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前沿热点
2021-03-10王金伟张丽艳李明龙
王金伟 张丽艳 李明龙
[提要]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7—2020年间3123篇乡村旅游主题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从文献分布来看,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文献间形成了两个核心的引证群落,表现出较显著的内部引证和交叉引用关系。(2)从研究力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Pena和Barbieri,而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科学研究院;(3)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居民认知与态度、游客行为特征、乡村旅游影响、乡村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本6类。(4)从研究热点来看,“影响”“管理”“乡村发展”“保护”“社区”“感知”等是最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同时研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中心到以乡村社会发展为核心的转变过程。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城市居民、提高城乡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1-2]。对于相关地区而言,它具有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步等优势和潜力;而对于游客来说,乡村旅游则能满足其对农耕活动、传统文化、地方美食、康疗养生、趣味休闲等不同形式的旅游体验[3]。有鉴于此,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长足发展,并被诸多国际组织所倡导和推广,已成为旅游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部门[4]。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这对于把握其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何景明对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焦点进行了系统透视[5]。王素洁和刘海英对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6]。相比而言,国际上关于乡村旅游的综述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例如,Kadi等对乡村遗产旅游目的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7]。但是,纵观现有相关综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它们多以定性分析和内容解析等传统文献综述法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系统呈现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演化规律。
随着科学计量学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已成为新兴的文献整理方式。CiteSpace和VOSviewer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两款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8-9]。在旅游研究中,文献计量法也应用甚广。魏红妮和朱竑基于国外权威旅游期刊数据,对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动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10]。安传艳等基于可视化图谱对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特点与知识脉络进行了研究[11]。可以发现,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知识领域的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定性综述方法的不足。然而,它们却在国际乡村旅游研究领域鲜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将综合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权威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其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本研究使用“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作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设置为“1977-2020年”,检索得到3157篇文献(检索截止日期:2021年1月16日)。而后,将文献的“全纪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以对应格式导出备用。去掉重复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数据后,共得到3123条有效数据。
CiteSpace和VOSviewer是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可视化软件,能够在分析知识领域的演化脉络和知识结构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12](P.85)[13]。考虑到上述两种软件的独特功能,本文将分别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合作网络分析、期刊Overlay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以及VOSviewer的文献索引功能对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解析,并结合传统文献综述法详细解读关键文献,以揭示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前沿热点。
二、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一)年度分布
样本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在1977—2020年间,乡村旅游研究发文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1977—2000年为起步阶段,时间跨度长但是年均发文量较少,仅有少量学者关注到该领域;2001—2007年为发展阶段,发文数量逐步增加,但增速较为缓慢,说明相关研究开始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8—2020年为成熟阶段,发文数量增长迅速,并于2020年达到顶峰,全年发文量为500篇,2018年发文量和2017年相比数量持平,说明近10年来该领域研究热度和受重视程度急剧上升,并于2020年达到高潮。
图1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分布图
(二)期刊双叠加分析
期刊双叠加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国际乡村旅游领域形成了两个核心的引证群落,分别为:(1)经济学、政治学等;(2)心理学、教育学、健康科学等。上述两个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内部引证关系。同时,国际乡村旅游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显著的交叉引用关系,例如:经济学—政治学与生态学—地球学领域的交叉互引。不难发现,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是一个以经济、政治、心理、教育、健康等为核心,广泛涉及生态、地理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群落。同时,该领域的知识跨度较广,且表现出一定的知识外溢效应。
图2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期刊双叠加结果图谱
(三)研究力量
1.研究作者
利用CiteSpace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图3。图中有456个节点,表明国际从事乡村领域研究的人数较多。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有26人。其中,Pena(Ana Isabel Polo Pena)和Barbieri(Carla Barbieri)发文量最多,均为13篇。其次为Jamilena(Dolores Maria Frias Jamilena),发文量为11篇。发文量10篇的有发文量10篇的有Kastenholz(Elisabeth Kastenholz)和Petrovic(Marko D Petrovic)。同时,图中还呈现出散点分布状态,连线短而细,仅出现了小的合作丛,说明少许研究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最大的合作网络是以Petrovic为中心组成的多人合作团队。
图3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研究机构
从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图4)中可以发现,最突出的节点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发文量为54篇。其次是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发文量为33篇。此外,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5篇)、中国香港理工大学(24篇)、葡萄牙阿威罗大学(24篇),这些院校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图中连线呈现少、短、细的特征,出现了局部聚集状态,说明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集中。此外,图中还形成了小的聚集丛,说明机构间存在少量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机构较多,但尚未形成跨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机构合作群体。
图4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3.研究国家(地区)
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节点分布不甚均匀,其中最大的节点是美国,发文量高达472篇。这表明美国奠定了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对推动乡村旅游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419篇)、西班牙(268篇)和英国(210篇)3个国家的发文量均在200篇以上,在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发文量在100篇及以上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189篇)、意大利(183篇)、加拿大(143篇)、罗马尼亚(107篇),这得益于上述国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从而研究成果数量可观。此外,葡萄牙、挪威、南非等16个国家的发文量也在50篇以上。可见,乡村旅游研究在空间上分布非常广泛,已吸引了多个国家(地区)学术群体的关注。
图5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图谱
三、研究主题与热点
(一)研究主题
将面板数据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文献索引分析,引用下限设置为50,有217条文献,得到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索引网络图谱(图6)。图中相同颜色的节点代表相同的聚类主题,结合文献聚类信息并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可将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6类:
图6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索引网络图谱
(1)居民认知与态度。学者们关于乡村旅游地居民认知与态度,主要采用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依托度理论等展开深入研究。例如:Li等调查了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发现其普遍对乡村旅游持积极态度并愿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之中[14]。而Mason等却发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感知,针对不同维度存在不同看法。其中,积极影响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感知到的负面影响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噪音增加等方面[15]。与此同时,Johnson等以由采掘业向新兴旅游业转型的乡村为例,发现居民最初对旅游业的发展抱有很高期望,但随着时间推移,支持率有所下降[16]。学者们还发现,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和态度受个人对旅游的依赖度、参与程度和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同时也与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密切相关[17-18]。
(2)游客行为特征。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通过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学界对乡村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市场细分、旅游动机与偏好、服务质量的感知与满意度等方面。Rid等发现冈比亚地区的旅游群体可分为遗产和自然探索者、多体验探索者、多体验和海滩探索者以及阳光和海滩探索者[19]。Konu等根据游客对滑雪目的地的选择属性,将芬兰滑雪游客进行细分为被动游客、越野滑雪者、运动寻求者和休闲寻求者等6个不同的群体[20]。而Park等根据游客动机,将游客分为家庭团聚寻求者、被动旅游者、全部欲望寻求者、学习和兴奋寻求者等群体[21]。与此同时,Pan等对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老年人趋向于选择乡村作为养老地[22]。Frochot发现“乡村性”在各细分市场中并不重要,大多数游客实际上在度假行为上相当“不正式”,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兴趣有限[23]。此外,学者们还发现在乡村旅游者的重游意向与目的地形象、旅游动机和回访意向之间存在重要关系[24]。可以发现,游客心理和行为特征已成为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具体的研究领域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
(3)乡村旅游影响。在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宏观方面,多聚焦于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还能促进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25]。例如,Farsani等提出地质公园作为保护自然和地质遗产的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6]。微观方面,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生活及其相关方面的影响。Mbaiwa通过对飞地旅游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需要采取切实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以确保乡村旅游对当地的经济外溢和包容性发展[27]。总之,乡村旅游会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正不断吸引学者们的关注。
(4)乡村旅游模式。世界各地依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推出了农业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等不同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则基于不同案例地,对当地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进行了细致分析。农业旅游是一种围绕“农业”展开的文化性和情感性的体验活动,它们中的一些独特活动类型和发展模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8]。与此同时,在农村经济转型、农业生产多样化的背景下,美食旅游也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29-30]。此外,一些特殊的旅游发展模式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加拿大阿卡迪亚地区(French Acadian region)的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31]。总的来看,乡村旅游地区依托当地资源和旅游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对于不同案例地的深入研究可为相关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5)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Blancas等将可持续性指标引入乡村旅游发展之中,通过目的地特征化与比较、基准实践的定义和量化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32]。Saxena和Libery认为综合性乡村旅游应具有“嵌入性”“非嵌入性”“内生性”和“赋权性”等特征才能保证可持续性发展[33]。Panzer-Krause通过对北爱尔兰乡村研究,发现散客、团体游客等不同类型的游客会对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34]。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应努力留住农民,吸引新生力量进入,促进区域发展[35]。Weaver提出可通过改善与邻近公共空间的联系、生态旅游培训、促进与政府的对话、建立运营商“联盟”,以及扩大经营规模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36]。而Briedenhann和Wiken认为,景点建设、路线规划、区域合作、社区参与及公共部门的支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37]。此外,学者们还强调乡村旅游应注重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社区增权、社区参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以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38-41]。
(6)乡村旅游资本。资本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相关研究的聚焦所在。Garrod等将农村资源重新概念化为农村旅游业的一种“资本资产”[42]。在社会资本方面,Li和Wang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程度不同,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43]。同时,Berkel和Verburg在评价农村发展能力时,运用地域资本的概念来考虑空间特征,以确定在集约农业、非农业就业、乡村旅游和保护方面具有发展能力的区域,并建议采取多元化的措施以提高政策效率[44]。此外,Park等研究发现,同时经营农家乐业务和旅游项目的果蔬稻农社会化程度最高,进一步建议通过增强旅游社区参与的方式来增加社会资本和管理社区冲突[45]。总之,不同类型资本在乡村旅游中的功能和影响不同,基于此视角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可为设计和评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热点
对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图7。同时,进一步对出现频次在50上的关键词统计得到表1。除了“乡村旅游”(因被设置为检索词)和“旅游”外,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影响”(频次:271),其次是“管理”(频次:265)。此外,“乡村发展”“保护”“社区”“感知”“可持续性”“中国”“模型”“生态旅游”“态度”“地区”“景观”“动机”“农业旅游”“农业”“政策”“满意度”“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可持续旅游”“遗产”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在100以上,可见相关主题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热点。
表1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信息表(50次以上)
时段年份关键词频次2008—20202008perspective(观点)972008tourismdevelopment(旅游发展)742008performance(表演)712008participation(参与)652008food(食物)582008behavior(行为)562009sustainabletourism(可持续旅游)1072009governance(管理)852009segmentation(细分)622009rural(乡村)532010destination(目的地)1182011innovation(创新)672011framework(结构)642012strategy(战略)62
图7 国际乡村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结合关键词年度分布特征,可以将研究热点做如下阶段性剖析:
第一阶段(1977-2000年),萌芽期时间跨度长,直到1990年才出现热点词“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热点词,继而“管理”“保护”“感知”“政策”等热点词相继出现。20世纪中后叶,随着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居民认知和态度、乡村旅游的环境影响等方面。但是由于本阶段尚处于萌芽期,相关研究领域较为浅狭,研究热点较为集中。
第二阶段(2001-2007年),发展期出现了“中国”“景观”“可持续性”“农业旅游”“动机”“满意度”“乡村地区”等高频词。Hall等于2005年出版了《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Business》一书,详细论述了奥地利、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成为该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部著述[46]。此外,该阶段研究视角从居民拓展到社区甚至某一区域,研究对象延伸到乡村旅游中的农业问题、景观研究等,研究热点更为广泛、视角更为多元。
第三阶段(2008-2020年),成熟期热点词数量有所减少,主要有“观点”“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等。其中,“中国”是本阶段该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说明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丰富的研究案例和大量研究成果逐渐走进国际视野,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纵观本阶段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路径、基于不同身份旅游者群体的研究,以及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探讨,研究内容更为细化和深化。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文章以WOS中的3123篇相关文献作为样本,综合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的可视化图谱功能,并结合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对关键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国际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前沿脉络和研究热点。结果发现:
(1)从文献分布来看,国际乡村旅游研究发文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文献间形成了两个核心的引证群落,表现出较强的内部引证关系和显著的交叉引用关系。
(2)从研究力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是Pena和Barbieri,作者间仅出现了小的合作丛,最大的合作网络是以Petrovic为中心组成的多人合作团队。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密集,机构间存在少量合作关系。中国科学研究院发文量最多,在该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在空间上研究力量分布广泛,有75个国家涉猎乡村旅游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
(3)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居民认知与态度、游客行为特征、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资本6类。国际乡村旅游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社区居民以及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也广泛包括乡村旅游的宏微观影响以及游客行为特征和旅游市场细分,研究视角多元。
(4)从研究热点来看,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影响”“管理”“乡村发展”“保护”“社区”“感知”,相关主题研究是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热点。从时间上来看,研究热点经历了一个从关注居民到关注乡村旅游地的多元主体,从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到关注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变。
(二)未来展望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欠发达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研究还存在明显差距,缺乏多层次探索。通过对国际乡村旅游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研究及实践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1)理论启示: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本土化研究范式。国际乡村旅游研究以西方研究范式为主导,但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受到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或国别)差异。因此,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应立足本土情境,力图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研究。乡村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诸多领域,国际学术界较为重视多学科交叉应用和多领域融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应广泛借鉴相关传统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主题,进行多维化融合研究。
(2)实践启示:一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国际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各地区(国家)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持续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也应该立足于国内各区域的发展实际,探索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充分提升居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把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管理和决策的出发点,通过旅游参与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决策权和利益分配权,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强区富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