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外向型企业成本粘性研究

2021-03-10周乃贵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业务量粘性制造业

黄 吉,周乃贵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而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不可分割。Albert Fink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认为成本与业务量遵循y=ax+b 的关系,成本随着业务量的上升而增加,与业务量之间呈现为线性关系。然而,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传统的性态理论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Cooper和Kaplan在个别案例中发现企业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不对称现象,随后Anderson 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业务量上升时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将这种不对称现象称为“成本粘性”[1]。从现有的文献上看,成本粘性主要由于委托代理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因此本文主要从股权性质以及结合外向型企业外向度两个方面分析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成本粘性

国外学者Anderson等(2003)通过对美国7629家企业数据研究首次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出现非对称性,业务量上升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等额下降成本减少的幅度,于是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个概念[1]。国内学者孙铮和刘浩(2004)收集了292家企业连续八年的数据发现:我国企业同样存在成本粘性,并且粘性程度比美国更强[2]。孔玉生等(2007)通过对连续六年不同行业和属性的927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收集,认为在不同行业中,企业的成本粘性有普遍性[3]。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表1 变量定义表

H1: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存在成本粘性。

1.2 股权性质与成本粘性

国有企业的股权属于国家所有,代表国家履行股东权利的负责人并不持有股份,导致对管理者的监管不能完全到位,而非国有企业有着明晰的产权结构,股东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因此国有企业存在更严重的代理问题。当企业业务量下降时,股东会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适当的削减资源,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粘性;而国有企业由于缺少对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短期的业务量下降不会对管理者产生威胁,他们会为了自身拥有的资源不对成本削减,从而成本粘性较高[4]。王明虎、席彦群(2011)通过我国企业数据发现股东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相关,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产生成本粘性[5]。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国有制造业外向型企业成本粘性强于非国有制造业外向型企业。

1.3 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

国际化折衷理论认为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三个要素: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其中内部化优势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国际化交易更加合理公正,买卖双方对信息了解并确定,减少因价格或契约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成本上占据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外向型发展有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本问题。由已有的文献发现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成本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得出以下假设:

H3: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呈负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4—2018年沪深主板A股734家制造业外向型企业的数据并进行筛选(1)剔除ST、*ST样本(2)剔除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3)剔除股权性质不明确的样本。研究样本的原始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2.2 变量定义

制造业外向型企业成本的变量及定义见表1。

2.3 模型构建

借鉴Anderson对数模型,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外向型程度这一解释变量和两个控制变量来检验外向性程度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主要观察的是β3的大小与显著性,如果β3>0,说明外向型程度对成本粘性起抑制作用,即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负相关;反之则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正相关。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由表2 可知:营业收入变化率的平均值是1.203 7,中位数是1.120 3,两者都大于1,说明大部分外向型企业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总成本变化率的平均值和中位数也都大于1,说明成本也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增加的。成本的平均上升幅度是19.84%,营业收入的平均上升幅度是20.37%,营业收入上升的幅度大于成本增加的幅度。外向型程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说明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外向型程度差异很大。外向型程度的平均值是0.243 8,大于中位数0.173 1,说明大多数外向型企业外向型程度并不是很高。

3.2 回归分析

3.2.1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

表3 成本粘性存在性

由表3 可知:调整后的R 方为0.936,说明模型有很好的拟合度。另外,通过共线性诊断,VIF值为1.993,远小于10,表明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β1=0.984,β2=-0.023,都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制造业外向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1%时,总成本的上升幅度是0.984%,而当营业收入减少1%时,总成本的下降幅度为0.961%(β1+β2),总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上升幅度,β2<0,成本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即成本存在粘性特征。因此假设通过实证检验,原假设H1成立,证明我国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存在成本粘性。

3.2.2 股权性质与成本粘性

表4 股权性质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两类企业的β2均为负数且都存在显著性,表明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存在成本粘性。国有企业回归结果中β2=-0.025 小于非国有企业的-0.019,说明国有制造业外向型企业成本粘性强于非国有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原假设H2成立。

3.2.3 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

表5 外向型程度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回归结果

由表5 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是0.946,整体拟合度很好。β3为0.109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外向型程度越高,成本粘性越低,即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呈负相关。可能是随着企业外向型程度的提高,企业面对未知的海外市场,对于成本的控制力度加强,同时,对成本调整的敏感程度加深。因此,假设通过实证检验,原假设H3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制造业外向型企业中,①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粘性;②国有企业成本粘性的强度高于非国有企业;③企业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注重内部控制[7],加强对成本的敏感程度。对内加强董事会内部治理、强化管理层内部的股权激励[8-9],重视成本控制,同时缓解代理问题,减少管理者自利行为和动机[10];对外利用国际化市场的优势降低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各种产品的成本,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特征、政治背景、法律法规等不同因素,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目前我国国有外向型企业普遍存在代理现象,导致成本粘性较高。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力度,完善考评制度,切实加强督促股东履行职责。同时加大国有企业混改制度,可以适当地转让部分国有股份,引入非公有制企业等社会资本,有效缓解代理问题。

猜你喜欢

业务量粘性制造业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年业务量达830亿件快递跑出经济活力
皮革面料抗粘性的测试方法研究
带粘性的波动方程组解的逐点估计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上半年云南快递量同比增速全国第三
家庭医生增强基层首诊粘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