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用扬鞭自奋蹄

2021-03-10范美俊

中国收藏 2021年2期
关键词:牧童

范美俊

我国长期是农耕社会,体型粗壮、适应性强、忠厚老实、勤劳朴拙的牛自是好帮手,常用作役力,除拉犁拉碾等农业生产,也用于交通甚至是军事。牛拥有五行中土、水之神力,可促庄稼生长,还能镇水魔保证风调雨顺,著名的黄河铁牛即取该意。

在古代的绘画、雕塑、壁画中,牛的题材自不在少,绘牛名家也多,如韩滉、戴嵩、李唐、阎次平、毛益、李迪、夏圭、李椿、张路、杨晋、黎奇、石涛……

20世纪以来,画牛名家有很多而且各有特色,如齐白石、胡也佛、徐悲鸿、陈少梅、刘奎龄、潘天寿、李可染、吴作人、黄胄。齐白石画牛多写意,常伴与垂柳,简洁生动用墨淡雅;徐悲鸿画牛注重解剖,适当设色有所寓意,如《九州无事乐耕耘》;潘天寿多画水牛,构图简洁新颖,用笔霸悍、点染圆润;李可染画牛墨厚重浑穆,构图简繁分明,常与牧童相伴,其斋号也取“师牛堂”;胡也佛画牛用线精细、设色古朴,有乡野之气;陈少梅画牛结构严谨,画面明净幽雅……

画牛最著名者当数唐代韩滉(723年至787年),字太冲,京兆长安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韩休之子。草书得张旭笔法,画远学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摹写牛、羊、驴等动物尤佳。所作《五牛图》,为五头肤色不同的壮硕黄牛,分别作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之状。元代赵孟頫赞此画“神气磊落,稀世名笔”,清代金农叹其为“神物”。

唐 韩滉《五牛图》 20.8厘米×139.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类似牛类的科普图谱,曾封晋国公的韩滉为何这样画,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褒扬西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丙吉关心百姓疾苦常外出考察,见群殴不管,而看到牛拉车吃力却立即停车询问,下属埋怨他重畜不重人,答曰:斗殴,自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而问牛事关農业。现在是春天,天不应太热,而牛喘息说明有点问题。《幼学琼林》也谓:“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其二,借指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南朝梁武帝常向陶弘景请教国家大事,人称“山中宰相”。他屡聘不出并以两牛之画明志,一散放水草间,一金笼头相加,山野之志不言自明。不过,韩滉一辈子挺顺,回归山野似乎说不过去。另外,还有画家借牛喻兄弟之情等说,这里按下不表。

生活是艺术之基,即便技法高妙、熟悉解剖,如果失察也会闹笑话。比如,韩滉的弟子戴嵩就是这样的。戴嵩画牛与韩幹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唐朝名画录》谓其画牛“穷其野性筋骨之妙”。北宋苏轼《东坡志林》载: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牛干仗力气在角,尾巴紧夹腿间,而画上之牛却摇着尾巴,因此遭到牧童大笑。不过,该论也未必准确,细察西班牙以及中国贵州凯里等地的斗牛,角斗中的牛尾姿势其实也挺多。

古代绘画中的牛,种类形式皆多样,就姿态而言有洗浴、农耕、撒欢、吃草、行走等。这里,仅梳理三种代表性形象——牧牛、骑牛、耕牛。

牧牛最诗意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南宋雷震这首《村晚》,像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风情画。

牛的悠闲与牧童的安怡,加之水草丰美的乡村,真是人间天堂。不过,现在城市长大的娃,难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对牛的情感不深,多是孩提时看图识字与学学牛叫的记忆,偶也借鲁迅名言比喻其奉献及战斗精神,如“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

牧牛悠闲自在、诗意顿生,常见情形为吃草、沐浴、撒欢、牧归,有田园风俗画性质。作品的空间相对广阔,常是树下、沙滩、草地、水中。传戴嵩《牧童上牛图》表现了身材矮小的牧童双手抓住牛角,然后踩着低垂的牛头爬上牛背的生动瞬间。而南宋佚名《牧牛图页》画一牛窝趴在芦苇围绕的温暖沙滩,安详好奇地看着主人站立水中用撮箕抓鱼。清代萧晨《杨柳暮归图》有宋人意趣,远山淡远,水岸近陂两组树掩映下有茅屋一间,中景一桥横跨,有农夫戴斗笠穿蓑衣佝偻着身子赶牛暮归,一副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样子,惹得几位骚人墨客在画上题诗放怀。

当然,牧牛是诗意的,但也不全是春光明媚的,毕竟还有数九寒天之时。南宋夏圭《雪溪放牧图》绘水岸树下一农夫吃力拉着缰绳慢慢前行,其实牛的内心是拒绝的:天寒地冻的,青草在哪儿呢?南宋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卷》绘天冷风大牧归,牧童蜷缩在蓑衣里像一个刺猬球。同样情景还有南宋李迪《风雨归牧图》,暴雨将至的大风中牧童骑牛回家,牛背上穿草衣的两位牧童调整身姿避免被吹飞,真实而有趣,湖边柳树苇丛等都处于暴雨来临前的风雨飘摇之中。

南宋 夏圭《雪溪放牧图》25.7厘米×2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卷》之一35厘米×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骑牛也潇洒

在农耕社会,牛马分工不同:马载人,兼职驮货;牛为役力,也当坐骑。刘向《列仙传》载,老子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至。果然,老子骑青牛而来并留下《道德经》洋洋五千言。青牛可作圣人坐骑,自是祥瑞之兽,当不让仙鹤骏马。

同是老子骑牛这样半严肃、半诙谐的题材,明代张路、清代任伯年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张路《老子骑牛》绘白须老者骑牛注视飞蝠,手握书卷若有所思,青牛则回望与主人呼应。任伯年《老子骑牛图》有点卡通味,老者与牛皆是圆滚滚的形象,牛太小像羊,似乎承受不了主人硕大的身躯而怒目圆睁。旁边的童子则有些呆傻,其独有的人物表情与笔墨味儿让人惊奇。

骑牛似乎没骑马潇洒,但骑牛却是常有之事。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绘田地管理官员田畯接受乡民情感贿赂,酒饱饭足后被人扶持骑牛醉归。一脸醉意的他头戴簪花巾、袍带松落,穿平民麻鞋,如果换成马,乡村之和谐朴素反倒少了些。元代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绘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葛洪步行在前,夫人鲍姑抱孩骑牛随后,道士之家也有着人间烟火与脉脉温情。清代杨晋《石谷骑牛图》画其师出游,王翚(石谷)创“虞山派”,是清代“四王”技法水平最高者,他头戴斗笠身垫蓑衣,安然骑牛缓缓前行。画面简洁得仅有人、牛和草地,乡野的诗情画意却浓。

明 张路《老子骑牛》 101.5厘米×5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 任伯年《老子骑牛图》上海博物馆藏

耕牛最辛苦

立春预示着气候转暖,该准备农事了。过去立春要举行开犁仪式劝耕,连皇帝也参加。《后汉书·礼仪志》载,京城文武百官当日着青衣,郡县官员皆戴青巾竖青幡并用牛耕田。地方的立春仪式多在整修好的春场举行,举行打春牛、吃春酒、吃春饼等活动,除了送寒气促春耕还有巫术意义,已经成为重要民俗。康熙时期《济南府志·岁时》载:“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打春牛时,春官还念颂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家畜兴旺,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回春。”而纸牛打破后,腹内落下玩具和糖果,供百姓捡拾。

清 杨晋《石谷骑牛图》 81.6厘米×3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十岁之前的笔者,在川南门户隆昌农村度过。隔壁的范济辉大叔家养了一头大水牛,它很温顺,常在屋角安静地吃着谷草,从未见它发过牛脾气。大叔是犁地把好式,套上牛轭的牛也很听话,鞭子轻扬就往前走。秋收后或春耕前,这头大水牛能把几家人的田都犁好,然后静待插秧。爷爷范坤芳曾是生产队的劳动模范,挖土犁地、栽秧打谷都是一把好手。笔者稍微懂事时,爷爷年纪大了就不再下田,只是做些种菜、竹编等活计,但能想见他年轻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冬水田扶犁劳作的情形。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耕牛入画才是正题。历代传下的《耕织图》就有不少耕牛的描绘,不少帝王大加嘉许,旨在“知稼穑之艰难及蚕桑之始末”。最早的《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的楼璹所作,康熙南巡时读到《耕织图诗》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的基础上重制,绘耕图和织图各23幅,每幅对帧题劝农诗三首。耕图从浸种开始,历经耕、耖、布秧等环节,直到入仓,23幅中和牛相关竟达4帧,分别是耕、耙耨、耖、碌碡。其过程是用这些工具把土地翻挖、耙碎、平整,以达到插秧条件,而这些活计都得靠牛出力。

清 焦秉貞《耕织图册》四帧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历代的耕牛,默默无闻不辞辛劳,可谓大善大美。臧克家《老黄牛》诗曰:“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2020年,整个世界似乎都有些流年不利。而新的牛年悄然来临,伴随春天的脚步或许会越走越稳、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牧童
牧童与老牛的对话
聪明的牧童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牧童
15、《聪明的牧童》第二课时
捡到金子之后
毕达哥拉斯巧算羊群
牧童与老牛
牧童的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