲钢琴启蒙。这一类故事很多,虽然由父亲教育而成才的也不少,如车尔尼三岁由父亲启蒙、李斯特六岁随父亲学琴等,但钢琴教师们或许应该思考,这么多钢琴家由母亲或女性亲人教育出来,这一现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呢?
琴童的专业教育问题
佩皮托·阿雷奥拉的音乐天赋四岁时得到认可,从此进入正规的专业学习。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莱比锡的德雷肯多夫,七岁时又得到西班牙钢琴家阿尔贝托·乔纳斯的指导,甚至著名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也主动提出教他。他八岁多就能够凭记忆弹奏肖邦的大多数圆舞曲、练习曲及《A大调波罗乃兹》,李斯特的《降D大调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和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等。这些曲子都很有技巧难度和内涵深度,这样早熟的演奏天才,是怎样开展自己学习的呢?老师如何去教?
与业余学习相比,专业钢琴学习有相应的规范、程序和严格的训练。开始时,阿雷奥拉非常厌恶技巧练习,也不喜欢视谱学习,但他后来发现会读谱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也能够凭自己的爱好探索和学习音乐。不久,他就可以读谱弹奏各种技巧练习,老师也开始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学习音乐作品,他才发现会读谱是多么有趣!“那时我才意识到,我没有必要等到别人演奏后才开始探索这支曲子的美妙,能够自己体验到自己的音乐世界是多么奇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握一首又一首新曲子,渴望抵达下一处音乐天地,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老师也注意让他接触更广泛的作品和风格。他喜欢贝多芬,更热爱巴赫,非常惊奇于巴赫是如何把旋律进进出出的缠绕创作成如此美妙的音乐作品,这可以说是对复调音乐的天赋直觉吧。他与巴赫的音乐天然亲近,也演奏了大量巴赫的作品。
作为专业钢琴家,如何处理日常练习时间和音乐会演出呢?阿雷奥拉的自述告诉我们,他每天会以不同的调性和形式练习音阶技巧15到20分钟,总练习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巡演期间甚至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他会把音乐会曲目过一下,加强需要注意的部分,但不必花太长时间练习,他认为因为音乐会本身就是技术工作。音乐会一般只安排一个小时,开始之前不吃东西,以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
在最初严格的专业学习阶段,阿雷奥拉学习了杜塞克、克拉莫、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有了自己的演奏曲目。显然,这已具备了专业教育水准,跨度很大,技巧难度也非常多。阿雷奥拉不仅通过学习这些曲子掌握了繁难的技巧,也体验了不同钢琴风格的意蕴,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作品。幸运的是,严格的专业教育并没有泯灭孩子的天性,而是开启了一扇扇音乐之门,引导他的兴趣,带给他美感,并给予他探索的快乐,这是不是也值得钢琴教师和琴童家长们思考呢?
对钢琴艺术问题的思考
在这位钢琴家的自述中,可以发现他很早就对钢琴艺术有许多思考。他对李斯特和肖邦的评价就涉及深刻的钢琴艺术问题。当然,作为职业钢琴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位钢琴大师的艺术价值,也不可能不演奏他们的作品。事实上,他喜欢并且也演奏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比如,他认为李斯特的《钟》就很美妙。但李斯特把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时的处理他却很难认同,他说:“管风琴原始版已经够难的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李斯特要把它处理得难上加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肖邦相比,他认为不能把李斯特看成是钢琴作曲家,他说道:“钢琴之于肖邦,就像他天然的语言一般;而李斯特的语言就像贝多芬一样,是属于管弦乐队的语言。因此,人们在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时,一定会想到管弦乐队,而在肖邦的作品中,只会想到钢琴。”③我认为,这里有比较重要的内涵,值得思考和挖掘。
毫无疑问,李斯特是炫技大师,其无与伦比的钢琴技术是登峰造极的。他受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天才的启发,要在钢琴上发展“魔鬼般的技术”,写下了许多技巧极难的作品,如《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因此不难理解李斯特在艺术上追求的目标。更重要且与这里所述内涵有关的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文学性、戏剧性和史诗性,使其更需要类似管弦乐般的声音和色调,强调“钢琴的交响手法”和“钢琴总谱”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体现出钢琴之外的思考。如其著名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就需联系“浮士德”的故事背景和歌德《浮士德》中“格蕾琴”和“梅菲斯托”等形象,来理解这首精巧而深刻的作品,其思想性、戏剧性、浪漫主义的情感特质、巨大的音量、眼花缭乱的色彩及复杂繁难的技巧引发音乐学家们不断猜测作品究竟“讲”了什么——是歌德的《浮士德》、作者的“思想自传”、圣经故事,还是弥尔顿的《失乐园》?不管怎么猜,这些都是音乐之外的内涵。另外一首也是b小调的《叙事曲》,钢琴家阿劳根据希腊爱情故事来理解作品里海洛和林德的悲剧,里面有焦虑、忧伤、恐惧、挣扎,也有狂风暴雨、海浪滔天。再如他的钢琴作品集《旅行岁月》,每一首曲子前面往往缀有一首诗或文字说明,有著名诗人席勒、拜伦、瑟南克尔和罗沙的诗歌,也涉及拉斐尔的画作、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或者是用自然景色、社会事件等来说明音乐的内涵。李斯特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会钢琴改编曲、歌剧主题改编曲、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钢琴曲,根据宗教经典或西方文化典故创作的钢琴作品等,都体现了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不同于肖邦的交响化思维,这也是阿雷奥拉不太认同李斯特的原因之一。纵观肖邦的创作,可以说他只讲钢琴语言,“钢琴之于肖邦,是他的自然语言”——阿雷奥拉如是说。的确,我们在肖邦的钢琴音乐里,能够听出精神的高贵、情感的深沉、极为细微的色调变化、精巧的踏板运用,以及技术上的高度成熟,而这一切都只是在钢琴上,不需要钢琴之外的任何东西。
有意思的是,阿雷奥拉在表述李斯特与肖邦钢琴音乐的区别时,用了一个英文单词“tongue”——“舌头”,这个词当然也有“语言”的意思,其实他说的就是钢琴语言的问题。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说”的往往是钢琴之外的“话”,而对于肖邦,钢琴只“说”钢琴的“话”。这两个“舌头”是多么不一样啊!当然,作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大师,他们都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都从自己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审美生活。关于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音乐的区别,可能是阿雷奥拉这位钢琴神童早年得自感性直觉的重要认识,也有益于我们思考钢琴的艺术问题。
琴童的通识博雅教育
作为职业钢琴家,阿雷奥拉当然要有出色的技术和丰富的曲目,也需要音乐会巡演,这便带来精力和时间的分配问题。那么,他要不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或课程呢?阿雷奥拉的自述中,我们读到一些关于琴童非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极富启发意义。
首先,在他童年的家庭教育中,户外活动十分受重视。母亲认为,孩子小时候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即使是在巡演繁忙的时期。并且坚持要孩子在不练习的时候多待在户外,这对于将来要从事繁重的钢琴事业是非常必要的。大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源泉。
其次,他的文化环境要求多种语言学习的开展。阿雷奥拉在母语西班牙语之外学习了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英语,这不仅对他的欧洲巡演是必要的,也对他的通识教育很有好处,使他能够阅读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多种语言的同时运用能够活跃头脑的思维,锻炼敏锐的音乐感悟力。
最后,他保持了童年时期对外在世界丰富的兴趣。阿雷奥拉喜欢看星星,甚至与天文学家朋友有来往。他们让他使用天文望远镜,告诉他如何认识星座,这样的活动不仅是美好的,也活跃了他的思维。他还喜欢去工厂,了解不同的器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他在电线厂观察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他学习地理,了解地图和国家形成的方式。他还热爱阅读文学作品,喜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还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和其他作家的著作。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阿雷奥拉有自己的通识博雅教育观。他说:“音乐学生应当大量阅读,这促使他们思考,赋予他们诗性的思想。毕竟,音乐只是另一种诗歌。如果我们从书本中获得诗意的想法,就会变得更加诗意,那么我们的音乐就会更加美妙。只想在钢琴上敲击键盘的学生,不可能以让人喜欢的方式来演奏,钢琴演奏不是仅仅按下琴键,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一个人必须告诉人们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就是音乐。”④所以,他不喜欢人们只是因为他是个孩子而鼓掌,他希望听众欣赏音乐本身。
同样,历史上有许多钢琴家兴趣广泛,所受教育较为全面,这或许也是他们能够成为伟大艺术家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肖邦和古尔德喜欢歌剧;李斯特能说德语、法语、英语、匈牙利语,阅读雨果、乔治·桑、海涅的文学作品,欣赏德拉克鲁瓦的画作,精研宗教圣典,是巴黎文艺沙龙的常客;鲁宾斯坦热爱美食、美酒,通晓八种语言,常常读书到深夜,同时也是美术品鉴赏家;阿劳喜欢阅读佛教禅宗书籍,并且把禅宗哲学带入自己的钢琴演奏,甚至巡演时也在箱子里放上人文、地理和文学书籍;科尔托研习瓦格纳歌剧,做过歌剧指挥和交响乐指挥,还是一位藏品颇丰的大收藏家;吉塞金是蝴蝶研究者,一生收集了一万四千多种标本,甚至因为热衷追逐蝴蝶而差点儿误了音乐会演出……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我们今天阅读阿雷奥拉的自述,可以获得不少教益和启迪。库克编撰的这本书是很值得钢琴教师和琴童家长们了解的。
注 释:
①J.F.Cooke, ed. Great Pianists on Piano Playing,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9.
②Pepito Arriola, “The Story of a Wonder Child”,Great Pianists on Piano Playing, p. 50.
③同注释②,第45页。
④同注释②,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