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扶贫途径与成效分析
——以马关县南捞乡为例

2021-03-10林国刘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林全乡护林员

林国刘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1]。南捞乡位于马关县东部,是马关县深度贫困乡之一。长期以来,该乡与云南省其他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以山区为主,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和发展实际,生态脱贫成为开展脱贫攻坚,实现如期脱贫的重要抓手。南捞乡紧抓机遇,用活生态扶贫政策,多渠道争取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扶贫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拓宽脱贫攻坚新路子,在农民增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如期脱贫,与全县、全省、全国共同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查阅相关资料,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对生态扶贫途径与成效总结分析不多,为更好地展现生态扶贫成绩,以马关县南捞乡为例,重点分析南捞乡生态扶贫主要途径和取得的成效,体现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具体分析,为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借鉴。

1 区域概况

南捞乡位于马关县东部老君山西北麓,东与麻栗坡县隔河相望,南接都龙镇,西邻马白镇,北与西畴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5 km。全乡国土总面积185 km2,下辖5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共 3 653 户 14 214 人,其中,农业人口 3 232 户 13 416 人,占总人口的94.39%。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傣族、布依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 2 294 户 8 962 人,占总人口的63.05%[2]。

全乡生态资源丰富,林地、草地等资源广袤。全乡林地总面积 13 695.7 hm2,其中:有林地 9 223.0 hm2,疏林地522.9 hm2,灌木林地 1 232.3 hm2,未成林造林地 2 323.2 hm2,无立木林地140.2 hm2,宜林地254.1 hm2。森林面积 9 647.9 hm2,其中:天然林 5 690.3 hm2,占森林面积的59.98%;人工林 3 956.0 hm2,占41.00%;人工促进更新1.6 hm2,占0.02%。森林覆盖率51.43%,林木绿化率57.88%。树种主要有杉木、云南松、栎类、栲类、其他阔叶等[3]。

全乡5个行政村均为深度贫困村。2018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5户 2 946 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21.4%。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669户 2 445 人,未脱贫156户501人,贫困发生率为3.86%。2019年动态管理后拟脱贫140户442人,未脱贫15户56人,整户清退3户5人,新识别纳入3户13人,脱贫返贫0人,贫困发生率为0.53%。2018年贫困村脱贫出列1个,2019年贫困村拟脱贫退出4个。

2 导致山区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脱贫思想认识不够,发展经济积极性不高

南捞乡贫困群众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守旧不开放、观念落后,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创收能力不高,部分困难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主动脱贫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贫困群众对短期内难以发挥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积极性不高,对林业发挥的生态效益理解不够,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无长期发展眼光,参与退耕还林、造林试点补贴等林业惠农项目只是为了享受项目补助款,而无心认真经营、管理。部分群众对经济林果发展热情不够,过多担心林果产品周期长、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价格低等问题。

2.2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全乡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木质化产业以杉木为主,但对杉木培育经营简单,林分质量总体较低。经济林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全乡无林果加工企业和木材精深加工企业,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为主的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滞后。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难突破[4],林下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林业致富带头人较少,林产业链短,产品单一且质量不高。

2.3 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产业建设服务机构有待加强

南捞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产业道路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加之生态服务机构建设落后,林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林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生态产业发展。

3 生态扶贫的主要途径

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闯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南捞乡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短结合,综合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证任何时期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依托生态工程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贫困户组建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力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升林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业能力。采用良种良法科学栽种,建立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持续造血扶贫,以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3.1 大力实施生态工程项目,助推经济林产业发展

南捞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造林试点补贴等生态工程项目,加大对贫困户的项目倾斜,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将符合国家现行政策的坡度25°以上非基本农田的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及石漠化严重地区坡度15°~25°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污染严重耕地、移民搬迁撂荒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项目实施范围,2015—2019年,全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786.67 hm2。将全乡范围内荒山荒地纳入造林试点补贴项目,2015—2019年,实施造林补贴项目面积374 hm2。以发展经济林产业为抓手,依托退耕还林、造林试点补贴等生态项目的带动,借鉴其种植管理经验,着力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全乡发展经济林 1 221.87 hm2,其中:柑桔350.60 hm2、茶叶63.20 hm2、八角225.50 hm2、猕猴桃42.70 hm2、早熟红蜜桃15.20 hm2,木姜子、核桃等其他经济林14 hm2,2019年新发展刺梨309.04 hm2、李子201.63 hm2。

3.2 大力发展用材林,有效提升森林质量

南捞乡栽植杉木等用材林历史悠久,乡内建有木材加工厂一个,杉木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当地群众栽植积极性较高。据统计,目前全乡杉木种植面积已达 5 600.00 hm2。近年来,全乡大力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将符合条件的中幼林纳入森林抚育,强化集约经营,优化森林结构,培育中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树种,有效改善林分生长状况,着力提高森林质量。2015—2019年,全乡实施森林抚育507.93 hm2。

3.3 加大林下种植业发展力度

南捞乡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林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依托国家和省的扶贫政策,全乡发展林下种植砂仁、草果等经济作物330.88 hm2;依靠挂联单位帮扶,在挂联单位资金、技术的支持下,阔叶林下发展中药材6 hm2,杉木林下实验性种植草珊瑚、滇黄精、砂仁0.36 hm2。

3.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从业人员水平的提升

南捞乡积极争取林区道路及生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改变地方产业道路及生态服务机构薄弱局面。近年来,全乡建设林区道路27 km,建设标准化林业站一个,均已投入使用。加强林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提升建设,全乡林业从业人员多次参加州、县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习,业务能力已有较大提升。

3.5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扶贫的结合

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前提。目前,全乡划定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 3 064.27 hm2,天然林停伐面积 2 573.33 hm2。通过与林农签订禁限伐协议,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得到了加强,停止了一切公益林和天然林采伐。在划定保护区域的同时,着力加强管护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巡山护林力度,在充分考虑生态扶贫的前提下,全乡共选聘护林员141人,其中:公益林护林员16人,天然林护林员10人,生态护林员115人,生态护林员全部在贫困人口中产生。

4 取得的成效

4.1 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4.1.1 政策补助资金增加收入

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工程项目补助、护林员工资能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就地就业机会,贫困群众可通过务工直接获得工资收入。2015—2019年,全乡兑现森林生态补偿资金384.41万元,其中: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30.01万元,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154.4万元;兑现生态工程项目补助资金 2 024.97 万元,其中: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1 864 万元,森林抚育补助资金72.38万元,造林试点补贴补助资金106.59万元;发放护林员工资184.63万元。以全乡农业人口 13 416 人计算,2015—2019年,全乡农业人口平均享受国家政策补助资金超过 2 400 元/人。

4.1.2经济林产业增加收入

林业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既是绿色产业,又是生态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富民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林业产业可为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永久脱贫发挥特有作用[5]。近年来,南捞乡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林农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明显。据统计,除2019年新发展的刺梨、李子尚无经济收入外,全乡原有经济林产业毛收入达 6 213 万元,其中:柑桔 2 804.8 万元,茶叶455万元,八角 1 804 万元,猕猴桃854万元,早熟红蜜桃228万元,其他经济林67.2万元(表1)。全乡农民群众人均每年获得经济林产业毛收入 4 500 元以上。

表1 南捞乡经济林产业毛收入统计

4.1.3木材产业增加收入

南捞乡木材产业主要以杉木为主,2015年以来累计采伐木材4.38万m3,实现林农增收 2 190 万元,全乡农民群众人均获得木材收入超过 1 600 元。

4.1.4林下产业增收潜力巨大

由于林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林下产业几乎无收益,但从林下种植砂仁、草果、草珊瑚、滇黄精、香草等林下经济作物长势、市场需求来分析,林下产业将在近2年内获得收入,待稳产后,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hm2。

4.2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扶贫产业发展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和增加护林力度,提高了群众保护意识,有效遏制了破坏森林、生态行为,守住了原有的绿水青山;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区域森林覆盖率,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3 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扶贫提高了贫困群众产业种植技术水平,贫困群众对林业发展思路、政策和办法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科学种植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脱贫致富本领,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5 结语

南捞乡生态资源丰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林业生态建设潜力巨大。生态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富口袋”先“富脑袋”。结合地方实际,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好生态资源为抓手,依托林业生态产业项目,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获得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充分发挥了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垫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南捞乡实现如期脱贫,2020年5月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

猜你喜欢

经济林全乡护林员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珙 县召开生态护林员视频培训会
护林员巡山路上“偶遇”猕猴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光影视界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