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年来国内社会智库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
2021-03-10任恒
任 恒
引言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现代智库的作用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及重视,致使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股“智库热”。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应注重培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简称“新型智库”),并将新型智库视为建设与完善我国决策咨询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社会智库作为我国新型智库的其中一类,源于其独特的属性优势及属性特征,在公共治理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引发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旨趣。对此,国家决策高层适当其时地提出:“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应)进一步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完善社会智库产品供给机制。”[1]此后不久,民政部联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①),明确要求“确保社会智库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2]
上述情形促使学界涌现出一股囊括社会智库在内的新型智库研究热潮,其中部分学者围绕社会智库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其优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可观的学术成果。鉴于国内学界尚且未能针对上述成果展开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因而亟需对该研究的进展予以梳理与回顾,总结社会智库研究领域的相关主题与热点难点,并集中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并发掘该项研究的发展演化趋势。鉴于此,本文力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以1996年至2020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及刊载的330篇有关“社会智库”“民间智库”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回顾、计量分析、绘制图谱等方法,并引入CiteSpace软件用以绘制国内近25年来学界有关社会智库研究的相关图谱,为该项研究的纵深推进提供部分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采集
(一)研究工具
作为一款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②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等人研制开发的工具,拥有较强数据处理能力的工具。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将知识图谱的相关概念引入国内,这一计量领域的新方法便取得长足发展,成为较为流行的技术工具。其中,知识图谱是将某一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视作研究对象,旨在呈现科学知识的演变进程以及内部结构的图像,它拥有“谱”和“图”的两重特质。[3]一般而言,通过对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的知识图谱予以细致分析,集中考察图谱中作为知识基础的节点文献,并借助引文分析来折射某一领域的知识基础,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某一研究领域,用以发现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文献,剖析该领域的关键主题和演变趋势等内容。基于此,本文拟对国内社会智库的相关研究予以计量分析,绘制作者、学科、机构和关键词等图谱或图表,并对其进行结构特征展开详尽分析及阐述。
(二)研究样本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它作为国内刊载量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呈现出内容广泛、文献丰富、更新及时等优势,能够较大程度上保障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及有效度。具体操作上,国内学界对于英文“Think tank(s)”一词存在诸多译法,包括“智(脑)库”“外脑”“思想库”和“智囊团”等,致使由私人或民间团体建立的非企业单位法人型智库拥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民间智库”“民间思想库”“社会智库”以及“民办思想库”等。鉴于此,为进一步增强文献搜集过程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将检索策略设置为:“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社会智库(思想库、智囊团)”或“民间智库(思想库、智囊团)”或“民办思想库”,并将文献时域设为1980年—2020年,检索条件调为“精确”。经过多次检索及筛选后,获致629条数据,操作时间是2020年4月2日。而且,由于主题为“智库”的部分文献,也涉及“社会智库(民间智库)”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智库的特征比较、新型智库建设方略、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本文决定将上述文献亦纳入检索主题词,以保证样本尽可能涵盖全面。同时,为了减少研究误差,本文对629条样本数据开展人工甄别工作,将年鉴、新闻报道和二次转载类文献予以剔除,最终获致330条数据以供分析。
二、国内社会智库研究的年代分布与研究力量
(一)发文量的时区分析
由图1可知,国内近25年内围绕社会智库研究的文献数量趋势可划分成三个阶段:1996—2011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累计发文57篇,平均每年仅为3.6篇,且在2006年前的较长时间中,仅有7篇文章初涉这一领域,表明这一时期社会智库(主要涉及民间智库)尚未引起学界的较大关注,相关研究力量十分薄弱。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首次超过个位数,达到14篇。2012—2017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涌现出较多文献,共累计发文223篇,平均每年超过37篇,约占样本总数的7成,且大体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2012年的刊文量比2011年增长了137.5%,2012—2017年刊文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2.3%。与此同时,该阶段出现了发文量的高峰和次高峰,分别为2017年的52篇和2015年的51篇,表明该时期的研究活跃度较高,受到学界的重视。201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累计发文51篇(统计至2020年3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热度有所减退,一定程度上表明政策短期刺激效应开始弱化,反映出该领域科研后劲不足,科研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不仅如此,学界围绕社会智库的研究,明显弱于高校智库等其他新型智库的研究力度。[4]
图1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文献的时区分布
我国社会智库的发展肇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政府机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部分社会智库并未获得官方重视,尽管在个别方面存在部分进展,但总体而言仍较为滞后,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至2009年,依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③经过国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正式成立,并于当年7月成功举办第一届“全球智库峰会”,这一系列举动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激发了学者围绕“智库”予以研究的热情,其中也涉及作为智库重要子类型的社会智库。其后,在现实需求和政策促进的双重刺激下,国内社会智库的研究开始取得较大进步。2015年国家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此后江苏、安徽、广东等省也陆续推出了地方版的“实施意见”,对社会智库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同时为响应国家号召,各类媒体利用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建立社会智库。
须指出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会刺激相关主题的研究,但新增的文章可能并非当年见刊,因为从展开研究到论文刊发,存在一定的时间差。2017年印发的《意见》勾画出特色新型社会智库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我国社会智库(民间智库)的建设与发展跨入全新阶段。时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可以说,上述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驱动了国内学者围绕新型智库研究的持续推进,这也成为社会智库研究成果量上升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昭示我国学界有关社会智库的研究深受国家政策的较大影响,其中的历年发文量走势与政策关键节点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呈现明显的政策导向特征,并与我国社会智库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智库研究领域的学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具有较高的学术敏感度和以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担当意识与使命责任。
(二)研究力量的具体分析
表1是国内社会智库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布。依据CNKI提供的学科类别予以划分,统计显示管理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领域的发文量较多,占样本总数的七成以上,可知上述学科领域成为该项研究的核心力量。表2与图3是国内有关社会智库研究的期刊与发文机构的力量分布,表明国内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集中于地方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性社会组织。譬如,发文量前三名的期刊分别是《重庆社会科学》、《智库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组织》,当前累计刊发35篇,分别是重庆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主办。另外,发文量前五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全球化智库、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察哈尔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当前累计发表文献22篇。
图3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机构力量分布
表1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布④
表2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期刊力量分布
图2是借助图谱修剪技术绘制的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作者力量分布,其反映出我国社会智库研究领域中,海南师范大学的杨宝强、钟曼丽,黑龙江省减灾中心的张广汇与大连海事大学的张朝,重庆三峡学院的王栋,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王辉耀、苗绿,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的倪考梦,华东理工大学的金家厚、南京师范大学的钟裕民等是国内社会智库领域的高产作者。表3是国内社会智库研究前20篇高被引文献(截止至2020年4月2日),发现高被引文献较集中于如下三年之中:2012年(共8篇)、2014年(共3篇)以及2015年(共3篇),其中徐晓虎、许共城、李国强、金家厚、刘宁等人的文章被引用的频次均超过50次,成为这一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群体。而且,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是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逻辑、社会智库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智库研究视域中的社会智库问题分析等方面。针对社会智库领域研究力量的总结,不难发现这一领域与高校智库等新型智库的研究力度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即围绕社会智库的研究亦是我国智库研究的短板,这与我国社会智库的整体规模、受关注度以及政策影响力密切相关。
表3 CNKI来源社会智库的高被引文献(前20篇)
三、国内社会智库的知识图谱剖析
(一)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的代表性词汇,是对其主旨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这也促使研究者可以借助考察关键词的方式,获取论文的核心内涵及其论述重点。鉴于此,如若某一学科或领域中部分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较高,则可探寻出这一领域内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的词频分析功能得出表4,即国内社会智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前20个)。可以说,这些高频关键词是国内高校智库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专业术语和代表词汇,体现出这一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汇聚。具体分析,其排名前10的关键词分别是:"民间智库(134)、社会智库(75)、智库建设(50)、智库(50)、中国智库(50)、决策咨询(41)、新型智库(22)、民间思想库(17)、公共决策(12)、中国特色新型智库(12)。上述词汇十分活跃,表明国内社会智库研究主要是在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下,聚焦于社会智库(民间智库)的建设、如何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力、社会智库的非营利性及独立性等研究领域。此外,相较于“民间思想库”等同级别词汇而言,“民间智库”和“社会智库”属于强势关键词,出现频次高达134次和75次之多。就CiteSpace工具而言,相关节点的中介中心性⑤大于0.1的节点则被称作关键节点。由表4可知,“民间智库”“智库建设”“决策咨询”以及“公共决策”等系列术语成为国内社会智库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表明我国社会智库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对包括社会智库在内的新型智库参与政府决策、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拓展全球舆论影响力的期待。
表4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前20个)
(二)高频关键词的突现图谱
图4全景式再现了近年来国内社会智库研究的主要面貌,该图谱以“社会智库”主题为核心大致呈现为五大板块内容:第一大部分是有关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及其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外脑、决策咨询、参与决策、评价过程、评价指标、智库评价体系、党委。第二大部分是有关民间思想库的独立性研究,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政策过程、资金来源、研究成果信度、独立性、公信力。第三大部分是有关社会智库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智库建设、运行机制、国家软实力、决策参考、察哈尔、公共外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社会责任。第四大部分是有关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的发展路径,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有:新型智库、党和政府、健康发展、决策者、决策个体、美国智库、公民参与。第五大部分是智库供给决策咨询服务,主要共现的核心关键词:影响力、决策咨询服务、政府购买、北美洲、美国、决策信息等。社会智库在国内最初是作为“非官方智库”“体制外智库”或“民间智库”等角色而被关注。正如学者刘西忠所论述的,国内学界由“民间智库”到“社会智库”称谓的变迁,既有益于促进我国智库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益于凸显我国智库的鲜明特征,且可以彰显智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及功能。[5]
图4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作为某一时段内被引频次急剧增加的关键词汇,突现词能够被用来展现一个领域中学界的研究趋势变化。图5中突现强度高的词汇有“社会智库”“民间智库”“民间思想库”,而且表明国内社会智库研究中“社会智库”比“民间智库”突现强度更高,成为该领域的强势词汇,并且在2017年以来持续至今。与此同时,学界早在2004年既已较为关注民间思想库,而且成为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词,近几年较为关注决策咨询、公共政策和新型智库等主题。其中,作为单向管理时期与“官方智库”对应的概念,伴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民间智库”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新时代,正逐步面临内涵与形式的演变,从而使得“社会智库”替代“民间智库”成为新兴概念和普遍应用的词语。“社会智库”是在“民间智库”这一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语境中被赋予全新内涵。具体而言,不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或者非政府智库,将其统称为“民间智库”,但随着大学智库等概念的提出,“社会智库”这一概念的外延显然小于“民间智库”,前者不包含企业智库及高校智库。因而,当前学界已将“社会智库”从“民间智库”这一模糊概念中单独抽离出来,指向那些具有财务自主、身份独立、研究中立的由境内社会力量兴办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更有利于将以公益为导向的体制外非营利机构予以凸显。
图5 CNKI来源社会智库研究的关键词突现
四、国内社会智库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阐释社会智库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
作为我国社会智库实践领域的总纲式指导文件,《意见》首次对“社会智库”这一概念予以清晰界定,指出它是“由境内社会力量举办,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具有法人资格”,这是官方首次对“社会智库”予以概念界定。而回顾国内学界对于社会智库内涵及其特征的探讨,大部分学者均从社会智库的组织形态与定位,将其界定为非官方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强调社会智库对官方智库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功能,突出强调社会智库应以问题为导向,供给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与创新性的对策建议。其实,学界的不同概念只是从各自的维度,对上述界定进行分别阐发。譬如,苗树彬认为社会智库是指经费自筹、人事独立、利益中立的非官方的第三方研究机构。[6]周丽等人旨在凸显社会智库在服务决策的独特功能,即为党和政府提供客观、独立的智力支撑,主张社会智库是介于体制化内外之间的一类智库组织,其所提供的决策咨询服务是无形的知识产品。[7]
但当今社会智库的概念,仍然未能清晰分割“社会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属性差异,一部分在民营企业内部的智库以及以企业身份注册的民间智库仍未被排除在外。对此,金家厚主张依据智库与决策主体的远近关系及科研经费的获取方式,认为民间智库是与体制内智库(官方智库)相对而言的概念,指处于党政系统(政府系统)之外的专职从事政策研究并提供决策服务的机构组织,因此亦称为“体制外智库”。[8]贾西津围绕对民办研究机构予以监督的问题,主张除“官办”以外的政策研究机构,囊括存在于大学内部并独立运作以及民间自发组建成立的研究机构,均可视作民办思想库。[9]在上述界定中,民间智库是指那些处于党和政府系统之外,不依靠财政拨款且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活动的组织,从而拓宽了民间智库的组织边界。对此,学界亦有学者反对上述宽泛界定,例如,王栋认为“(民间)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10]总结而言,社会智库是经费自筹、由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人事独立的非官方政策研究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政府或其他主体提供决策咨询等思想产品。伴随着时代变迁,依据“官方—民间”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将不能对中国智库进行正确划分,因而“社会智库”的概念在今后研究中将日益凸显。
(二)剖析社会智库的组织优势与困境不足
一般而言,社会智库在推进公共政策科学化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型智库体系的完善及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相比其他类型的智库,社会智库具有自身特有的组织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与不足。一方面,社会智库有助于保障公共政策多元化的价值目标。源于社会智库的主体来自民间社会,更为洞悉民情民意,从而其研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摆脱狭隘的局部利益。社会智库有助于弥补官方智库和高校智库的缺陷,后者分别扮演“政策支持”与“教书育人”的核心角色,以至较难摆脱部门利益、教学主导。具体而言,与政府智库比较,社会智库拥有更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与咨询公司比较,则具有鲜明的非营利属性。与高校智库比较,社会智库根植于社会,促使其在研究过程中更能反映公众诉求。但毋庸讳言的是,相较于我国决策科学化的迫切需求以及现代国际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我国新型智库体系发展呈现部分滞后的现状,智库能力跟不上、不适应决策需求的问题亦十分突出。
可以说,社会智库的逐步壮大能够让政府的“谋—断分离”决策体制改革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社会智库有助于降低公共决策成本,完善决策体制。作为独立的、多元的专业化研究机构,社会智库能够体现政策决策过程中专家参与的制度化,以及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过程,通过相应的机制,有效凸显社会智库的作用,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机构设置,从而有效降低决策成本。对此,任恒认为社会智库具备植根于社会、体制机制较为灵活、运行效率较高、市场竞争意识强烈等等诸多优势与特征,使得其在承接政府决策咨询服务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优势。[11]由于社会智库在机构的设置机制上,并不存在编制与指标的束缚,可以较大幅度地引进专业人才。不仅如此,社会智库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运用数据、工具等先进手段,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积极开发政策研究模型以及数据库。
现实中仍有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社会智库的发育,致使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境。苗绿等人认为社会智库创新意识强、竞争意识浓、运营机制灵活等优势,而且资金来源更具独立性、政策建议更为直接客观及“接地气”,但同时亦面临着资金来源不稳定、研究信息数据难以获得、政策影响渠道有限以及人才流失等运营障碍。[12]王绍光等人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政策研究群体予以比较,认为民间智库的优势在于独立于政府,具备理论、历史及比较视野,而且对社会需求敏感度高和沟通技术强,但弱势在于缺乏资源、较易被特殊利益影响及意识形态导向明显。[13]与此同时,徐晓虎等人认为国内各类智库尚存不足,其中民间智库的问题在于缺乏联络沟通和获取内部信息的渠道、缺乏发布信息的公共平台、缺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渠道,而且在发展尚受到现有政策环境(行政审批)的约束。[14]为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我们理应审视社会智库发展的组织优势及其劣势,积极释放社会智库发展的组织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其中,包括厘清我国社会智库的形态与结构,也即社会智库的功能如何实现?社会智库如何把握当前智库建设契机,集中于“出思想、提对策”的能力?如何优化社会智库的资源配置,推动自身整体实力的增强?总之,社会智库应坚持以公益服务和非营利导向,加强内部能力建设,探索符合自身运行规律的研究方式,以提升自身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
(三)探索推进新型社会智库建设的若干策略
作为中国新型智库的组成部分,社会智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它们广泛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影响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决策结果,致力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及国家软实力。对于“什么是新型特色社会智库,怎么建设新型特色社会智库”等核心问题,学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新型社会智库中的“新型”指社会智库应坚持公益导向和非营利属性,将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其根本任务在于立足国情、扎根社会,为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贡献智慧;对于“特色”,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导向。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应立足于国情、聚焦国家发展,并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使自身保持独立性,供给富有战略性的决策咨询相关思想产品。我国社会智库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当前总体发展较为滞后,较难满足新时代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需求,在今后拥有发展的新机遇,不过当前面临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及政策影响渠道受限等诸多困境。我国社会智库发展相对滞后,其中既有政策环境层面的原因,亦有社会智库自身体制机制与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说,面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使得我国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显著增强,党和政府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的需求日益增强,对包括社会智库在内的新型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仍需针对社会智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破解其信息难获取、经费不稳定、公信力低、人才匮乏等问题,保障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健康发展。
首先,社会智库应强化合作与共推研究成果,强化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转化机制,走特色化、高端化之路,自身建设不断融入技术元素,实现与媒体的不断融合与交流。杨思洛等人构建出一套智库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实证发现我国不同类型的智库网络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别,其中社会智库的综合影响力低于其他类型智库,并且网站影响力以及网络传播影响力较弱,不过社会智库的新媒体影响力显然优于党政军及地方社科院智库。[15]其次,新型社会智库应拓宽国际视野,关注全局,强化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供给高质量和理性务实的决策建议。社会智库应积极优化内部管理,形成运转高效、功能完善的组织体系,构建科学的问题识别与选题策划机制。与此同时,借鉴国外一流智库的发展经验,围绕组织管理体制、项目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育机制、科研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长效沟通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等方面予以推进。
再次,人才是智库竞争力的核心,需要培养自身的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正如朱旭峰借助调研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专家知识、行政联系和私人关系是决定我国智库影响政策能力的三大因素,并认为民间智库中的人际关系与专家知识对政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在影响社会精英层面具有优势。[16]人才是智库供给决策咨询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鉴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17]。最后,社会智库应借助政策模拟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政策分析的理论工具,提升政策预测和事件研判的科学性。对此,社会智库应提升自身研究质量,培养研究的专长领域,利用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为己所用,并提升政策影响力。
(四)开展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
时至今日,社会智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产出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报告,且在诸多运行环节展现自身异于其他类型智库的能力。国内学界对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予以个案剖析,包括社会智库专业研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是否拥有稳定的科研团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其中,陈升等人对国内4家社会智库予以案例剖析,创建出一套涉及社会智库运行机制与影响力生成的理论分析框架,结果表明社会智库的影响力大小与资金、人员、研究课题以及成果呈现正相关性。[18]胡钰等人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为调研对象,并选取与上述民间智库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具体设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报道信源等各个方面,分析认为国内民间智库应立基于高质量的研究,注重增强智库传播的系统能力和战略意识,并且秉持自身研究及传播的独立性。[19]王辉耀等人对全球化智库(CCG)运营模式的创新之处予以总结,并给予建议认为,社会智库应努力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探索构建多元的收入机制,并重视社会传播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20]与此同时,该团队针对CCG借助运营机制创新提升政策影响力予以剖析,进而创建出社会智库运营创新的“五力模型”: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政策影响力、国际输出力与社会传播力。[21]柯银斌等人则以察哈尔学会为研究对象,总结得出这一社会智库对外传播呈现出先内后外的组织传播、思想与情感并重的人际传播、受众明确的大众传播等诸多特点。[22]
作为决策咨询部门,社会智库的目的在于在关键性的政策领域发挥影响力,并提出一些直接的政策或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社会智库的紧迫任务在于如何将咨询报告递送至决策层。苗绿以CCG对国际人才政策的影响为例,探讨我国社会智库的政策影响机制,发现与官方智库比较而言,社会智库进入政策咨询实质影响阶段的概率较低,缺乏政策影响渠道。[23]对此,钟裕民等人基于温州民间智库的深度访谈数据,剖析了温州民间智库的实践机制,认为政策议题的性质(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地方领导者的民主风格和治理智慧、公民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政策守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和判断地方公共决策有效参与的主要变量。[24]综上可知,国内学界针对社会智库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工作聚焦于概念的内涵辨析、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阻滞困境等,不过社会智库研究的较多基本问题未能提出,或者未能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社会智库的具体数量、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调查,如何构建独特的社会智库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对社会智库进行监管体制的创新研究,包括公益资产、组织独立性与政治安全的监管等内容。今后,学界应注重考察社会智库研究成果的对策性、实效性和应用性,突出侧重决策咨询服务的成效。
五、结论与展望
回顾我国社会智库的研究历程,本文从时区分布、学科与期刊分布、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等内容入手,对国内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整体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总览式地概述出社会智库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为进一步推进该项研究提供裨益。不过由于国内研究时间较短,尽管近年来学界围绕社会智库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智库的建设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学术探讨,但当前国内研究大多仍集中于政策文本框架下对社会智库建设宏观层面的阐述,而在针对社会智库的内部机制与管理体制仍存在薄弱之处,譬如在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如何体现、社会智库建设的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社会智库成果转化和思想市场的建设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仍十分有限,仍需学界共同努力进行探索创新。今后的研究中,有志于社会智库研究的学者应着眼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历程,探讨我国社会智库在国家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及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并提炼与概述社会智库的内部运作规律,总结中国情境中社会智库理论研究的框架结构,并强调理论研究与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力图形成包括社会智库在内的中国智库研究的理论范式。
一方面,探讨如何提升社会智库的公共外交能力和国际交流实力。针对近年来国际局势仍充满着不确定性,社会智库可借助主题讲演、讨论会、辩论赛等各类形式接待各国来访专家学者,以寻求搭建一个能够交流观点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智库设定议题、促进国际交流的作用,最终为推动全球治理和多边外交贡献力量。例如,在由智库专家詹姆斯·麦甘(James G. MaGann)领衔的“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显示:作为我国社会智库建设标杆的全球化智库在上述报告的多个榜单中均获得较好成绩,其在2019年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中名列第76位,并且近三年连续入选世界百强智库名单。[25]此外,在上述榜单中,入选2019年全球最佳社会智库的中国智库还有思汇政策研究所(中国香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应用国际贸易研究所(IAIT)三家智库。另一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一套公平竞争的决策咨询服务购买运行机制。应该说,竞争公平的招标采购流程应成为政府与智库二者关系的主要形式,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这条上报途径仍存在不畅通、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对此,需要引入合同管理的契约理念,明确购买方和服务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坚持以事定费,维护社会智库成果定价的公平性,促进社会智库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探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众捐赠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制定社会智库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此拓宽社会智库的经费来源渠道。
注释:
①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份有关社会智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②笔者采用的具体版本为5.6.R4 (64-bit)。
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是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担任理事长,现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担任执行副理事长,致力于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中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
④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类别予以划分和统计。
⑤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cy)指的是一个节点担任其他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的桥梁次数,被用作体现节点重要性的指标。
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现已更名为全球化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