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矫味及掩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2021-03-09龚伟玲峰许刚王晓梅韩

中成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苦味发文中药

龚伟玲 王 乐 刘 峰许 刚王晓梅韩 东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3.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4.陕西省生物医药创新制药技术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咸阳 712046)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药物口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童及老年人用药,是直接影响患者服药顺应性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但大多数中药都存在苦味等令人难以接受的不良滋味[1]。据统计,2015 年版《中国药典》 所收录的药材、饮片及成方制剂中被描述为苦味等不舒口感的药材占80%以上,如苦参、龙胆、穿心莲等[2]。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对中成药口感问题越来越关注,故在不影响药物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中药苦味进行矫正掩盖是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必须攻克的共性关键技术,也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各种特征(包括文献数量、发表年限、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为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揭示文献报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3]。近年来,它逐渐应用到中医药的各个领域,包括期刊评价、经典传承、临床治疗等[4]。

本研究对1999 至2019 年CNKI 数据库收载的有关中药矫味及掩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比较中药与西药矫味及掩味技术之间的差异,阐明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以期为今后矫味及掩味技术在中药及其大健康产品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数据基础[5]。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CNKI 数据库,以“矫味”“掩味”为主题词进行查询,限定时间为1999 年1 月1 日至2019年12 月31 日。

1.2 文献筛选 纳入与中药矫味及掩味相关的文献(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包括矫味技术、掩味技术、制备工艺等,排除与中药矫味及掩味不相关、信息数据不完整或重复发表、报纸、图书等文献。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必要时阅读全文以决定是否纳入。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SATI 3.2、Citespace 软件对所得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数量及发表年限、文献来源、文献被引频次量、作者及发文数量、文献发表机构、关键词等。

2 结果

1999 至2019 年CNKI 数据库共收录关于矫味及掩味的文献515 篇,排除不相关、信息不全者,最终纳入涉及中药的文献159 篇、涉及西药的文献104 篇。

2.1 文献数量及发表年限 1999 至2010 年关于中药矫味及掩味的文献数量较少,仅24 篇,占总数15%;2013 至2018 年发文量总体趋势上升,以2018 年最多,为27 篇,占总数的16.8%,但2019 年反而下降,见图1。由于文献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情况[6],故上述结果表明从2013 年开始,对中药矫味及掩味技术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2019 年是否遇到了技术瓶颈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分析。

图1 1999 至2019 年关于中药矫味及掩味的文献数量

2.2 文献来源 在159 篇关于中药矫味及掩味的文献中,以期刊来源最多,占总数的79.4%,其次是博硕士论文、中国会议论文,通过归纳整理文献来源,可为研究人员提供该领域的主要期刊,有助于查阅和阅读该领域的文献[5],载文量排名前11 名的见表1。由此可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载文最多,其次是《中成药》 《食品工业》《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博硕士论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发表最多。

表1 文献来源(载文量排名前11)

2.3 文献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的高低反映了文献受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它对该研究方向的影响力[7]。本研究发现,《基于电子舌的穿心莲水煎液的掩味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用次数最多,其次是《银杏叶提取物掩味方法筛选及口腔崩解片制备》,见表2。

表2 文献被引频次(前8 名)

2.4 作者及发文数量 作者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工作者的成果产出,根据普鲁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m≥0.749nmax1/2(nmax为最多发文量)[6]。本研究所纳入的相关文献共涉及492 名作者,其中李学林、刘瑞新发文量较多;m=2,即发文量大于2 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47 人达到该标准,但仍有90.44% 的作者只发布了1 篇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软件绘制的作者网络关系图,节点代表作者,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7],结果见图2,可知李学林发文量较高,与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也较高,即为中药矫味掩味相关研究最活跃的参与者。

图2 作者网络关系图

2.5 文献机构 发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现出机构对于此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水平[8]。本研究发现,作者所在机构共涉及167 个(将同一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学科列为同一机构,将更名的机构进行核查,相同机构不同名也列为同一机构),其中河南中医药大学对中药矫味及掩味的研究最多,发表了11 篇文章,占总数的4.6%,其次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见表3。由此可知,对中药矫味掩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科研院所和医院涉及较少,并且高质量论文大多来自中医药类大学。

表3 文献机构(排名前10)

2.6 关键词 关键词能直接反映某一文献的中心概念,在相同文献中其出现次数越多,表明与主题的关系越密切,并且其词频高低也能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度[9],若不断上升,则表明它是未来的研究趋势[10]。本研究对中药矫味及掩味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整体掌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11],通过Citespace 软件生成关键词表及共现关系图,结果见表4、图3,其中图3 用淡紫色圈对该节点进行标注,圈越大表示中心度越高[11],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线表示两者之间有联系[12];表4 中的中心度是度量节点在网络中作用大小的一个指标,用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目前研究热点为成型工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固体制剂(咀嚼片、颗粒剂)、掩味、矫味、矫味剂等。

表4 关键词(词频≥4 次)

图3 关键词网络关系图

2.7 中药应用频次 本研究对涉及矫味及掩味技术的中药频次及其功效进行分析,共筛选出有效文献41 篇。其中,对苦味较强的中药穿心莲矫味方法研究最多,共10 篇,主要采用矫味剂、包合技术、包衣技术、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其次是龙胆、黄连,大多采用矫味剂、包合技术,见表5。

表5 中药应用频次

再依据第9 版《中药学》 教材进行统计,发现应用矫味及掩味技术的中药大多为清热类,主要采用矫味剂、包合技术等方法,其苦味成分可能为生物碱、苦味质、苷类等[13],其次为消食药、理气药,见图4。

图4 中药功效与矫味及掩味技术的关系

2.8 矫味及掩味技术应用频次 本研究分别对中药、西药应用矫味及掩味技术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见图5。由此可知,2 类药物差异明显,中药主要采用添加矫味剂进行矫味,其次是包合技术进行掩味,较少应用或研究包衣技术、粉体改性技术、微囊技术、离子交换树脂、固体分散技术等;西药采用最多的也是矫味剂,其次是包衣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微囊微球技术等,并且纳米技术、介孔分子筛技术也已得到应用。

图5 矫味及掩味技术应用频次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CNKI 数据库收载的有关中药矫味及掩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20 年来仅收载159 篇,反映出相关研究较少。其中,1999 至2010 年仅有24 篇,表明前10 年研究者对药物的关注大多集中在疗效,而忽略了口感;2013 至2018 年相关文献数量逐年上升,这源于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食物乃至药物的口感,故研究者不仅要满足药物疗效及临床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改善药物口感以提升临床患者顺应性,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同时还发现,中药矫味及掩味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制备工艺、成型工艺、质量评价等方面,其中关于中药苦味性质的相关文献最多,而且大多为清热药,采用添加矫味剂或包合技术等。

为了更全面掌握矫味及掩味技术在中药产业和相关大健康产业中的转化应用状况本研究采用专利之星检索系统,以“矫味”“掩味”为检索词,对1994 至2019 年的公开专利进行分析,共纳入39 篇,其中23 篇公开了矫味产品的组成和制备方法,9 篇公开了甜味剂等矫味剂的制备方法,7 篇公开了对中药的矫味方法(如包合技术、微粉化技术、单独包装矫味剂等),与CNKI 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产业化应用主要为添加矫味剂进行矫味,而且有关中药矫味及掩味相关的专利较少。

当前中药矫味掩味技术主要应用于苦味类中药,开展其矫正和掩盖研究时首先必须清楚产生机制,味觉在生物学上被定义为一种化学刺激,当药物在口腔中溶解时,苦味物质与分布在舌背和软腭上的味觉细胞苦味受体结合并激活,引发神经细胞突触,释放神经递质到传入的脑神经纤维上,导致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产生厌恶感,从而拒绝服用[14]。其次,要遵守中药苦味矫正原则,即不能改变药物的药性与功效,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能与药物进行反应而产生毒性,采用最简单的矫味方法达到最佳的矫味效果等。最后,掌握矫味及掩味技术原理[2,15],包括减少味蕾对不良味道的敏感度;隔断苦味药物和味蕾的接触,减少药物溶解;阻断药物与苦味蛋白受体的结合;将药物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修饰,具体有添加甜味剂[16]、添加泡腾剂[17]、包衣技术[14]、包合技术[18]、粉体改性技术[19]、添加苦味抑制剂[20]、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微囊或微球技术[21]等。

目前,西药矫味及掩味已采用的纳米技术和介孔分子筛技术尚未应用于中药。因此,今后可进一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采用西药矫味及掩味技术对中药口感进行优化,从而拓宽视野,为解决中药口感问题开辟新径。

猜你喜欢

苦味发文中药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