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021-03-11王雪松
王雪松
摘 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更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途径。数学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其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特点,导致在小学基础阶段的学习难度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有不小的差距,导致很多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出现了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效率;抽象性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动力去进行数学知識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其次要能够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单纯的讲解和文字是无法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起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系统、科学的学习数学知识、完善自我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重视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同样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此来制定教学策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无聊的、痛苦的,那么其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受到负面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们因此来爱上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们知识的游乐园。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应该是当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要想提升课堂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便可以有效的呈现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形式。本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对于学生们的兴趣特点有所了解,知道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于是在进行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知识点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例如本人在进行《克和千克》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我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以此来帮助学生导入课本内容、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我编造的故事是唐三藏西天取经来到了一个地方,悟空、八戒还有沙僧都去化斋了,这个时候三个人都回来了。悟空说自己化来了800g的饭,八戒说化来了0.7kg的水果,沙僧说化来了1kg的蔬菜。然后我就问学生们谁化的东西最多呢?学生们在听到故事之后都开始认真进行思考并且结合课本内容很快进行了正确的排序。在这个过层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激发,这样的教学表现说明了提升课堂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情境创设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很有帮助,这一教学方法也广泛地应用在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通过情境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情境创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知识。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通过思考来合理的利用知识解答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等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从而实现强化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会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心理,从而让学生们利用知识解答问题,达到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创设出了一个问题情境,4、40、400三个数字,如何稍微变动能够使得三个数字之间形成等式。在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之后,学生们都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将单位进行了变化,4元=40角=400分。也有的学生加入了算式4·0=40·0=400·0。但是我问道如果不加入数字和算式、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使等式成立。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结合刚学习的小数知识,很快学生们就得到了4=4.0=4.00的等式。以此来看,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强化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三、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完善知识结构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将所学知识点以逻辑排列的方式进行展现,让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让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利用线条、符号等方式来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单元或者是年级作为节点来开展思维导图复习,带领学生回忆知识点,做好知识的总结与复习,以此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不断的成长,学生也要依靠扎实的基础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如只有对基础运算律、运算概念等知识记忆牢固,才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中如鱼得水,更好地成长。本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会设计思维导图,在每一个单元或者是一本书教学完毕之后,来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有逻辑的学习和理解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例如本人在进行“分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就进行了相关的思维导图设计,我首先将分数作为中心关键词,然后罗列分数的概念,乘法、除法等相关的知识点,总结运算规律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以部分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记忆。同时,做好思维导图也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高效的进行回顾。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扎实记忆所学知识,梳理清楚数学思维,建立良好的思维体系,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之后,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对于知识的学习可以很快举一反三,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以此观之,思维导图的确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也实现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四、重视课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高效的进行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当下很多的小学生在学习时都养成了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自知,长此以往就导致学生们学习成绩下滑、学习效率降低,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找到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继而进行改正,从而为学生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铺垫。
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后评价并不重视,反而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过程简单的处理。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也不重视教师所给的课后评价,无法有效的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够有效的改善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会通过课后评价的方式来总结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以及日常情况,尤其是着重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了进一步完善课后总结的有效性,在总结之前我会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同桌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回收,加上自身对于学生的了解和日常交流中获得的认知而進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课后评价。在开展了这样的课后评价方式之后,学生们都可以有效地从课后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继而进行改正。例如我在一个学生的课后评价中写到,他的不良学习习惯之一就是不重视错题总结和反思,错了就错了,就是简单地将正确答案填上而已。这样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他成绩一直下滑,做错的题目还是会二次犯错。在我的课后评价中也告诉他了改正方法,利用错题本来记录错题,按照题目的类型进行合理分类,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此来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在我的指导下,这个学生开始利用错题本来进行改正,过了一段时间后,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以此来看,重视课后评价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重视起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不论是学习兴趣、理解能力还是学习习惯等等,这些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都要考虑,继而结合实际进行改善,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俊,唐红梅,王斌富.简析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2):395-396.
[2]吴忠.简析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6,(35):216.
151050078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