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作用、关键与对策

2021-03-10铁铮姜广秀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志愿者高校

铁铮 姜广秀

摘 要:高校志愿服务的国际化,具有服务我国公共外交、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拓宽志愿者国际视野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在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抓住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等关键环节。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创新工作机制模式、扩展国际服务渠道。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国际化

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三大作用

自2002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逐步成为发展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主力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形象,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发端。加快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国际化步伐,可以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服务我国公共外交。我国非常重视青年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的作用,为了发挥青年的优势,将青年交流纳入中美、中俄、中英、中欧等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框架。高校志愿服务作为青年交流的重要组成形式,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青年人的时代担当,对我国公共外交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将青年志愿文化的气息融入到国际政治活动中,而且还可推动构成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使国际社会更了解中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我国和平崛起的良好国际环境,服务我国公共外交。

第二,促进中外民心相通。重视民心相通工作,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数量的逐渐增长,高校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我国与世界人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参与高校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有活力、有知识、有文化、有沟通技巧、又有外语的优势,在国际志愿服务中更容易得到当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民心相通”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开始在经济、教育、社会、气候、环境等诸多领域与世界各国青年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第三,拓宽志愿者国际视野。国际视野逐步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素质的标配。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组织大学生们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大学生们“走出去”“走进去”,与世界各国青年及人民相互交流,承担教育、文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了解当事国的社会制度及语言、饮食、习俗等风土人情,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有助于提升格局、开拓视野、成长为国际型人才。

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三个关键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更需要具有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和共產主义的信念。特别在国际志愿服务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政治担当,在具体志愿服务事务中绷紧讲政治的弦,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做出色。在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坚定志愿者的理想信念,促进其健康成长,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正确方向。

第二,完善工作机制。科学的激励等工作机制,是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关键。有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懈怠现象,对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不关心、不专心、不用心,服务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存在着指标较单一、措施不及时、奖励不落实等问题;二是有的大学生志愿者看重荣誉称号,但服务意识不强,对补助较低的志愿服务参与热情不高;三是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对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提供的国际化平台较少;四是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正面传播没有形成报道机制。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发展,亟须在实践中创新性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地情、校情的各项工作机制,为志愿服务国际化提供保障。

第三,提升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以专业化的水平进行国际志愿服务,更能得到相关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无论是外语能力、沟通交流,还是服务知识、外交礼仪和紧急救援等技能方面,都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只有如此,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才能真正和国际接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三个对策

第一,加强教育培训引导。理想信念是志愿服务的先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培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密切联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通过志愿服务阐明中国立场,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在教育培训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贯穿各环节。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养,还应在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国情知识、紧急救护、外语能力、国际礼仪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邀请专家学者讲解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等;线下可组织高校志愿服务研讨会、座谈会等,聚焦难点问题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深入研究。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模式。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应在创新工作机制模式方面下足功夫,通过表彰嘉奖、权益保障、正面宣传等激励措施,增强国际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是健全完善准入机制,严格按照报名、初审、外语口语考试、面试、公示等步骤开展。在一些特殊的服务领域,还要考察学历、专业技能等条件。二是做实、做细保障机制。例如:为大学生志愿者上保险等,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在经费保障上,各级政府和团组织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帮助解决高校志愿服务提质增效的经费。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的经费。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成立专项基金。三是各级政府要为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提供更多的倾斜政策。在公务员录取等方面,优先考虑参加国际志愿服务的经历,对国际志愿服务中遭受重大意外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扶等。四是高校要为志愿服务国际化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支持,为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更多的权益。可以通过开展评定星级大学生志愿者、表彰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活动,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国际志愿服务。五是社会媒体要深入挖掘国际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人物,积极为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大学生国际志愿服务的报道力度,如利用新媒体加强正面宣传报道。

第三,拓展国际服务渠道。在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拓展国际服务渠道,密切与世界的联系,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就业等方面推出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承办大型国际盛会、赛事中,注意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志愿者“走出去”,参与更多的全球性项目。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国际志愿服务平台。在拓展国际服务渠道时,政府掌握的资源更多、更有公信力,因此政府要唱主角;非政府组织要从专业化的角度予以配合,给大学生志愿者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姜广秀,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国际化志愿者高校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