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021-03-09陈晓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师范院校也要改变培养过程中教与学游离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外的现状。通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引领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深度变革,构建与新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相协调、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培养相适应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我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为新疆的基础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2016年随着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开始了新一轮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教材经过五年的使用,教材使用者、研究者逐渐明白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材的引领示范作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逐渐凸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引导的是一次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研究者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更新思想,发生改变。这次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反映在师范院校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上,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长期以来,我们把师范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只看重师范教育的知识性,没有重视它的职业性。认为我们培养的老师只要“饱读诗书”就可以站上讲台完成华丽的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老师。事实上,我们的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会教学,对教材一知半解,教学设计停留在对教材的浅层次把握上,教学过程缺乏建构,为教学而教学,不观察学生,不反思教学效果,师生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以上种种不适宜,导致教与学没有交融与互动,教学失去了活力与动力,这样的毕业生不被市场接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实上,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里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从核心素养的表述就可以看出,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经过一年时间收集整理、对比分析我校及疆内外师范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发现我校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培养方案的制定脱离了实际需求,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能为培养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形成合力,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实践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阶段性效果无法达成;实习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管,实践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成果。我们师范专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想求得发展,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得转变观念,首先要研究课程设置,形成有特点的课程设置,为达成高质量的培养目标打下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足
1.课程设置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有理论高度的高校教师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主导者,有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参与到培养方案的规划过程。高校教师不了解教改前沿的变化,却承担着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执行。高校教师沿袭传统,在課程设置中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不重视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课程,这种思维模式导致培养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只有开门学习,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了解教学改革到底需要怎样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哪些调整。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和小学对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统编教材的新理念,和教研员、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教改的新内容展开分析和研讨,让他们为我们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甚至是培养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出调整,和市场对接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2.教学理念不合时宜
传统观念认为师范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把培养提升学生的学识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反映的就是这个心理。高校教研团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简单,学生只要经过我们的培养,学习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势必掌握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走了很远,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满堂的理论讲解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消化能力,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更苦。我们忘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是小学语文老师,不是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论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内涵不仅包括广博的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语言、审美、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沿袭旧观念,我们培养出来的至多是个“书呆子”,这些“书呆子”要去做小学语文老师,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3.不同类别课程设置不平衡。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知识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老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院19级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是2670学时,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时是2120学时,占总学时的79.4%,见习和教学实习是550学时,占总学时的20.6%。大体上看理论课程的比例远远大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我们中间,大部分专业课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生怕课时少了,教不会、教不好学生。老师们坚持的理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这个阶段学生最重要的还是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没有“米”教什么?这种情况势必导致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争夺学时的情况。虽然学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试图减少一些专业课程,比如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古代汉语课程的课时,遇到的阻力很大,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太重要了,减少课时是不合理的。结果,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老师很少给学生布置实践训练类的作业,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安排,没有自由思考、反思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实践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渗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培养学习能力,训练思维,而不是旧观念中的知识“满堂灌”。千篇一律的灌输过程,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心生厌烦,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需要强化、重视的教学能力训练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真正能够实践的时间就是毕业前一学期。真正去实习的时候,学过的教学理论有可能已经变得生疏了,甚至有些实习单位会给实习学生们安排各种非教学任务,有的实习生可能是在办公室的事务性工作中度过的,基本没有机会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只能变成一句空话。
4.实践类课程的有效性差
实践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对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的培养和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课程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但是,多年以来,我们没有和小学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我们的专业课教师没有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经验,不上小学语文课,也不进小学听课,更不懂小学课堂。我们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过程中只关注“知识性”而忽视了“职业性”。老师花大力气给学生灌输的各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他们毕业走上讲台怎么样把这些知识教给小学生,这一点我们没有认真研究过。比如,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老师在教给学生教学方法的同时,是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试验的,是把理论变成能力的过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该门课程的任课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训练学生如何写教学设计,没有时间帮助学生修改教学设计,也很少给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时修完了这门课程,有些学生仍然不会写教学设计。
总体上看,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少,实践形式单一。还有一些实践课程仅仅是设置了,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切实指导,没有给学生训练的过程,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等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上成了文本解读课和单纯的朗读课,没有和小学语文课堂联系起来,名不副实。事实上,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识字方法,朗读技巧等,达到提升职业素养的目的,不是单纯知识灌输过程。
5.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需求
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微格教室、实训基地是必须满足的硬件条件。但是,我们虽然有自己的微格教室,但是利用率极低。学生没有在微格教室中训练的机会,没有反观自己教学过程的机会。没有实训基地,每年的教学实习都存在没有小学接收学生实习的问题。勉强接收了实习生,又因为和小学没有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习过程业也不能规范、有效的完成。小学老师本来就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怎么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给予我们学生有效的指导?常见的情形是:小学教师把批改作业、打扫卫生和其他杂务交给学生去处理。这都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适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硬件设施,这种硬件的缺失就成为我们培养成果不理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师资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结构看,我们学院的教师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师资队伍教育理论功底较深厚,但教学技能的专业性不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综合院校,相当一部分老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教学流程缺乏示范性和规范性。从专业结构看,教师专业以语言学、文学、文艺学为主,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少。同时,学校也没有给老师们提供进入小学学习的机会,老师没有小学从教和学习的经历,基本不具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总体来说,我们的师资,从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存在短板,现有的师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虽然可以采用外聘的方式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否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方面是存在疑问的。
2.教师无法潜心研究教学
现在,高校老师都在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完成其事务性的工作。
老师们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这些工作耗尽了老师们的心力,对于教学研究、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甚至是个人的专业成长都无暇顾及。更不要学历提升、职称晋升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研究,教科书由工具变成了目的,使用教材变成了教教材。老师不关注教学效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变成毫无创造性的重复劳动,整个过程毫无生趣和乐趣
3.老师缺乏学习深造的机会
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形下,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没有为老师终身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我们老师大都四、五年没有出去参加过和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培训、会议。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学引领的全新改革过程中,老师们没有了解到前沿的信息,对教学改革懵懂无知,怎么可能在教改浪潮中迎头赶上,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4.教学质量监管不力
目前,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管主要依靠教务部门的阶段性检查,这种监管过程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缺乏实效的问题。检查的时候老师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严格要求学生;不检查的时候散漫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
5.培养对象没有职业情怀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从整体上看,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自律性不强等问题。我们的培养对象有相当一部不是因为热爱师范专业而选择了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很有可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别无选择。所以他们基本没有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他们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动力。从进校伊始,如果学校、学院、老师没有想办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没有帮他们形成职业情怀,那么三年的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不作为的三年,是应付考试混毕业的三年,这个培养过程肯定是事倍功半的低效過程。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小学,需要了解“买方”市场的需求。一线教研员、小学语文教师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熟悉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更懂小学语文教材,最先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最先在这个领域取得成果。我们要经常性地和他们就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和一线教研员、小学语文教师思想上地碰撞,从解决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出发,设计我们课程体系,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课程是在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科教学的系统化,强调知识的灌输。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时,突出教师教育的示范性。设置促进教师素质生成的新课程,注重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升,那我们的课程设置才会趋向合理性,趋向实用性。
2.改进教育教学观念
目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导致了不思进取,一潭死水的教学氛围。我们只有先解决观念问题,通过引进新鲜血液,让那些把握了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学者、专家来引导我们摒弃旧思想旧观念,让我们理解接受新观念。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力度,让教师们意识到我们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过程、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偏差,知道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才能走出自我认知的瓶颈,才能增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活力,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3.优化师资结构
为提高师资水平,我们要引进人才,让高水平、能力强的老师促进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过自我研修的方式,促进原有教研团队结构的变化。加强和实力较强的小学联系,安排老师去小学听课,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邀请小学名师来我们学校讲课、评课,作报告,从而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教研室也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增进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课堂把任课老师统一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目标之下。让高校的老師参与到乌鲁木齐一些小学的名师工作室,与小学教师共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活动与教研及科研项目活动;我们也可以聘请乌鲁木齐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走进我们的大学课堂,与我们的学生进行小学教材的探讨及教学指导。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使高校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通过各种途径改变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4.正确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教育实践课程绝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操练,而是师范生自己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与纠正、提升的有机融合。培养结果已经证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要想改变这种境况,我们不仅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还要开展各种活动。考虑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除去一学期的支教实践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中小学放假的时间差,自主联系学校实习,增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环节,要求“语文教法”课教学必须结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开展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各模块的训练。让学生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得以检验、调整甚至改变,进而对后续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产生影响。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可以从一年级开始渗透,三年中每一年都要安排见习,让学生经常性进到小学, 增加对小学的了解。学校也可以聘请小学语文教师来给我们的学生讲示范课,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通过各种活动,我们的学生消化与加工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方式呈现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自己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与指导下对教学进行设计与规划,并将设计付诸实践。通过这种反复训练的过程,学生们的教学能力可以形成与提升。
5.加强教学过程监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管理要制度化。课堂教学实施监控制度,教务部门和学院教研室要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具体负责质控的人员通过随机听课、教师评教与学生评教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教师教学实施情况并做出评价与反馈,这些评价和反馈要和老师的薪资以及职称评定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形成严谨有序的教学风气。学校要建立专门负责师范生实习的部门,建立严格、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培训制、教师选聘制等,保障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实习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尝试实行双导师制度,将一名或几名学生分别配置高校导师与小学导师一名。在实习之前,高校导师侧重学生形成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体系建构,在见习和实习阶段,小学导师侧重引导学生熟悉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从理论到能力的提升。两位导师在不同阶段分工不同,但目的都是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学校的小学语文专业要提高育人质量,从课程设置上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使培养对象文化素养达到统一的发展要求。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课程的教与学游离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外的现状,要形成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通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深度变革,构建与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相协调、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培养需要相适应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师,保障基础教育事业改革顺利进行,对于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收稿日期]2021年4月30日
文中出现的我校均指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中的我院均指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文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均指我院19级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用好统编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J] 语文建设 2019、8
[2]戴娇娇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6
[3]马俊杰 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4
[4]邢建和 综合性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扬州大学 2017、6
[5]赵婷婷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2018、5
作者简介:
陈晓娟(1978—),女,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资助项目
233250052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