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1-03-10吴小芳
吴小芳
摘 要:思维导图是当前教育教学体系使用较为广泛的思维培养工具,它通过图形、文字与思想的结合,将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象的图文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记忆、理解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巧妙地利用图形,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推动语文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教学除了注重常规知识体系的建立,还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和文字作为辅助工具,通过所勾勒的图文来表达自己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思考为基础的,它调动了大脑的推理、想象、逻辑和判断等多种能力,利用图形、文字、线条等元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思维潜能。在科技逐步发展的现代,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推广,它引导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人们开展思考、活跃思维。
二、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意义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是符合课程改革目标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以及合理的训练方法,而这种模式就是思维训练的关键工具,它对于日常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形象的图形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图文的构建需要学生用笔或其他工具开展,而形象的图形能够使学生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探索,画出的图形形象直观,比单纯的文字更加易于记忆,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记忆速度和质量。
其次,直观的图文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思维导图以具象化的图形为依托,学生无论是在画图或是看图的过程中,都能够更加投入,相较于文字化的知识,图形化的知识更易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和青睐,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图形梳理,充实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充实的结构,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知识能力,拓展知识范围。思维导图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前知识,还能够推动他们深入参与课堂,更加能够促进他們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吸收。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为例,蝙蝠和雷达看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内在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信息,了解雷达的制造原理,同时还可以搜集蝙蝠的生理构造及特性等内容,并分别绘画思维图形和文字: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反射回的无线电波—接收器—显示屏,蝙蝠—发出声音—障碍物—反射回的声波—耳朵接收。通过独立梳理图形,学生能够初步发现两种物体避开障碍物的原理是相似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寻找自然界存在的其他事物与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运用的原理相近的案例。通过图形的建立,学生在课前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思路,同时通过扩展性图文的建立,学生也能够扩充知识内容,扩大知识维度,更好地充实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
(二)利用图文提炼,构建阅读知识框架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依赖于阅读量的提高,也依赖于阅读质量的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在阅读时能够有效梳理阅读思路,还能够提炼出所读内容的重点与核心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一篇文章甚至是一部著作,从而促进学生构建起阅读知识框架,更加系统而全面性地掌握阅读内容。
以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为例,钱塘江大潮是极具特点的奇观,那么它为什么会被称为奇观呢?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图文,通过钱塘江大潮不同时间段的表现,来展示它的独特之处,如涨潮前的景色、涨潮时的情景、退潮后的变化。通过发散性的图文提炼,能够引导学生梳理出钱塘江大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继而对文章所描写的内容把握得更加透彻,也能够了解到《观潮》内容的核心。在图文应用的过程中,学生既提炼了自己的阅读内容,也整理阅读知识,在不知不觉的思维整理和提炼中,阅读思路和水平大大提升,逐渐构建起阅读知识框架,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阅读。
(三)利用导图推理,搭建写作思维体系
写作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在写作时往往无法抓住重点,继而写出的文章类似于时间记事,有的甚至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时教师需要着重从学生的思维入手,通过导图推理的运用,让学生在写作前能够大致理清写作的思维脉络,也能够抓住写作的重点。有了图形的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够重点突出,有繁有简,在日积月累的写作训练中才能不断建立起自己写作的思维体系,更好地为高阶写作提供支持。
以四年级下册《习作 我的奇思妙想》教学为例,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经常会萌生出一些奇思妙想,而如何帮助他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变为文字,用语言生动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呢?此时思维导图就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先引导他们构建推理性的图形,在心中梳理出想要写的内容,然后再下笔写作。比如,有的学生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木屋,那么就可以将“会飞的木屋”作为中心起点,发散性地去添加图文。通过构思和想象,加以逻辑梳理,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写出来的内容是什么,而后开展写作将更加顺畅和灵活。
(四)利用图文罗列,完善学习方法习惯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它也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譬如活动计划的制订、学习计划的安排等,都可以利用图文罗列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图文工具,运用有效的工具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图文式的计划表,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如以“语文”为中心,分别四散构建“阅读”“练字”“预习”“背诵”等模块,然后再结合各个模块的任务,进行下一步的图文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通畅而有意义的导图。通过发散式的、灵活的思维图形形式,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一天的学习任务,也能够很确切地知道哪些任务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未完成,久而久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提升学习方法和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助力,借助导图的独特性,课堂能够更加灵活生动,而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趣味性,学生能够在形象的图形文字中掌握知识重点,学习知识能力,建立思维体系,这将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新颖和独特。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这种模式应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认知,带领他们体验思维构建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模式,更好地学习文化、理解文化、发扬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英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9(10):112.
[2]王洋.解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46.
315850033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