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2021-03-11凌波
凌波
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智慧课堂的构建,合理引入一些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微课便十分合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等技术手段,通过更为具体和直观的方式将抽象化的知识呈现出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借助微课,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碎片化学习的实现,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自主能力的培养自然更加无从提及[1]。而在微课应用下,强调教师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在今后学习中也能更加的顺畅,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知识吸收上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而且这种模式侧重于灌输,所以将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阻。而在智慧课堂构建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释放学生的天性,促使学生思维创新与发展。
二、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一)课前预习视频,帮助学生熟悉课本知识
在课程教学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學生布置合适的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微课,并且在设计的时候尽可能为学生留下一些动手实践的时间,发展学生的个性[2]。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积极融入其中,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电子设备;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和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便能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将所学知识,为接下来的顺利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还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将微课视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之后带到课堂上和同学、教师一起解决。这样,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性,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二)课堂补充说明,体现分层理念
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中,重难点突破还是得依靠教师的讲授,微课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具体就是在合适的时候,穿插一些视频、图片等,解释那些抽象化、复杂性的数学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
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这节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当做是智慧课堂的应用案例,在视频制作中,从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着手,以便有效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合理融入分层理念,如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视频,侧重于兴趣的培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视频,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出自己的操作方式,并且自主总结出平行线的判断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便能很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智慧课堂更加有效的构建。
(三)课后设置例题,促进知识巩固
例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巩固学生课堂所学。怎样选择典型的例题,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得深思的问题。针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互联网+教育”的方式,从历年来中考试卷中选择一些合适的题型,然后将其融入至微课中,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之后,在下节课将解题思路与技巧呈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3]。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调整教学,将错误率比较高的题型综合起来,之后让学生反复观看。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并对提出一种新型解题方式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便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纷纷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分析。长此以往,必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其今后学习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课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智慧课堂构建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得积极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然后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其今后学习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家欢.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 新智慧,2021,03(02):321-322.
[2]黄刘洋. 关于微课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1,21(11):181-182.
[3]吴惊雷.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10):183-184.
381950033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