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2021-03-09张海峰
孙 骜,张海峰
(1.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2.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居民的住房关系到国民生计,居民的住房水平也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居民的居住空间质量成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空间发生了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由于居住空间质量的差异而产生的城市问题,如:职住分离[1]、居住分化[2]、社会隔离[3]、犯罪率高[4]、流动人口管理难[5]等问题。所以,必须要关注居住空间质量的问题,重视居民的宜居问题,发现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因此,探究城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有利于识别城市内居住空间的结构和分异规律,发现形成城市居住空间质量差异的内因,以此缓解由于居住空间质量差异而产生的城市问题。
居住空间质量是以居住小区为空间载体,反映居住空间内的综合质量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居住空间质量的差异是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居住空间质量的研究内容方面来看,国内外学者已从人居环境[6]、生活质量[7]、居住满意度[8]等多个方面对居住空间质量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发现住房条件和区位环境成为影响居住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9],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综合地反映居住空间质量。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相关研究以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运用AHP法[10]、因子分析法[11]等方法,探讨居民的基础属性和主观感受,或以统计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为数据来源,运用可达性分析[12]、空间分析方法[11,13]等方法,对居住空间的客观住房条件进行分析,相关研究为理解城市内部居住空间的满意度、宜居性、居住小区的综合评价等奠定了相关基础,但是缺乏以城市内部各个居住小区为研究单元探索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国内居住空间质量的研究案例集中在北京[14]、广州[15]、大连[16]等东南沿海城市中,缺乏在西北地区城市及青藏高原城市的研究案例,缺少对该类型城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需要对西北地区城市及青藏高原城市的居住空间质量开展实证研究和分析,丰富居住空间评价的相关研究案例[17],解答西北地区城市和青藏高原城市的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呈现什么样的空间格局?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基于此,笔者以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究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为西宁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为西宁市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以及未来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
1 数据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笔者以西宁市主城区居住空间质量为研究对象,居住小区范围采用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相关居住小区的数据来源于房地产网络平台安居客,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对西宁市主城区居住小区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2月。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评价可以从住房条件和区位环境两个角度去考虑,住房条件有居住区面积、居住区年代以及居住区户型面积3个方面,区位环境有区位因素和配套设施两个方面。对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进行评价从居住区面积、居住区年代、居住区户型面积、区位因素以及配套设施5个方面进行考虑。居住区面积的大小能够代表居住区的整体环境水平;居住区年代可以反映住房的新旧程度;居住区户型面积能够反映居民住房的舒适程度;区位因素能够反映居住区地段的优劣;配套设施能够反映居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等因素,选择了8个指标表征西宁市的居住空间质量。居住小区面积指居住小区所占的面积;建成年代是居住小区建成的时间;户均建筑面积指居住小区内户均的平均建筑面积;交通区位指居住小区距离最近公共汽车站的距离;环境区位指居住小区距离最近的公园绿地、水系的距离;教育设施指居住小区距离最近中小学的距离;医疗设施是指距离最近综合医院的距离;生活配套指距离最近大型生活超市的距离。
表1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法。对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的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后,通过熵值法得到指标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数得到准则层的得分。再通过熵值法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利用加权求和得到西宁市各个居住区的空间质量水平。该方法利用熵值法客观评价各个指标的作用,与人为主观赋值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信度。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其中xij为第i个居住小区的第j个指标的值。
获得归一化的指标后运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即:
(3)
式中ej为计算第j项的值,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个居住小区占该指标的比重,n为西宁市主城区居住小区的总数。
将熵值ej处理后得到信息熵的冗余度dj,就能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即:
(4)
式中pij是各个指标的权重,dj=1-ej
通过加权平均数得到各个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准则层各个指标的得分,再进行一次熵值法处理,得到各个准则层的权重。将各个居住小区标准化后的准则层的值与各个准则层的权重相乘,得到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为:
(5)
式中si为i居住小区的居住空间质量,xij为标准化后的准则层的值,pij为准则层的权重。
1.2.2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反映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及其准则层的值再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能够测算居住空间质量及其准则层的值空间集聚强度。对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及其准则层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测算空间上居住空间质量的联系和集聚程度。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于观测居住空间质量及其准则层的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分布趋势,通常选用Moran’s I为测算指标。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 I指数公式如下:
(6)
2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
2.1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分异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利用自然断裂法将西宁市604个居住小区的居住空间质量水平分为五级(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高的区域为海湖新区、马坊街道的南部;质量较高的区域为接近市中心的区域,如小桥街道、南川西路街道等;而旧城区的大众街街道、仓门街街道的居住空间质量低。总体上看,西宁市西翼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空间质量高,接近市中心区域的居住空间质量较高,旧城区的居住空间质量低。
图1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
2.2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集聚程度
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得到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及其准则层的Moran’s I指数、Z统计值以及P值(见表2)。表2表明,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居住区面积、居住区年代、区位因素以及配套设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的特点,其中区位因素和配套设施的集聚特征最为明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间依赖性。而居住区户型面积的Moran’s I指数趋近于0,在全局上呈现一定程度的随机分布。
表2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3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1929年,青海省建立,西宁市被定为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迎来发展的契机,人口开始迁移至西宁,居住空间的需求增大。1937年,西宁市旧城墙及城门开始拆除,西宁市的建成区范围不再局限在城墙中,开始向外扩张,主要是向东扩张和跨越南川河向西扩张,此时居住空间也得到扩张的契机。这一时期,西宁市居住空间扩张缓慢,当时的居住空间构成了如今西宁市的旧城区,具有年代久远、居住面积较小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西宁古城墙全部拆除,西宁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开始向湟水河西段和北川河方向发展。西宁市人民政府在1950年发布了《西宁市公有房地产管理暂行办法》,居住空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75年,西宁市市区总人口48.5万人,居住用地开始向今马坊街道方向扩张。西宁市居住空间在这一时期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居住用地发展缓慢,居住小区以国有企业单位住宅小区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在1981年审议了《西宁市总体规划》修订了《西宁市基本建设征(拨)用土地办法》,居住用地增长速度逐渐恢复,居住空间开始在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城市边缘区外进行扩张,此时的居住空间以跨越外延扩展式为主。
21世纪后,海湖新区和城南新区的建立推动了西宁市开始向西和向南扩张,居住用地开始在市中心进行填补开发和建设,西宁市建成区范围沿着湟水河谷地呈现连绵式扩张。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产生分化,形成了旧城区居住空间质量较差,海湖新区居住空间质量较好的空间格局。这一阶段,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受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影响显著。在城市经济水平增长方面,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增长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保证开发利润和匹配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升了新建的居住小区的整体质量,这强化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异。在人口规模增长方面,由于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是青海省最宜居的城市[18],青海省州、县的人口向西宁市迁移的现象明显,商品房的供给由于州、县居民的购房需求而增高,居住用地增长明显。且为了匹配州、县居民的收入水平,居住小区建设的整体水平较高,成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分异的推动力。在制度因素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征地制度的局限使得居住空间出现跨越外延扩展式扩张的特征,居住用地没有沿着城市的发展边界进行扩张,如城南新区居住空间的发展与总寨镇居住空间的发展水平不协调、不一致,这加大了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①在居住空间质量分异方面,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西宁市主城区西翼的居住空间质量为高;接近城市西宁市中心的区域居住空间质量为较高;西宁市旧城区的居住空间质量为低的空间分异规律。②在居住空间质量空间集聚程度方面,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以及居住空间质量各准则层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各不相同。居住空间质量、居住区面积以及居住区年代在空间上的集聚的空间分异相似;居住区户型面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聚区;而区位因素和配套设施在空间上集聚程度上相似。③在居住空间质量格局的形成机制方面,在探讨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认为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4.2 建议
①应该科学识别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提高对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识别,运用空间分析的手段在城市尺度识别居住空间质量的水平,科学区分不同水平的居住空间,依据不同水平的居住空间进行相对应的改造和建设。如应该对居住空间质量较低的居住小区进行居住条件的郑重,如修整建筑物的外立面、安装电梯等相关配套设施、整治居住小区环境等,从居住小区内部提升居住空间质量。同时,针对居住空间质量高的小区应该加强其周边配套设施,改善居住小区周边的环境,以此打造更宜居可持续的西宁。②加强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及其他特征集聚程度的判断。对居住空间质量及其他特征集聚程度的判断能够识别一个区域总体或某一特征的发展水平,避免不利因素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加强,区域的识别也有助于相关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的开展。③提高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形成机制的判断。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笔者提出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3个方面的影响,在这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形成机制的研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以此促进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