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背景下的家园共育
2021-03-10周思妤
周思妤
【摘要】长假期期间的幼儿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幼儿园需要适时介入教育,家园共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用恰当的培养策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创造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长假期;家园共育;幼儿行为;培养策略
一、引言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现如今,家长重视的是幼儿智力开发,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优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着急,等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其实不然,幼儿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可塑性也很强,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培養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容忽视。
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幼儿园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共同作用。对幼儿来说,除了寒暑假期外,还有“五一小长假”“国庆小长假”,再遇上病假、家长年假等,可谓长假不断。长假期很容易打破家园共育的和谐,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长假对幼儿行为养成教育造成的影响
(一)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教育沟通
假期隔断了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家长从思想上认为孩子处于放假状态,与幼儿园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沟通的必要,不需要幼儿教师协助,削弱了教育的目的性,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开展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及教师方面认为幼儿放假在家,其教育责任理应由家长承担,教师没有主动承担教育的义务。
(二)居家教育的缺陷
长假使幼儿长期与家庭成员相处,对幼儿行为养成有利也有弊,如果幼儿园教育不加干预,其弊会不断被放大。首先,家庭教育不具备幼儿园教育的条件,随意性很强,听之任之,既没有教育的计划性,也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其次,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因缺乏相应的专业教育能力,遇到教育问题时束手无策,面对幼儿出现偏离正常的行为(如无理取闹,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过于调皮闯祸等),或溺爱或严苛或无视或无耐心,可能会采用打、骂、哄、骗、吓等不良教育手段,容易导致幼儿性格缺陷,加剧不良行为的养成。
(三)幼儿教师主动参与度不高
长假使幼儿教师也处在放假的轻松状态,导致主动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过问教育状况,对幼儿在家是否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无所知,缺乏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服务和技术支持。
三、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前培养成功。”这句话说明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针对长假给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带来的影响,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大有必要,势在必行。
(一)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以长假为切入点的家园共育,推进了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幼儿现状,探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在共育共建中增进信任,达成教育共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返园后融入正常的幼儿园生活、教育提供条件。
(二)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家园共育使家庭教育有了一面镜子,可以有效地防止长假滋生的家庭不良行为的养成。指导家长以身作则,做文明事,说文明话,礼貌待人,尊老爱幼,为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树立榜样。督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防止暴饮暴食,防止挑食偏食等。加强安全防护教育,纠正幼儿不安全行为,防范电、火、气、水安全隐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于细微处入手,如坐姿、细心、专心、耐心等。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缺少生活必需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但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长假期间,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状况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旅居期间,城乡的差异、祖父辈教育观念的差异、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家园教育理念的差异等都有可能摆在孩子的面前,这些差异造成的心理落差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机会,如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孙祖辈的隔代亲情相聚等。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幼儿假期生活情况,掌握心理状态,在合适的时机与家长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还孩子一颗纯真干净的健康身心。
四、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是永恒的,家庭教育的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了解育儿常识,掌握育儿知识,提高育儿能力。幼儿园教师应本着真诚合作的原则,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传授育儿经验,例如推荐育儿书籍及科学保育相关视频讲座、文章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能够用理性、恰当的手段教育孩子。家长要把家庭教育当头等大事来抓,要投入足够的耐心,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实施陪同教育,共同遵守作息时间。家长应具备及时发现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能力,并能够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避免养成不良习惯。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育儿观念
家庭育儿是家庭成员对幼儿施加的教育影响。家园共育要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光靠幼儿园,家庭教育才是主角。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以“三观”教育为中心,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张弛有度。加强家园沟通,幼儿园教育要主动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共同探讨育儿策略,因事因时因材施教,使教育落在实处。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课堂,家园共育要引导家长创设文明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敬互爱,相互包容,使家庭充满幸福,洋溢温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意识地注意言行举止,言语文明,善待家人,主动整理内务,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与家人闹矛盾,发脾气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自然会感知幸福,以家长为榜样,主动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家长要利用长假期时间比较富余的机会,多陪伴孩子,掌握孩子所思所想及兴趣爱好和需求,多做健康、益智、有趣的亲子游戏,加深亲密关系。
(四)探究合适的育儿方法
家园共育要结合幼儿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以基本活动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开展有的放矢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无论居家还是在幼儿园,为了取得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激励孩子强化和巩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表现得越来越优秀。当发生不恰当的行为时,要加强引导,进行适度的惩戒教育,不溺爱,不袒护,教育孩子“每个人都会做错事,说错话,关键是要有改正的勇气,树立有错必改的信念”。要破除幼儿依赖性格,开展适度的挫折教育。家长要摒弃“幼儿年龄还小”的思想,以日常生活习惯为切入口,让孩子做能做之事,从中认识到生活有苦有乐,培养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借助玩(教)具、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新科技培养幼儿认识世界、感知事物的能力,抓住幼儿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动画有特殊的喜好等特点,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追求好奇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给孩子留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做自己爱做之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如做内务,玩游戏,看绘本,讲故事,学画画,听音乐,练舞蹈等。育儿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窥斑见豹,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研习,选择适合孩子条件的教学方法。
(五)搭建教育交流平台
假期使家长和幼儿教师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大为变少,绝大多數情况下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或电话进行联系。教师要主动了解家庭环境,参与家庭教育,关心幼儿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情况,针对家庭教育遇到的困难,及时和家长讨论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并指导家长准确、及时落实,不留死角,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组织开展线上家庭教育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家长交流平台,分享育儿经验和教训,共同探讨育儿得失。多搜集好玩有趣的视频动画、益智游戏、音乐律动等教育资源共享到班级群,供家长与幼儿一起学习使用。提醒家长在家督促幼儿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魄。家园双方经常性地沟通是开展家园共育的基础,家长要主动反映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教师要用积极真诚的态度打消家长的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愿意依靠教师解决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幼儿教育为纽带的家园沟通使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了决策能力,提高了合作的默契度,为家园共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长假期背景下的家园共育,需要突破正常幼儿园教育的家访、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家园要步调一致,密切合作,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不断调整育儿策略,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尝试行为练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担负起培养幼儿美好未来的重任。
【参考文献】
高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