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1-03-11张金莲
张金莲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微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中运用微课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突破传统束缚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教学
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运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因数学上严谨的逻辑关系,加上学生课堂学习学时有限,导致部分小学生注意力难以专注,感觉数学很难,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兴趣的降低。
信息化时代,微课的出现丰富了教学模式。微课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立体化、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将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将其引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课教学受到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运用微课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合理使用微课引入新课,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思考。
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教师仅用文字或者语言来向学生描述周长的相关问题,是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知识的。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借用小胖在操场跑步的情境,既富有童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三次动画演示(第一天跑到操场里面去了;第二天没跑到;第三天跑了一圈),激发和调动学生“跑一圈”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边线”、“封闭(起点出发回到起点)”;接着抽象到平面图,再次组织学生辨析,及时巩固学生“一周”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周有多长”的度量问题,通过数据连加得到操场一周长度并揭示“周长”概念,借助“操场的周长”这一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这一初步表象。
二、运用微课渗透“转化”,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轉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都是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教学中,突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转化思想,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究所研究的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所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利用微课视频,非常直观地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以此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效支撑。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还有利于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这种“转化”思想在其它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加以运用,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微课开展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的学习,需要通过多练习、多复习,举一反三,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40分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学生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导致漏听或者听不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讲解基础知识并布置习题,并进行习题的讲解,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例如,讲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可以将三种情况都做成微视频,每种情况的视频先布置习题给学生思考、练习,视频中提示“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先在作业本上自己完成习题,完成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再利用精彩的动画加以讲解,学生一看就明白,三种情况都讲完后,再布置题目给同学们练习,实现“举一反三”。
四、微课突破传统束缚,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微课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讲解和训练、课后练习和复习等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引入微课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教师习惯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学生习惯运用微课进行学习。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互联网+”学习模式下,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学习,实现随时、随地、随手学习,并且可以“暂停”,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思考空间,想学就学,不断学习,重复学习,直到把知识学懂、学通,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结语
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必然。微课的运用,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合理运用微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微课,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让微课的引入更加自然,更加高效。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05750058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