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操作可以体验感知
2021-03-09钟波
钟波
关键词:数学教学;操作活动;体验;感知;思维
前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除了靠理论讲授之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验证抽象知识,让数学教学活动真正发生,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研究,我们提出的课题----“4Y”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探索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开展,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就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有趣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有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活动,都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在开展操作活动时,我们也应该积极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操作活动,先吸引学生,再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确保学生真正参与操作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感知。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超市”情境,选择一些生活用品并贴上相应的价格,课堂上请学生自己动手买东西,分别扮演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借助这样的生活情境快速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学生会积极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且主动计算价格。在付款环节,用卡片充当人民币,分别贴上面值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数值,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拼凑卡片的方式来计算应付多少钱?如何付款?应该找零多少?引导学生有序地、有步骤地进行操作活动,提醒学生避开不必要的找零,简化计算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
二、遵循认知,选择可取活动方法
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的认知以直观为主。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开展操作活动时也应充分考虑儿童这一认知特点,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选择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操作活动。如此方能发挥操作活动的助学作用,才能借助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我们通常会采取开展操作活动的方式进行。但有些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将长方体的六个面裁剪下来,并粘贴到一张纸上,以此来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显然,这种操作活动价值不大,学生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动手的感觉,并不能真正通过操作活动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推导其求解公式,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长方体表面积功概念,脱离物体三维立体空间观念的操作活动收效甚微。鉴于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时,就可以设计如下操作活动:
首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一个长方体物体,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从长方体的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并且展开小组交流活动,以此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其次,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请学生从学具中选择材料,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感知。最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之和,说一说自己能看到几个面,报出自己看到的面,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长方体,请学生说出分别说出看得到的面和看不到的面,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线画出看得到的面,用虚线画出看不到的面,以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立体图,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三、深入探究,力求弄清知识实质
操作活动不是简单让学生动一动手就可以的,真正有价值的操作活动是要有思考的、有探究的,是要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开展的操作活动都是“形”无“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缺乏思考,并没有真正通过操作活动获得思维启发。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这一现状,在操作活动中融入探究,引导学生弄清知识本质,真正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圆柱体的表面积,我们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方式,然后提出问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圆柱体平面面积是两个圆形,可以利用圓形面积公式来计算,那么曲面面积应当怎么计算呢?”此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
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接着师生共同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然后请学生思考: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上述公式?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
整个活动过程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在有探究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深层感知,自主猜想、推导和验证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操作可以体验感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操作活动,新时代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教材内容给学生创造多样化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序、有步骤地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增强体验和感知,获得理性认识以及思维能力发展,让数学教学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有效运用[J].殷慧.东方藏品.2016(11)
[2]图形与几何领域“三型”探究活动探析[J].赵洁晴.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9)
[3]借助操作活动,探究几分之一——基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思考[J].蒋铁梅.试题与研究.2020(24)
本文是2019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B类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Y”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9B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