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1-03-09张凤太李玉臻安佑志孙长城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村寨贵州省

魏 珍 张凤太 张 译 李玉臻 安佑志 孙长城 杨 庆

(1. 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2.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1],说明乡村问题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并非是让乡村大拆大建,改造成城市化模样,而是在以保护和恢复乡村原有特色和文化格局的理念下,繁荣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协调发展。然而,在现代化大背景的冲击下,由政府主导的随意拆建以及村民的自发改造,使许多村落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极具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是在这种破坏下面临消失局面[2],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当今民族工作研究的重点问题[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聚居少数民族比例较高、民族文化及聚落特征明显且生产生活功能完备的行政村或自然村[4]。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在建造民族精神家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还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是乡村社会的固有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资源。基于此,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学者涉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最早于1974年Boas从民族人类学角度对原始村落进行研究开始[6],后来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如社区型民族旅游[7]、村落文化旅游与开发[8]、社区结构调整和变革[9]、社区主体及民族问题[10]以及民族社区保护和发展[11]等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指标体系:李忠斌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发展情况时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人居环境、民族文化以及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进行评价[12];赵溢鑫在李忠斌研究的基础上新增社会发展和民主管理两个方面确定指标,并进一步对指标进行细化,选取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13]。(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杨春娥从政策和立法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方面,建议从保护标准、保护措施、保护理念3个方面进行考虑,对政策主体及其地位与职责进行规范和明确[14];另一方面,提出通过制定单行条例、修订自治条例、明确政府规章制度等对立法进行完善[15]。(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扶贫开发:卢丽娟从旅游角度分析,指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扶贫监管制度不完善[16];李忠斌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角度对文化保护策略进行探讨[17]。(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陈炜确定26项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的驱动因素,构建非遗传承的驱动机制模型[18];张露露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构建非遗传承创新模式[19]。还有学者对民族村寨治理[20]、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21]以及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22]等方面进行研究。

现已有的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大量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总体看来基于具体省份从地理角度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对比探讨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各民族村寨分布情况以及阐明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的文献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从国家级和省级两个角度对比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影响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以期为制定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省内山脉众多,西部有乌蒙山,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有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境内河流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汇位置,省内水系由中部和西部向东、南、北方向分流。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39%,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55.5%,有253个民族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众多,并且其中大量村寨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称号,由此可见,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受到省级政府以及国家的重视,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研究价值等不容忽视。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选取贵州省122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一、二、三、四批共100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第一、二批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属于贵州省的213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为研究对象(见表1),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确定村寨地理坐标。空间分析底图等矢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贵州省各市(州)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数据来源于《2019年贵州省统计年鉴》。

表1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统计表

(二) 研究方法

1. 最邻近分析

1954 年Clark等[23]首次提出最邻近分析法并应用于分析种群空间分布特征,但当时的最邻近分析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后来学者Pinder等[24]对其进行改进,最邻近分析法逐渐发展为可以对任意空间点要素分布类型进行研究的成熟方法。

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宏观上看作点要素,点的分布情况有3种,即均匀、随机和凝聚分布,判断点的分布特征采用最邻近点指数R来分析,它是表示点与点之间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25]。其公式为:

式中:r1为实际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研究对象总数,A为研究区域面积。当R>1 时,分布情况为均匀分布;当R=1时,分布情况为随机分布;当R<1时,分布情况为凝聚分布。

2. 泰森多边形

李孜沫等[26]提出用于判断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的最邻近点指数的界定标准还需进一步讨论,为了确保判定空间分布类型的准确性,采用计算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方法进行检验。由于泰森多边形面积随点状要素集聚程度而变化,根据泰森多边形面积而计算出变异系数进而可以用于判断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类型。变异系数公式为:

式中:R表示泰森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S表示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Duyckaerts指出当CV=57%(包含33%-64%) 时,点要素为随机分布;当CV=92%(包含>64%) 时,点要素为集聚分布;当CV=29%(包含<33%) 时,点要素为均匀分布[27]。

3.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G用于反映研究对象在总范围的各个分区域空间集中程度[28],衡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州) 层面上的集中程度可采用地理集中指数进行分析。其公式为:

从市(州) 角度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集中程度,贵州省共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个国家级新区,即n=10。Xi表示第i个市(州)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T表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数量。G 的取值范围为(0,100),G 越大代表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4. 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S是测量研究对象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29]。同样在市(州) 层面上用不均衡指数判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均衡程度。其公式为:

式中:n=10,Yi为各市(州)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在省内总数量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的累计百分比。S的取值范围为(0,1),若S=0,表明研究对象均匀分布在各市(州) 内;若S=1,则表明研究对象分布极不均衡。

5.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法是以点密度空间分布来反映其凝聚状况,把每个格网点作为一个中心,以一定的半径进行圆形区域搜索,统计落入圆形区域的点要素,并赋予点要素不同的权重,离中心越近的点要素权重越大,进而求出格网点密度值[30]。其公式为:

式中:n为坐标点数,h为带宽,k为核函数,xi 为点i的坐标,(x-xi) 为两点之间的距离,f(x)越大,表明分布越密集。利用ArcGIS10.3软件核密度分析工具分别对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密度进行分析。

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 按批次数量空间分布特征

整体来看,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区分布特征明显,东南部是一个密集区,中南部和中北部分布较少,总体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从地市州来看,黔东南州分布村寨94 个,占比高达44.13%,数量最多,其次是铜仁市和黔南州,分别占比10.8%和9.4%,遵义、毕节和六盘水分布最少,共占比13.61%;分批次来看,两个批次数量差异较大,第一批共62个,第二批共151个,数量是第一批的两倍多,第一批分布相对较均衡,第二批主要集中于黔东南州的西部区域。

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是国家级村寨数量的近5倍,分布范围相对国家级更加广泛,分布的特征不如国家级村寨明显,但仍然可以发现相似的特征:核心密集区位于东南部,中南部和中北部分布较少。从地市州来看,黔东南州分布数量最多,共297个,占29.46%,黔南州次之,共157 个,占15.58%,贵阳市最少,仅有48个,占4.76%;按批次来看,4个批次数量相差不大,均在240~280个之间,最多的是第一批272个,占26.98%,最少的是第二批240个,占23.81%。4个批次空间分布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密集区同为黔东南西部,黔东南州分布数量在4个批次中分别占比为20.96%、29.17%、34.25%、34.28%,从上面的比例情况可以发现,黔东南州集中程度有所增加。

(二) 民族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民族类型统计(见表2、表3),据表2可得,国家级村寨共有15种少数民族类型,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村寨位列前三,苗族村寨数量达98个,占46.01%,其次是布依族村寨,共有42个,占19.72%,侗族村寨有24 个,占11.27%,其余类型民族村寨数量较少。从中可以看出苗族村寨在国家级村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各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苗族村寨主要位于黔东南州西部;布依族村寨分布稍显广泛,遍布于黔西南州、安顺、贵阳和黔南州4 个地区;侗族村寨地处贵州东部地区;彝族村寨在西部地区;土家族村寨全部位于铜仁市;水族村寨位于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的交界处。

据表3可得,省级村寨共有17个少数民族类型,苗族、布依族、侗族村寨仍然最多,苗族村寨381 个,占37.80%,布依族村寨241 个,占23.91%,侗族村寨114个,占11.3%,羌族和满族村寨最少,仅有1个。省级村寨民族类型特征较国家级显著性减弱,各民族类型村寨数量相对较均衡。同一民族村寨分布相对集中,侗族村寨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东部以及东南部;彝族村寨主要分布于毕节北、中部和六盘水北、中部;土家族村寨以铜仁为主,分布于铜仁北、中、西部,其余处于遵义市和铜仁市交界处;水族村寨集中于黔南州东部;仡佬族村寨主要位于遵义市东北部。和其他民族村寨不同的苗族、布依族村寨分布较分散,尤其是苗族村寨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州,但黔东南州集中程度最明显;布依族村寨在黔西南州、安顺、贵阳以及黔南州均有,分布相对均衡。

表2 贵州省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民族统计表

表3 贵州省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民族统计表

(三) 空间分布类型

借助ArcGIS10.3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对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平均最近邻结果表

根据表4可知,R国=0.7229<1,R省=0.7436<1,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分布。

利用ArcGIS10.3软件中的领域分析进行创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泰森多边形,并计算出泰森多边形面积相关结果(见表5)。据表5可知,R国=1018.2092,S国=850.2066,R省=207.1048,S省=184.2706,根据(3)式可知CV国=119.76%>64%,CV省=112.39%>64%,所以判定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此结果与最邻近指数所得结果一致。

表5 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泰森多边形面积计算结果表

(四) 空间分布均衡性

1. 集中程度

根据表6可得,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数为213 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数为1 008个,通过(4) 式计算可得,地理集中指数分别为G国=48.77、 G省=39.59。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平均分布于每个地市州,数量分别为21.3、100.8,即理论上G国=21.3、 G省=100.8。由于48.77远大于21.3,仅黔东南州所占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比例就达到44.13%,所以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各地市州分布较集中。而39.59远小于100.8,意味着贵州省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各地市州分布较分散。

表6 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地市州分布情况表

2. 均衡程度

各地市州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占比重以及累计比重情况见表6。根据(5) 式可以计算出国家级、省级村寨不均衡指数分别为S国=0.5327、S省=0.4140,由此可见,国家级村寨在各地市州分布不均衡,省级村寨分布较均衡。从洛伦兹曲线(图1) 弯曲幅度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家级村寨洛伦兹曲线弯曲幅度较大,仅黔东南州、铜仁市和黔南州所占比例就达到64.33%,体现出分布不均衡;省级村寨洛伦兹曲线弯曲幅度较小,表明分布较均衡。

图1 贵州省各地市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洛伦兹曲线图

(五) 密度分布特征

根据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密度分布特征可知,整体而言,国家级和省级村寨核密度特征显著且相似,呈“单核独立,多核围绕”的分布特征,以高密度区为中心密度值逐级向周围递减,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圈层状,最外圈密度值最低,与高密度区形成鲜明对比。

国家级村寨“单核独立”分布特征显著,以黔东南州西部与黔南州东部交界处为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雷山县、凯里市、丹寨县、台江县和黔南州三都自治县等地;次密集区在核心密集区的带动辐射下向四周分散,形成黔东南州麻江县—施秉县—剑河县—榕江县、从江县—黎平县、锦屏县、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贵阳市开阳县—乌当区、安顺市平坝区—镇宁自治县—西秀区、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县7大次密集区;低密度区范围相对较广,整个遵义、毕节大部分面积以及黔南州南部都属于低密度区。

省级村寨“多核围绕”分布特征显著,省级村寨数量较多,体现在次密集区分布广泛,仍以黔东南州西部与黔南州东部交界处为高密度区,向四周延伸;次密集区主要横跨5个地市州,分别是黔东南州天柱县—三穗县—台江县—麻江县—雷山县、黎平县、铜仁松桃自治县、贵阳修文县、安顺平坝区—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以及黔南州三都自治县;低密度区相较国家级村寨而言所占范围较小,遵义中、西部大部分面积以及毕节西部和黔南州南部小部分面积为低密度区。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 流域因素

于此选取贵州省内主要河流为基础,以5km、10km 为半径作缓冲区,再分别和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叠加,利用相交工具统计出缓冲区内村寨数量(表7)。

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沿河分布村寨数量显著多于西部,由于贵州省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下游区河网密度高、水源充足。据表7可知,距主要河流5km以内国家级村寨分布有58 个,占27.23%,省级村寨有318 个,占31.55%;距离10km以内国家级村寨有123,占57.75%,省级村寨有648,占64.29%。由此可看出,村寨呈现明显“近水”分布特征,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的地理位置更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便于农业灌溉,也能为航运交通提供条件。

表7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河流距离统计表

(二) 地形因素

将贵州省分辨率为90m高程图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海拔高程分为5个区间,对应5个等级高度,再分别与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叠加并统计,如表8所示。

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密集的地方位于雷公山附近,大致呈现环绕形状,梵净山周围也体现出相似特征,其余村寨主要分布在云雾山、乌蒙山、佛顶山、丹霞山和万峰林周围。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密度最高区仍然位于雷公山附近,其次,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月亮山、万峰林、苗岭山等地附近也分布广泛。据表8可发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呈现“低多高少”的分布特征,村寨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另外,国家级和省级村寨都以1446m为区分点,呈“断层式”分布形态,国家级村寨海拔在152m~1446m之间占比高达91.55%,省级村寨占比高达89.59%,且前3个等级高度村寨数量相差不大,说明绝大多数村寨位于海拔1446m以下的位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现“环山”“低多高少”的分布特征,地势较低,可进入性强,利于居民日常生活,人口集聚从而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村寨。山脉附近的地理位置通常较崎岖、交通不发达、外界干扰小,从而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大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才得以保存至今。

表8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程统计表

(三) 与中心城市距离

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经济、交通、信息等各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它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远近就直接影响到村寨经济发展、交通设施、信息接收等方面的情况,进而会影响到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选取贵州省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首府作为中心城市,利用ArcGIS10.3 中缓冲区分析工具建立中心城市缓冲区,共制作10km、20km、30km3个级别缓冲区,再分别与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叠加并统计,得到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心城市距离统计表(见表9)。

表9 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心城市距离统计表

由表9可知,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距离中心城市10km以内不足3%;20km以内国家级占12.7%,省级占8.3%;30km以内国家级占26.8%,省级占18.7%。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远离中心城市,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区通常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相对发展不足,并且城镇化速度较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受到外界干扰甚微,因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始面貌和特有的民族文化才没有在历史进程中消失殆尽。

(四) 其他社会经济条件

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例、贫困县个数和常住人口数6项作为反映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指标对比分析发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特点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关联性,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且人口稀疏的地区。经济较落后地区城镇化速度较慢,被拆建的几率小,村寨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论如下: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民族精神,承载了千百年先辈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生产和发展的象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应当成为整个社会思考的重点。结合本文的分析,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黔东南州是其分布密集区,对其开发和保护可将黔东南州作为代表进行探索;第二不同民族类型村寨大多呈同一民族类型集中分布特征,对不同民族村寨采取相应措施可根据地理位置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另外,从思想方面考虑,应加强人们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意识,无论从大范围,即国家层面、政府层面,还是小范围,即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思想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从法律方面说,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地方政府或私人随意拆建、改建民族村寨,一切重建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村寨文化为出发点,始终坚持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理念。从资金方面看,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比如创建民族村寨保护基金、为贫困民族村寨拉赞助商以及组织捐款募资等各种活动,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让民族村寨能够存活下来。从交通设施方面着眼应提高民族村寨可进入性,交通不发达使居民生活、出行等各方面受到阻碍,可进入性小会使村寨难以发展,民族文化传播范围有限。从可持续发展方面看,一是为村寨的发展找到理论依据,可以成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院,为村寨的开发制定可行性计划或策划书;二是针对可行性计划或策划书为民族村寨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让民族村寨得以长久保留,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村寨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