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特立独行的俄罗斯钢琴家
——浅析阿列克西·柳比莫夫的钢琴演奏与教学

2021-03-11文/

钢琴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钢琴家莫扎特钢琴

文/ 唐 瑾

钢琴家阿列克西·柳比莫夫

俄罗斯钢琴家阿列克西·柳比莫夫(Alexei Lubimov)的名字在我国或许不及阿格里奇、席夫这样著名,但资深的古典乐迷和圈内人士却对他并不陌生。这位钢琴家在很多著名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系列经典唱片,也曾在世界各地重要音乐厅与众多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但由于他行踪低调,不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个性使他并不那么“畅销”。

柳比莫夫毕业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俄罗斯钢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的关门弟子(其在涅高兹逝世前最后一年跟随他学习)。在苏联时代,他由于演出了大量遭当时政府禁演的西方近现代作曲家,如勋伯格、施托克豪森、布列兹、利盖蒂等人的作品而受到严惩,曾被禁止出国演出长达七年之久。尽管如此,他依然不屈不挠地偷偷组织地下音乐会,为听众首演及介绍新作品。而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年轻时曾常为俄罗斯极富传奇色彩和不畏惧任何权势的女钢琴家尤金娜演奏时翻谱!与此同时,他也醉心于16至17世纪音乐和乐器的研究,在俄罗斯,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他创建了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古乐演奏专业。所以,后来无论他是在现代钢琴上录制的近当代曲目唱片,包括萨蒂、斯特拉文斯基、古拜都丽娜、艾夫斯、帕特等人的作品,还是他在古钢琴上录制的古典作品唱片,包括所有莫扎特奏鸣曲、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舒伯特即兴曲等,都可以纳入这些音乐的当世权威版本之行列。而这些均不属于传统俄罗斯钢琴家擅长的浪漫主义风格范畴,也再次反映出艺术家在选择自己的音乐道路时的独树一帜。最终,柳比莫夫的音乐艺术成就和影响蜚声国际乐坛,他的演出足迹也遍布全球,奥地利政府不但邀请他担任欧洲音乐学府重镇之一——萨尔茨堡莫扎特国立音乐大学的钢琴教授,更授予他奥地利国籍。

柳比莫夫与我的师生缘

1998年我刚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获得了赴欧留学的机会,但我这个高中毕业生对欧洲知之甚少,实在太陌生了。听闻奥地利萨尔兹堡国立莫扎特大学的盛名,也经人热心引荐,我决定报考该校。记得那天弹完钢琴系的招生考试,我心里十分忐忑不安,因为台下坐的可都是当时欧洲最权威的教授们和常任各项一流赛事的评委们,包括德奥钢琴学派最著名的教育家凯沫林(Karl-Heinz Kämmerling)、莱格拉芙(Hans Leygraf)等人。正当我在考场外等得心焦之际,时任系主任、也是奥地利颇有名望的钢琴家彼特·朗(Peter Lang)教授笑容可掬地开门走了出来,一看到我就说道:“恭喜,你已经通过了入学考试!”同时出来的还有一位留着胡须、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瘦小教授,同样笑眯眯地望着我。系主任将他介绍给我:“这位是柳比莫夫教授,他想收你为学生。”刹那间,我的心情雀跃而轻松起来,立刻喜欢上了眼前这位看着极为和蔼可亲的老师,而这就是我与柳比莫夫教授的第一次相识。多年后,教授才和我道出了真相:“当时你弹得虽然不错,但真够‘野’的……而我偏偏喜欢这种有个性的学生……”

那一年,柳比莫夫是莫扎特国立大学的新任教授,而我也是学校新收的学生,一见如故的师生之缘至此开始,长达八年之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并未因为我毕业离开欧洲多年而趋于疏远淡漠,反而是越来越深厚了。其实每次回忆起老师,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位可爱无比的长者和与他相处的一幕幕画面。比如,在全班参与的多架钢琴近现代作品音乐会上,为了营造某位作曲家所希望的现场气氛,教授亲自买来了各种香料和置香瓶摆放在舞台周边,并煞有介事地在我们演奏时依次把这些香料点燃。当然,永远也忘不了2013年我去巴黎看望他时,他和夫人亲自到火车站来接我,并邀请我入住他们位于凡尔赛宫附近的家中的温馨时光。那几天里,我们白天一起逛奥赛美术馆、蓬皮杜中心;晚上,在他那布满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和动物模型的别墅里,教授带领我一起聆听许多美妙的音乐,也包括他最新录制的CD。这些珍贵而有趣的经历常让我想到:这样在生活里亲切随和、毫无架子的老顽童,真的是那位每次登台演奏,都让我们学生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大钢琴家和大教授吗?如果是的话,能成为他的学生,并结下一生的缘分,我是何其幸运!

柳比莫夫的钢琴演奏与教学

跟随这位真正的音乐大师学习的八年中,其影响对我而言毋庸置疑是巨大的。钢琴对柳比莫夫来说岂止是一件乐器?通过他那魔术家般的神奇双手,奏出了变化无穷的钢琴音画,描绘出了宇宙万物的千姿百态和人们内心中的丰富情感。他演奏中的种种美好无时不刻在感动和吸引着我们,比如德彪西音乐里如幻似真的风、雨、云、塔及各种大自然景观,舒伯特音乐里的忧郁、伤感和宽恕,莫扎特音乐里的天真烂漫和幽默洒脱,以及贝多芬晚期音乐中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和宗教境界,等等。回想当初,或许当年的自己太年轻,对音乐的理解依旧懵懵懂懂,恐怕未能全部理解老师传授的真谛。也曾有感到困惑的阶段,因为作为大演奏家和大艺术家的他,显然不可能像一位专职教师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替学生操心专业上所有的细枝末节。但无论如何,跟这样一位大师学琴,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和手艺,而更多的是乐器以外的东西。他超凡入圣的演奏和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塑造着我对艺术的审美与品味,而其无与伦比的灵感和创造力,时常激发我对音乐的领悟和热爱。他授予学生的东西实在太丰富深厚,在此我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以飨读者。

1.严谨细致、忠于原作

作为涅高兹的高足,柳比莫夫当然秉承了其恩师的很多演奏与教学特质,比如追求温暖音色与抒情诗意,以及追求对深刻音乐内容的表达等。但我想他最为特立独行之处,或者说与众多俄罗斯钢琴家的不同之处,是他将毕生精力放在了16至17世纪音乐、德奥派和现当代音乐的演奏和研究上。因此,他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理念可以说与许多俄罗斯本土派钢琴教授不同,更趋于理性和智性。简言之就是:其一,强调对谱面严谨、忠实、准确的解读,反对违背或超越作曲家意图的过分个性化的处理;其二,力求优雅精致的触键,反对过分用力的敲击弹法;其三,追求恒定统一的节奏律动,反对过于自由散漫的速度处理;其四,着重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结构性,反对细节上过分雕琢或刻意制造效果。这些特质应该也与他后来长期在西欧居住工作,从而受到了更多西欧音乐家和音乐学派的影响有关。

有一次我跟教授学习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280)的第二乐章慢板(Adagio),他说:“为何你把这个乐章演奏得如此缓慢、沉重和忧伤?莫扎特的慢板从来都不能太慢,而应该保持流动自然,可不要把他的音乐弹得过分多愁善感和浪漫了。”为此我特意聆听了不少德奥钢琴大师的录音,比如古尔达、海布勒、吉塞金等,发现他们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都很流畅朴素。这体现了柳比莫夫对于古典主义音乐中情感表现讲究“度”的把握和深刻认知,也使我深悟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真正含义,以及德奥音乐中“高贵”一词的正确表达。

而2016年柳比莫夫获邀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中国首场钢琴独奏会之时,我再次重温了他对于古典作品一丝不苟、细腻精确的诠释和教导。记得那次,刚下飞机的他不顾十几小时舟车劳顿和时差的辛苦,就立刻要和我一起排练即将演出的莫扎特四手联弹奏鸣曲和双钢琴作品。那次排练对于我来说,不啻是一堂绝佳的专业课,也是我任教近十年后最好的一次“师资培训”。老师几乎从每一个乐句呼吸、每一个微小的运音法、每一个装饰音、甚至每一个休止符的运用和演奏都做了精心讲解。由于他曾经在莫扎特使用过的三架不同的古钢琴上录制过莫扎特所有的钢琴奏鸣曲,所以对莫扎特的风格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他认为,莫扎特奏鸣曲的反复片段可以像巴洛克作品一样,运用类似即兴效果的装饰音去演奏。而后来我们在音乐会中也这样尝试去弹,确实使莫扎特奏鸣曲既充满了历史“古”味儿,又富有即兴活力。当然,能与他这样的莫扎特大家同台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本就是我极大的荣幸。

2.激情生动、音乐至上

在柳比莫夫无论从研究曲目到演奏方式都看似“反俄罗斯”的艺术轨迹中,却依然保留着俄罗斯民族的高辨识度和独有特征。这两点其实并不相悖,尽管在学术上力求严谨和尊重原作,但他的艺术风格与某些完全崇尚冷静理智的德奥演奏家决然不同,始终充满了激情、热情与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总能深深感染和打动台下的观众。

这一点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之中。记得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汉诺威国立音乐与戏剧大学跟随一位杰出的德国钢琴家马库斯·格罗(Markus Groh)教授学习,他是莱格拉夫大师的得意门生,极其强调演奏时一切都在头脑(智性)的把控下进行。跟随这位德国老师学习期间我获益匪浅,体悟到了很多正宗德奥钢琴学派的真谛,如对于触键音色的极致细腻把控、对于复调和内在听觉高度敏锐的训练等。但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演奏时太过强调思考,压抑直觉和情感,有种被“束缚”住了的感觉,心灵无法放开去弹了。于是,充满疑惑的我又再次弹给柳比莫夫教授听,而这时他又一语解开了我心中的枷锁:“练习时你必须完全理智用脑,但到了台上就得让自己摆脱一切杂念和束缚,完全进入纯粹且忘我的音乐之中,必须永远充满新鲜的灵感和饱满的情绪去弹……”这些话语让我立刻重拾演奏的活力与乐趣,直到现在我还不断重复着对我的学生说。是的,柳比莫夫在演奏时虽然保持着理性与感性高度平衡的完美状态,但对于音乐的感受与表现永远凌驾于其他一切技术与细节之上。所以作为教育家的他也引领和鼓励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释放心灵的状态里演奏,从而让我们能在音乐世界中自由翱翔。

在“音乐至上”的理念下,柳比莫夫在教学时也常常灵感乍现,用极为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他比拟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271)第三乐章中的某个华彩段落的结尾句像飞扬飘逸的中国草书书法,他描绘梅西安《圣婴之二十默想》第十一段开头高音区快速音群的音色如同阳光照耀在教堂五彩玻璃上闪烁刺眼的光芒,形容斯克里亚宾晚期无调性《前奏曲》(作品52之2)仿佛一头野性难驯的凶猛怪兽,等等。所有这些绝妙的音乐比喻都刻在了我的脑海中,终生受用。

3.开辟新曲、勇于探索

柳比莫夫特立独行之探索新曲目的精神,也同样发挥在了教育这个领域。他对于钢琴文献博古通今,了解许多大众并不熟悉和知晓的曲目,所以也常让学生演奏不少冷门的经典作品。我刚考入大学时,学院正好有个协奏曲选拔赛,但时间很紧张,只有两周左右能准备,于是教授布置了鲜为人知的门德尔松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b小调华丽随想曲》(作品22)给我。这是一首长度十几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虽然难度不算很大,可是演出效果却非常好。最终,在老师的亲自伴奏下,我赢得了比赛,与莫扎特音乐大学交响乐团公演了此曲。

另一次是在2006年莫扎特250周年诞辰之际,莫扎特音乐大学举办莫扎特全部钢琴协奏曲的大型演出活动,我也荣幸获邀演奏两首协奏曲。一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而另一首是柳比莫夫挖掘出来的莫扎特早期未完成、后由三位不同作曲家续写而成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K40)。这是一首虽有莫扎特情趣却风格多元的协奏曲,三个乐章的三位完成者分别为:第一乐章是霍瑙尔(L.Hounauer),第二乐章是艾卡德(J.G.Eckard),第三乐章为C.P.E.巴赫。这首曲子我是在古钢琴上跟着老师学习的,并且首次尝试边弹琴边指挥地完成了演出,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挑战经历。而2016年我们师生共同在上海音乐厅演出的压轴曲目,也是一首很精彩但尚不为世人熟悉的曲子。这是由当今莫扎特权威学者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en)根据莫扎特歌剧中的旋律改编的双钢琴作品,我们为中国观众首次介绍了该曲,并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喜爱。

此外,除了大量常规的经典作品,留学时我在他的指导下,还学习和接触了不少近现代的钢琴文献,有米约、梅西安、斯克里亚宾、欣德米特、巴托克、巴伯、约翰·凯奇、贝里奥、利盖蒂、斯蒂夫·莱奇等,甚至谭盾的钢琴作品最初我也是经他推荐知晓的。可以说,富于开拓精神的他不但自己喜欢挖掘冷门乐曲,而且也擅于带领学生探索新作品,他就是这样带着我们在几百年间的各个时期音乐中穿梭,让人惊叹他的学问与知识之渊博。而我也在弹奏和积累大量丰富多样的曲目中,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钢琴音乐不同时期的历史风格、演奏技法和诠释方式。

短短一篇文章实在不能道尽跟随恩师学习的全部内容和经过,我至今仍感叹八年的时间太短暂,跟他学习到的东西依然太少。恩师毕生对于纯音乐、纯艺术的终极追求始终感染和激励着我。当我抬头仰望时,他的光辉始终照亮整个天空,给我信心与勇气,鼓励我继续朝音乐艺术的高峰迈进。我们师徒最近的一次相见是在2019年底。那次我到俄罗斯作比赛评委,途中经过莫斯科仅逗留两个小时,恩师再次热情地来站台接我,并陪着我一边在地铁里穿梭,一边兴致勃勃地探讨着各种音乐艺术问题。分别时,看着脸上虽然神采奕奕,但腿脚已有些不灵便的他,心里不仅有些怅然,感叹下次不知何时能再见。在此,我衷心祝福恩师柳比莫夫健康长寿,并期待下一次的师生会面!

猜你喜欢

钢琴家莫扎特钢琴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轻浅不是莫扎特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