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陶的特征分析
2021-03-10田光硕
田光硕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416000)
湘西位于湘鄂黔交界处,是苗族、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工艺类别。西兰卡普、竹编工艺、建筑营造、土陶烧制、蜡染技艺、银饰锻造、苗画工艺、挑花工艺等。而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造物起源之一,湘西土陶是少数民族常用的生活用品,陶器具有较好的密封性、适用性及耐用性。产品品种主要有,碗、坛子、缸、盐、罐、油灯。因此,土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和材料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陶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湘西土陶分布
湘西土陶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龙山土陶、永顺土陶以及保靖土陶。龙山矿产资源丰富,根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因此可以看出龙山制陶历史悠久。1958年成立县陶瓷厂,随后1980年成功研制出紫砂陶,龙山紫砂陶与宜兴紫砂陶成分一致,价值珍贵。但随着县陶瓷厂解体后,土陶的是做逐渐转向农村作坊的生产。
永顺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据清《永顺府志·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由此可见土家族的土陶历史之久远。土陶当地俗称“窑货”,是土家族人在土窑里烧制出来的陶器。土家人十分喜欢使用陶器,土陶与土家族文化有着悠久的联系,从永顺地区发掘的出土文物中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古代人就制作各种各样的土陶器。永顺县古老的制陶工艺,在土家族人的发展历史中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保靖素有“陶城镁都”之称。从保靖县土家族地区发掘的出土文物中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古代人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从保靖县拔茅乡(现碗米破镇东洛村)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褐陶,夹砂白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泥质红陶残片,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弦纹及镂孔。
二、湘西土陶的造型特征
器物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劳作出现,通过加工改变事物原有的形态,更适用于生活生产所需。泥作为特殊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土陶制作时则有更大的塑形空间,满足生活使用需求。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不同器物的形态与之匹配。
湘西土陶的器物造型大多为坛、罐造型,小的则有杯、碟、钵等,这与湘西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很大联系。湘西有榨油,酿酒及制作腌菜的生活习惯,因此器物的形态都是适应于制作及储存这类产品而设计。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湘西人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腌菜、辣椒等腌制食物,因此用于腌制的土陶以体量中等的坛子为主(如图1所示),坛身圆润、形鼓,坛口较小于坛身,且坛口处有一圈外延,用于摆放倒置扣紧的坛盖,同时会在外延处装水保证坛盖的密封性防止空气进入。在湘西土家族的家中经常也会看到单罐、双连罐(如图2所示)、三连罐的小型陶制器皿,用于盛放油、盐、酱、粗等调料。因此,湘西土陶的器物造型根据实际使用场合进行调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也凸显了民间制品的自由性与生活气息。
图1 腌菜坛
图2 双连罐
三、湘西土陶的装饰特征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图案就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由具象演化为抽象。
陶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趋于生活化,湘西地区的制陶技艺多以作坊形式存在,因此在湘西制陶工艺更注重器物的实用性。但从考古学来分析湘西高庙文化遗出土的陶罐(如图3所示),印有东方神鸟与太阳图案,专家鉴定,湘西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太阳崇拜”与凤鸟图案是远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情结。与原始彩陶一样,湘西地区的土陶纹饰与造型起源有着相似性,总体可以分为自然纹饰与几何纹饰,几纹饰又是在自然纹饰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成,仰韶文化的鱼纹的演变就可以分析出这一过程。早期鱼纹一般保留鱼的形态特征,以单体形式出现,随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合形式,形态也更加抽象,直至鱼的特征逐步消失,形成抽象几何纹样。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带状等适应于陶器装饰的纹样。由此可以推断出湘西土陶的绳纹(如图4所示)、方格纹、人字纹、印纹、堆纹、连点文等都是在抽象演变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对于纹样的不同表现形式。
图3 高庙土陶碎片
图4 绳纹陶罐
陶器早期纹样多具有避免抓握时掉落的防滑功能,因此在陶器装饰成口沿分布特征。这样在使用时可以增加手部与器物的摩擦力,避免在抓握时跌落损坏。陶器造型多成口部收紧腹部较大的形态,便于实物及用品的存储,由此纹饰受到器形的限制,纹样与装饰基本分布与器物面积较大且转折较为平缓的位置,也给纹饰提供了更多的装饰空间,也形成了曲面特有的装饰图形效果。湘西土陶装饰手法多以雕刻为主,一般可以分为阴刻与阳刻形式。湘西土陶的生产以个人作坊为主,同时多分布与农村地区,且用于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器物使用功能,因此这种装饰手法相较于绘画更加便捷,用材也较为单一,成为湘西土陶主要的装饰手法。但也有部分土陶制品采用了雕刻与釉色装饰结合的方法(如图5所示),这种装饰形式更为丰富,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和土家织锦的表现手法接近,采用色块作为纹样的组织排列方式,从而塑造出具有装饰性及审美特征的图案纹样。
图5 土陶油灯
四、湘西土陶的制作特征
湘西土陶的制作为传统的手工制作,同传统制陶技术一样,整体可以概括为选料炼泥、加工成型、上釉烧制三个阶段。炼泥首先将原材料风干碾碎,随后过滤大的杂质,得到的陶土粉末适当加水搅拌揉捏均匀,经过2—4周的陈腐时间,改善泥的粘性,提高材料的可塑性与延展性。随后将准备完毕可以使用的粘土通过手工成型或拉坯成型的方式制作成具有形态的器皿,如需拍印纹饰则在坯体较湿润的状态下拍打压制出纹样,雕刻纹样则可以在坯体较干后雕刻出来。坯体制作完成后摆放晒干,待坯体完全晒干后对坯体施釉,有部分陶器也可不施釉直接烧制。最后一步将干燥的坯体与施釉后的坯体装入窑中,经过高温烧制后而成。
湘西传统的土陶制作以手工完成每道工序,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凝聚着传统民族工艺的制作技艺与民族的智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湘西土陶的作坊式制作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同时各种塑料、金属制品的出现,人们在生活中对土陶用品的使用越来越少,湘西土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湘西土陶是传统文化中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艺人赋予器物人的温度及记忆是工业生产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