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热点下的大学生行为研究

2021-03-10魏洪斌赵兴强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魏洪斌 赵兴强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频发的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出发点,通过线下访谈、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面对网络热点时的具体行为特征,勾画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画像,并加以分析研究,为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监控等提供思路,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热点;网络行为画像;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各类平台软件更新迭代迅速,基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端的信息获取、言论表达、交流沟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

调研概况

相比传统形式,网络热点话题的形成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内容复杂多元,讨论热度呈明显的阶段性[2]。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成长发展的中后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各种不法组织的影响,造成道德、政治信仰的缺失,思想认识的错位,严重者会走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3]。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的获取渠道、处理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对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新时代网络热点下的大学生行为”为研究方向,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进行调研。通过校内外热点话题收集,编制了《关于大学生对网络热点的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问卷》1份,利用网络工具完成问卷發放和收集,共获得有效问卷386份,通过数据汇总和分析做出新时代网络热点下的大学生行为画像。后立足于问卷结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论证,保证了研究的充分与翔实。

新时代网络热点下大学生行为画像

1.大学生获取网络热点的渠道

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热点信息,近70%的学生通过微博热搜获取热点信息,50%的学生通过知乎或者主流新闻媒体客户端和网页获取热点信息,20%左右的学生通过论坛、贴吧等其他途径获取热点信息。可见,随着手机性能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大学生更多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关注新闻热点,同时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样。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针对这一特点,应及时对网络媒体平台加以重视,主动发现潜在的热点信息,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大学生最关注的网络热点类型

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关注热点话题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校外话题中,受关注最多的是时事政治类,这源于新闻媒体和国家主流媒体对时事政治的宣传程度较高,而对于军事、历史和经济这类由兴趣导向的话题,同时与大学生生活相关较少的话题关注程度会低不少。校内话题中,校园生活、学业学术等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的话题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好人好事类话题的受关注程度最低。

3.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下的行为模式

数据显示:超过67%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行为是阅读和点赞,其原因是学生对网络热点的需求主要停留在获取消息和了解事情层面。从话题性质来看,相对于正面话题,学生对具有负面性质的网络热点更为关注,当面对负面热点时部分学生会进行主动转发和评论,说明学生参与网络热点具有很强的自我选择性。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面临网络舆情或事件时,尤其负面性质的网络热点出现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动态,实时监控以防负面舆情爆发,及时进行主动引导和纠偏。

4.大学生交流网络热点的形式特点

数据显示:大学生进行网络热点交流一般在微信朋友圈、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线上空间进行。与此同时,大学生比较注重与朋友、家人分享话题,还会在各种网络媒体上进行交流。总体看,大学生热点话题的交流方式比较丰富,这就要求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引领时,要牢牢守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几个重要的网络思政工作阵地。

新时代网络热点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新思路

数据分析表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应对网络热点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和展示自我,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事件的影响。

1.把握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占领网络思政高地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普遍接触网络早,对于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高,兴趣类型多样。高校应及时了解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深入学生活动最频繁的网络平台,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保障学生了解事件真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面应对网络热点问题,学会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今,在校大学生接触的网络话题丰富多样,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帮助其树立自我发展的理性意识,减少说教,多用实际案例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索、明辨是非,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构筑官方信息发布阵地,引领主流价值观念

在出现了容易引发学生思想偏差的网络话题时,高校应主动发声,及时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提升高校官方宣传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主流认知,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高校要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网络舆论动态及特点规律,做好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舆论和宣传阵地,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学生喜爱的、频繁活动的平台构筑网络阵地,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账户推出热点评论文章、图片、短视频等,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健全网络舆情反馈机制,把握热点发展方向

健全网络热点话题和舆论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密切关注网络动态,特别是可能引起学生较大关注度的负面热点信息。在基层班级和学生宿舍选拔有担当、尽心尽责的学生干部担任“信息员”,及时报送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事件发酵之初有所察觉及时反馈。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工作人员,不断汇集网络热点,及时进行集中研判,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处理实际问题,面对谣言应及时辟谣,面对学生对热点的疑问、疑惑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复。

4.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创新性开展思想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探索课堂思政新模式,充分利用传道授业者的身份,将网络热点话题和科学精神、自身成长经历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高校思政工作干部、辅导员应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立场,积极参与正能量的网络话题,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创新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主动融入到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中,以丰富有趣、通俗易懂、案例鲜活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葛靖阳,曹辉,戚昊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机制—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8-29.

[3]马海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J].现代交际,2016(14):158-159.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