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28邵梦珂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土要素

李 玉,邵梦珂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2)

乡村是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数千年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由于我国乡村区域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和经济条件等存在差异性,在长期人类活动与自然进程的相互作用下,乡村景观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表现出多样性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然而,在当前极速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冲击下,乡村数量锐减、传统村落消失、乡村文脉断层等现象持续蔓延。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2018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3],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定力量。

乡村是乡土文化的聚集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中如何传承和应用乡土文化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聚焦点,对于延续乡村文脉,重塑人与栖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1 乡村景观内涵与特征

1.1 乡村景观内涵

中国是乡村大国,早在原始的农耕时代,人类出于生产、生活的目的与需求,逐渐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在乡村聚落周边形成了种植场地和果园蔬圃[4],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属于早期的乡村景观。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才开始系统地研究乡村景观,其中对于乡村景观内涵的界定主要分为2类。

1)从乡村景观的地域属性进行界定。刘滨谊等认为乡村景观是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人类聚居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5];刘黎明等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组成的嵌块体[6]。

2)从乡村景观的构成属性进行界定。王云才在《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中指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特殊意义的产业活动和乡村居民生活习性的特殊地域景观[7];鲍梓婷等认为乡村与城市同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乡村景观主要是由村庄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3大部分构成的整体性乡村景观[8]。

由此可见,乡村景观是一个相对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乡村景观内涵有不同的阐释,但总的来说学者们都认为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具有重要的资源环境、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精神价值。

1.2 乡村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地带,既不同于自然景观,也不同于城市景观,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区域景观格局。其中乡村景观是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土地利用景观,具有地域性、生产性和文化性等特征,并表现出多尺度的空间形态、野趣天然的景观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2.1地域性

中国疆域辽阔,拥有多样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变化和发展,形成了在某一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域风貌。在朴素的自然观和环境观的引导下,乡村景观往往表现出与区域特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顺应关系,经过自然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孕育出不同地域特征和文化个性的山地型、平原型和丘陵型等乡村聚落景观,并且农田体系、乡土建筑和聚落格局等乡村景观单元都是体现地域性特色的载体要素,为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带来归属感和亲切感。

1.2.2生产性

乡村是农民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有意识地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产性利用,使乡村景观呈现出具有不同景观风貌的乡村森林生产景观、农业耕种生产景观、鱼塘生产性景观和果林生产性景观等,体现了乡村地域的传统生产特色。

1.2.3文化性

传统的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和积淀了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并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国内乡村景观发展现状

传统的乡村景观维持着稳定平衡的人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而均质的地域综合体。但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正遭受强大的干扰,引起了乡村景观格局和整体风貌的强烈变化和矛盾,造成了乡村景观地域性特征丧失、文脉断层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失衡等现状。

2.1 乡村景观地域性特征丧失

在当前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出于改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目的,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的乡建目标,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地“拆村、并村、建村”,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性规划,并未深入地理解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土地特征和乡土文化,多是简单地套用其他乡村地域的景观建设模式,用各种模式化、图形化的形式覆盖了乡村原有的空间肌理,破坏了乡村特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风格和聚落形态等,导致乡村景观逐渐丧失了地域性特征。

2.2 乡村景观文脉断层

乡村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聚集地,积淀了独特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保留着大量寻常而又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存,如乡村内的古树、古桥和古城墙等,是延续乡土文化和发挥乡村地域特色优势的物质载体。毫无疑问,这些自然与文化遗存是乡土文化景观应重点保护的对象。但是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忽略了对乡村自身历史文化及特色要素的挖掘,以及对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物质载体的保护与修缮,甚至在乡建的热潮中铲除了乡村原有的自然与文化遗存,导致其关联性减弱,呈现出孤岛化、破碎化的特征,最终难以实现有机统一的乡村文化景观,从而造成了乡村景观文脉断裂的现状。

2.3 自然环境生态失衡

城市建设空间的无序蔓延扩张,再加上城市建设对乡村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要素转移,乡村地域的空间范围逐渐减小,使得乡村的山水格局、林木农田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人工自然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侵害,导致乡村地域内的自然斑块大量地退化减少。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了水土流失、水系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乡村景观功能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急剧衰退的现象。

3 乡村景观营建中乡土文化的应用

乡土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反映了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精神内涵、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乡土文化展现了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在重塑和更新乡村景观风貌的建设中,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支撑;而乡村景观又是传承和表达乡土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1 乡土文化类型

传统的乡村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产生各具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类型,主要有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3.1.1农耕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乡村作为我国重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农事劳动和乡村生活中形成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9]的农耕智慧和经验。农耕文化主要包含了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的内容,精神层面集合了儒家、道教以及各类宗教文化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10],并作用于山地、丘陵、平原、湿地等自然基质,经过农业生产改造后形成一系列丰富百态的条田、梯田和垸田等农耕文化景观;物质方面体现在吃穿住行、水利设施、耕作器物等农耕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

3.1.2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历程中所孕育和积淀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1]。在我国广大乡村聚落中存留着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文化性的红色文化遗产,基于此形成了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景观形式。如被誉为“将军的故乡”的河南信阳,依托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邓颖超祖居等一系列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极高精神、历史和教育价值的红色旅游基地。

3.1.3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最初起源于先民早期的择地定居,至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是古代先民在长期勘察地势地貌、水源、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和规划设计的科学经验,其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宜地改造自然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模式。我国现存的大量传统乡村是风水文化的活化石[12],从乡村的堪舆选址、建筑形制、水系布局和聚落形态等,无不集中体现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等风水文化特征。诸如传统村落中的风水林、风水塔和风水碑等风水文化产物,现今已成为乡村风景资源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3.1.4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信仰的产物之一,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在乡村地域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建设寺庙、宗祠、城隍庙和土地庙等祭祀礼俗建筑,来表达对自然和家族先祖的敬畏和崇拜,这些建筑在承担祭祀功能的同时,又承担了乡村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同时承载了一个村落、一个氏族和一个家庭的精神寄托,是乡村宗教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1.5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存在于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各个民族在乡村地域内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产生的能够反映乡村当地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氛围的文化,如当地服饰、传统工艺和民族节日等,都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3.2 乡土文化表达的载体要素

3.2.1 自然环境景观要素

自然景观是营建乡村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以乡土植物为例,其对于乡村地域内的低温、高温、干旱或洪涝等恶劣环境具有极高的生态适应性,并在乡村的发展演变中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突破了植物固有的生态学价值,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标识含义。另外,乡村植物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民族信仰和自然崇拜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这些思想意识的引导下,当地居民遵循着不随意砍伐乡村聚落周边植被的行为规范,甚至将历史悠久的古树名木、林地视为“神木”、“神山”等,表现了乡村地域内的宗教信仰文化。因此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在充分尊重乡村地域内特有的地脉和文脉的基础上,依托其自身的自然资源特质,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乡土植物,在农田、院落、祠堂和墓地等不同的村落空间中营造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村落植景,以此来形成富有乡土文化特征的传统村落景观,同时又能够保证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及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3.2.2历史文化景观要素

乡村历史文化景观要素主要是指与乡村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名人遗迹和民间典故等相关联的景观要素,其往往被认定为乡村景观中最具保护和利用价值的景观要素,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主体要素。在当今新农村的建设中利用乡村自身的历史文化景观要素营建乡村景观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展示红军“四渡赤水”历史事件的太平镇、传达焦裕禄精神的兰考县等乡村人文景观。

3.2.3物质文化景观要素

物质文化景观要素是指承载乡土文化的乡土建筑、农耕器具等物质形态要素。以散布乡村地域内的乡土建筑为例,其是识别乡村景观的重要标识,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并且从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反映出乡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按照地域分布可划分为华北、江南、东北等建筑形式;在乡土建筑的布局中,地形地貌对其影响最大,依据地形地貌形成了自由型、对称性、L型等建筑布局形式;在建筑材料方面,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土、砖、瓦、木材和竹材等乡土材料,创造出特色丰富的江浙粉墙黛瓦民居、福建夯土土楼、黄土高原土窑、砖窑等建筑文化景观。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些建筑材料成为向人们叙述乡村记忆、历史和信息的媒介,可以通过这些乡土材料感知乡村的历史内涵。

3.2.4精神文化景观要素

精神文化景观要素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所有能够体现和传递乡土文化的精神形态的要素[13]。其中乡村精神文化景观要素主要包括了符号性图腾、浮雕石刻和纹饰等精神层面上的景观要素,其不仅展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些精神文化景观要素的外在形式可以含蓄地表达出乡村地域范围内的民族崇拜信仰、审美情趣等,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精神上的联系。如贵州苗族图腾、肇庆传统乡村地区的建筑装饰中使用与水相关的图腾等。

3.3 乡土文化的表达手法

在营建乡村景观中,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景观要素,运用直接表达、重塑与再现、隐喻象征和抽象凝练等艺术手法来传承和表达乡土文化,以营建出兼具历史内涵和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

3.3.1直接表达手法

俞孔坚教授曾言在广大的乡村地域,哪怕是一棵树、一座庙、一座牌楼都有着说不尽的历史轶事。可见乡村自然或文化遗存承载着乡村活动的历史痕迹和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认知和探索乡村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精神寄托。故而针对这些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自然或文化遗存,往往在尊重和保护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直接表达手法,直观展现这些事物原有的景观形态,使观者透过这些自然或文化遗存能够感知场地的时间感和历史感。

3.3.2重建与再现手法

重建与再现手法的运用能够从视觉上很直观地展现出乡村景观的主题和文化。对于乡村聚落中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或消失殆尽的乡村物质文化要素,如乡土建筑、街巷广场等,依据史料文献的记载,并结合乡村场地现状和时代特征,按照原物质文化要素的建造材料、工艺和式样,对其物质实体的原本面貌进行复原重建展示;对于当地曾经发生过、存在过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和民间典故等乡村精神文化要素,往往通过景观雕塑、园林小品等物化手段将其再现,以此来表达乡村地域范围内的文化内涵。

3.3.3隐喻象征手法

隐喻象征手法是指借助某一具象实物的外在特征,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场所中所蕴含的思想情趣及文化内涵的艺术手法[14]。在营建乡村景观中常借助景观元素的形态、材质、质感、空间体量和色彩等,进行乡村景观空间和景观小品的组合来隐喻表达多样的乡土文化。

3.3.4抽象凝练手法

在营建乡村景观中,通过挖掘乡土文化内涵,理清复杂多样的乡村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对最精华的具有乡土文化特征的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提炼、整合和艺术加工,形成兼具乡土文化底蕴与时代特征的景观元素和地域符号,再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带有一定的乡土文化主题和内涵的乡村景观,激起观者在情感上的联想与共鸣。

4 结语

乡村作为承载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既是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同样也承担了多样的使用功能,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景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稳定的景观结构和功能也随之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和矛盾,并逐渐丧失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个性,呈现出乡村景观同质化、简单化和表象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颁布与实施为乡村景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营建乡村景观中,应注重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在尊重乡村地域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运用直接表达、重塑与再现、隐喻象征和抽象凝练等艺术手法来传承和表达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当地村民的历史情节和延续传统文脉。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乡土要素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乡土中国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