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2021-03-10

厦门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厦门市饮用水流域

刘 瑜

引言

厦门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打造高颜值厦门,共享美丽河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围绕“提升水环境、保障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三水统筹的总体方向,把握“问题、症结、对策和落实”四个在哪里,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愿景,率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超越,助力厦门市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市流域概况及“十三五”水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厦门市境内主要包含岛外9条溪流,皆为独流入海水系。其中过芸溪流域隶属海沧区,后溪、瑶山溪以及深青溪流域隶属集美区,官浔溪、埭头溪流域隶属同安区,九溪流域隶属翔安区,东西溪和龙东溪流域均有翔安段和同安段2部分。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提升,国控断面水质逐步稳定,水质指数持续降低;小流域省控断面2018年全部消除劣V类。202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以奖促治”断面水质达标率、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和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实现“6个100%”[1]。2020年2月,厦门市西溪隘头潭国控断面水质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全国第六[2];3月排名全国第三,排名创历史新高[3]。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缺乏

厦门市由海岛和大陆两部分组成,境内重点流域短促均为季节性山溪河流,里程短、坡度大、汇水面积小,无较大天然湖泊,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存在行洪安全问题,而枯水期则水量不足,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生态需水和景观需水量得不到保障,水资源开发难度大。

根据2020年水资源公报[4],厦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4亿m3,全年水资源总量仅为.453亿m3,比上年减少50.15%,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5.82%。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骤减。202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37.5 mm,比多年平均值1513.3 mm减少38.05%,属于特枯水年。厦门市是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最高、淡水资源最匮乏的典型水资源约束城市。

2.水环境有待提高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水质明显好转,但部分月份水质仍存在不达标现象,重点河流水质存在超标风险。加之岛外大部分溪流径流量小,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部分溪流市、区两级监控断面还存在劣V类水质。

河流上游或者沿岸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耕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岛外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使得城镇污水量迅猛提升,污水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显现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3.水生态受损

厦门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981 km2的生态控制线(占厦门陆域总面积的57.7%),并在《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全部作为全市陆域生态红线实施线,按照强制保护与限制开发进行差异管控[5]。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东西溪流域汀溪水库及上游、莲花溪上游、澳溪上游等区域的水生生物的数量在减少。局部流域上游农业开发导致多处河岸紧邻农田,河道与农田之间的宽度达不到缓冲效果;中下游河道部分河岸硬质化,无法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进行削减。总体来讲,河道下泄流量减小、护岸硬质化缓冲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是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的主要原因。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保护目标

到2025年,厦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到83.3%;国省控考核断面不出现劣V类水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恢复有水河流1条。

2.主要任务及对策

2021年,厦门市根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新时期、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梳理当前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现状以及形势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6]编制工作,重点围绕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流域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这3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1)水环境质量改善

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农村污水整治、保护区退果还林生态补偿、水源涵养工程、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饮用水源地监管等多项任务。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莲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推动枋洋水利枢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稳步推进古宅水库、石龙水库等“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强化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流域精细化管理。对岛外9条溪流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排查,实施以国省市区控制断面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相结合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坚持“一河一策”,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逐一研究解决方案。对入河排放口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开展全覆盖检查监测,建立入河排口日常巡查与长效管理机制。

补齐城镇污水治理短板,推进排水管网溯源排查与雨污分流改造。针对重点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农村雨污分流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不稳定、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市政管网正本清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维护、缓冲带建设、生态沟渠维护等对策措施。

(2)水资源保护

强化水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恢复和保障生态流量,加强农业种植节水技术的推广。严格控制区域水资源利用总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喷灌、管灌、微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鼓励、支持、实施区域内节水灌溉建设项目。

建立生态补水制度,开展可供水源分析,推进生态补水。按近期及远期规划,分批实施补水调配和保水工程。近期,拟开展九龙江雨洪及马銮湾再生水厂工程至过芸溪补水工程,前场污水处理厂至深青溪补水工程,以及内田污水厂至莲溪和九溪生态补水工程。

(3)水生态系统修复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从单纯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到“三水共治”生态保护模式的转变。一要加强流域沿岸缓冲带巡查,对侵占河道或者缓冲带的农田落实退耕还河,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流域边界。二要实施河湖健康诊断和流域湿地恢复建设,构建水—岸—陆梯级植物景观,提升河岸缓冲能力。三要积极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加大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保护力度,通过生态水系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补充生态基流,提高流域生态流量,满足水生生物生长需求,保护流域生物资源,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提升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四要试点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结语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厦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更注重“人水和谐”,坚持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强化示范建设在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碧水攻坚战,紧密衔接上位规划,把美丽中国建设“路线图”细化为厦门“施工图”和“任务书”。

猜你喜欢

厦门市饮用水流域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压油沟小流域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