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
2021-03-11潘昭财
潘昭财
摘 要: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教育在经济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数学作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是学生进行更高阶段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综介发展奠定基础。“说理课堂”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本文基于学科整合,以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为例,探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学科整合;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可能性》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说理课堂”就是基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说理课堂构建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用,启发内心需求,使其主动于究理、寻理、明理,在问题与真知桥梁搭建中,促进深度、广度学习思考,从知识本源处展开理解、拓展、应用。而学科整合的应用主要是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激活学习思维为本进行的教学设计优化。而说理课堂的构建,两者之间与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本文探究学科整合对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的意义,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为教学依据,针对说理课堂学科整合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学科整合对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学科整合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说理课堂”在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在“说理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方式来让学生“说”,明确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实施“说理课堂”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以下针对学科整合对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1.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科整合教学整合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知识点的整合,所以该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更加新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学科整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2.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数学知识点
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学科整合教学模式,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使教学更有条理性,从而更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3.有利于增强课程的探究与实践性
善于运用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强化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在学科整合中激活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认真探索、实践应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运用学科整合实现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可以增强课程的探究与实践性。
二、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以《可能性》为例
1.创设“可能”情境,激发说理热情
情境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依据学生实际经验为辅助,创设真实有效的场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那么,对于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探究而言,它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其能够运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基于此,为有效实现说理课堂的构建,激发说理热情,可以通过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为輔助,创造可能情境,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感知“可能性”。例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其展示学校开联欢晚会,学生依次抽签表演的视频情境,围绕学生生活中真实体验为主,让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展开以下交流:
老师: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都在抽签,如果表演内容唱歌、跳舞、朗诵思考一下,他们会抽到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抽到唱歌。
学生:也许会抽到跳舞。
学生:抽到的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一也可能是朗诵,三种情况都有。
老师:你能说说你猜测的理由吗?
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棒,表达的一也很清楚,那我们现场抽一抽看,是不是这三种情况都有?
通过师生对话交流以及可能情境的创设引出学习主题“可能性”,在说的过程中,为提高理解能力,又安排了现场抽签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在体验可能性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学习中的推理能力、科学学习中的探究能力进行说理表达,思考“可能、不可能、一定”等各个词语在数学知识中的含义,能够科学运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进行精准表达。从而实现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
2.组织“可能”辩论,提升说理兴趣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它们乐于探索、乐于交流。那么在说理课堂构建中,为提升说理兴趣,强化学科整合教学的育人价值,可以围绕“可能性”教材作依据,组织可能辩论,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数学学习探讨。例如,可以结合抽签结果为学习资源,将学生分为三队,分别代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团队,展开以下活动辩论交谈:
老师:结合抽签的开展情况和体验,思考什么情况下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进行事件的描述呢?
学生: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三张卡片,那么所得的结果便会有三种可能性,那这时用“可能”描述。
学生:老师给我们三种节目,如果一个同学抽到了其中一种,那么剩下两张卡片便会有两种“可能”,有一种是“不可能”了,到最后一张时就可以完全“确定”会抽到什么节目了,用“一定”描述。
学生:在可能性猜测中,我认为,要想确定一定,可以通过范围的缩小进行猜测。比如,节目只有一种,那抽签结果就能确定能抽到这个节目,这时可以用“一定”,没有这个节目,也可以确定他不会抽到这个节目了,就说“不可能”。
老师:同学们的思维都非常的清晰,说的也很在理,真了不起!
在活动辩论、说理兴趣激发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然后借助辩论活动交流,设置多元评价,让学生小组进行各方代表所说的事实和客观依据,通过自评和互评,提高说理质量,塑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活中随机现象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以及教学环境的创造,让学生能够凭借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文学功底进行知识探讨、理解,在推理辩论中解决可能性的问题。
3.实际运用“可能”,发散说理思维
数学是一门实践应用课程,在数学标准中也提到要发散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那么,为发挥学科整合在说理课堂构建中的育人价值,可以通过实际应用为辅助,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例如,在“可能性”一节练习环节的最后,为学生设计“小侦探、大思维”的情境,整合了小学《科学》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冬天雪地上留下许多的脚印……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分析、想象,从中找出线索,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练习应用过程中,按照分层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先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线索,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完成判断说理。
学生:雪地上的脚印是两种类型的,我推想“一定”有两种动物经过这片雪地。
学生:雪地上的脚印开始是先密后疏,可以推想当时动物走路“一定”是先快后慢。
学生:足迹交汇,混杂一起,最后只有一种足迹,我想“可能”是大动物吃了小动物、也“可能”是大动物叼走了小动物、但也有“可能”是背走了小动物。
老师:我们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真神奇!看来学好各科知识,非常重要,只有掌握好各科知识,我们才会融会贯通,解决更多问题。
在交流活动以及实际生活问题解答分析中,然后引导其从可能性的角度,针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在互动沟通和实践应用中,认识到,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体验中,发散说理思维,深化学科整合。
4.设计“可能”题目,培养说理能力
在数学说理课堂教学构建中,要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可能题目完善教学目标,在可能性学习题目探索中,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强化探究能力。
例如,可以为其设计小实验:袋子里装5个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怎样装球?由教师为其准备教具,让学生依据可能性数学题目,进行实验探索,展开科学分析。如:
学生:袋子里至少装一个红球,与其他颜色的球,就可能摸到红球。
学生:如果袋子红色球的数量在不断减少,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一也会减少。
学生:如果袋子里没有红色的球,一定不会摸到红球,这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一也是“最小”的。
学生:随着袋子里红球数量的变化,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从“可能”、变“一定”、从“可能”变“不可能”,摸到红球情况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可能题目的设计与科学实验探索分析,促使学科整合得到充分落实,在说理交谈中提高理解和数学分析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整合下进行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在开放、民主学习氛围塑造中,通过说理解释数学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说中发散思维,在理解中进行应用。从而借助可能情境的创设、可能辩论活动的开展、可能实际应用到体现、可能题目的探索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习在说理中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吴晓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构建说理课堂培养学生说理意识的策略[J].新课程,2021(30):29.
[2]吴娟.用说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課堂[J].江西教育,2021(03):50.
[3]余邵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85-86.
33935003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