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自我提升路径探究

2021-03-09郭盛邱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4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双一流工匠精神

郭盛 邱坤

摘  要 阐述“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支撑作用。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够、学科背景不符以及个人发展受限等问题,提出“强内涵、补短板、提水平”的思想,通过加强内涵建设、践行工匠精神、补齐学科背景短板等举措,提升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同时带动个人水平提升,促进职称晋升,形成良性循环,稳定实验技术队伍,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实验技术人员;工匠精神;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教学

中圖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4-0118-03

Research on Self Enhancement Path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Technician//GUO Sheng, QIU Kun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management ability, lack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consistent discipline background and limite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etc.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mending shortcomings and rai-sing level”,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filling in the shortcomings of discipline background, etc to impro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level,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personal level, promote professional title promotion, form a virtuous circle, stabilize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craftsman spirit; virtual simulat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前言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南京邮电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建设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实现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学校重点保障“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累计投入两亿多元,主要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支出。其中,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双一流”高校的核心任务,实验教学是一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实验技术队伍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水平实验教学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等工作[2]。

目前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义有两种界定:广义上是指所有从事与实验教学相关工作的任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辅人员;狭义上是指从事实验教学的实验教辅人员。本文探讨的实验技术人员属狭义概念[3]。大多实验教研类文章都是从管理层的角度,宏观上讨论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技术职称评定的合理性问题,然而笔者认为一线的实验技术人员应以努力工作带动职称晋升,并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管理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从而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4]。本文重点探讨“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提升路径。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管理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够  随着高校对于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相应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然而实验岗编制数却没有增加,因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了大量管理类事务性工作,包括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各类知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材料汇总上报等[5]。这占用了实验技术人员大量的精力,不利于其本职技术工作的开展。

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开放利用率低、大型仪器设备缺乏共享、学科间交叉能力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6]。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问题:

1)管理能力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实验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效能,为实验教学服务;

2)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对于交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的积极探索,导致创新型实验匮乏、教学形式单一,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拓创新,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科背景不符,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各学院的实验技术人员大多是由校内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用人要求也只需要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所以信息技术有余而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仅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少数学院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验技术人员,且对应聘者专业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通过与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发现大多数实验技术人员都不具备相关学科背景,专业知识比较匮乏,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实验室建设,这对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科建设非常不利。

职称晋升困难,个人发展受限  长期以来,实验技术职称系列最高仅为副高级实验师[7],江苏省于2018年出台正高级实验师评价标准,但很多高校还未实施。现行的高级实验师相当于副高,据笔者对江苏省“双一流”高校职称评审办法的调研,发现高级实验师科研方面的评审基本条件相较于教学管理系列的副研究员要高出许多。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参评高级实验师,须发表五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或SCD收录期刊)及以上的论文四篇(含三篇SCD),完成并结题本岗位市(厅)级科研项目一项;而参评副研究员,须发表五级及以上的论文两篇(含一篇SCD),完成并结题本岗位校级科研项目一项。而实验室烦琐的日常工作决定了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在科研和论文上投入太多的精力[8],加上严苛的评审条件,导致很多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困难,个人发展受限,工作热情不高,部分人员选择调岗转评更容易的教学管理系列职称,这也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的人才流失。

2 问题成因分析

实验技术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除了理顺管理工作的流程,还需要秉承钻研和开拓的精神。出现上述问题,大多是实验技术人员没有意识到工作和个人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苦于职称晋升困难,个人发展受限,就安于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只完成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工作,没有努力提升个人学科知识短板,不去钻研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实验教学新形式的开拓,导致实验室发展裹足不前,实验教学水平停滞。长此以往,对于个人发展也非常不利,由于没有深入工作,不积极多渠道、多角度地探寻实验教学新模式,造成缺乏知识积累,无法形成自己对于工作的独到见解,难以完成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申请。这种工作和个人发展恶性循环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工作。

3 实验技术人员自我提升路径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这与专注专一、尽责奉献、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应加强内涵建设,努力践行工匠精神,潜心钻研、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水平,努力成为现代实验室中的工匠[9]。结合实际,实验技术人员须具备以下素养。

1)专注专一的工作态度: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要成為行业专家的追求。

2)尽责奉献的工作精神:尽全力保障实验室日常安全运转,积极配合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3)精益求精的细节追求:对于实验教学中用到的软、硬件要做到摸熟摸透,掌握基本的故障处理能力;对于师生使用过程中反馈的不足之处,及时与厂家沟通,尽快改进,完善用户体验。

4)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多参加技术研讨会,琢磨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完善实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实验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及时做好工作笔记,认真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多与实验教师、学生交流,听取其对于实验教学的需求和实验室工作的建议,反思造成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向上级领导以及主管部门汇报,完善规章制度,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10],从而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将实验技术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从而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11]。

补齐学科背景短板,构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技术人员应努力融入本学院所属学科,通过多听实验教学课程,多请教学科专家、任课教师,提升自身学科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类科教技术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方法,多总结、多思考,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开展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形成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12],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打响学院实验教学品牌,为学院和个人赢得更多的资源。同时,这样也可以改变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固有偏见,使学校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促进学校实验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

提升个人水平,促进职称晋升  做好了上述“强内涵”“补短板”两方面工作,“提水平”也就水到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工作努力和个人提升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相较于教学管理,实验技术工作涉及的面更广,涵盖了实验教学、实践指导与设计、开放性实验指导、仪器设备的创新[13]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等,这也带来更多的机遇,更易产生教研成果,从而促进职称晋升。除此之外,实验系列人数相较于教管系列要少许多,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且同一档职称间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应有比较完备的工作总结,经过充分的思考,结合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形成条理化的实验室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理顺的同时,应积极寻求实验教学形式的创新。如积极了解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未来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受此启发,学校一名实验技术人员结合社会与人口学院学科特色,以人口政策为主题,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抓手,与同事合作申报“人口政策虚拟仿真实习项目”(图1为系统框架图),成功入选2019年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项目,人口政策类虚拟仿真在国内尚无先例。期望借助项目的实现,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人口政策从制定、执行、评估到终结的全过程,理解如何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分析人口政策对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学院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也为学院社会学一流学科的申报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期望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加强个人内涵建设,践行工匠精神,提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精神,补齐学科背景短板,努力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开发实验教学新模式,在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个人职称晋升,完成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提升,共同续写“双一流”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熊宏齐.“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持续发展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9):7-10,39.

[2]赵艳娥,乐远.基于岗位管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90-192.

[3]吴遵义,田迪英,谢湖均,等.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8(3):169-171,174.

[4]赖春霞,董丽萍,杨祖幸.“双一流”建设中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1):237-240.

[5]田丽娟,陶波.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233-236.

[6]庄文芹,谢世朋,邵文泽.理工科高校院系实验室资源共享实践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5):209-211.

[7]张宽朝.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6):249-252,256.

[8]任佳,王杰.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设置及发展规划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7):241-244.

[9]李海洲,张德勤,李养良,等.谈高校实验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文化滋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7):181-

183,193.

[10]郭盛,黄刚,尹婵娟.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5):268-271,275.

[11]赵阳.试论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18(3):156-162.

[12]崔家瑞,李擎,阎群,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5):

144-146,224.

[13]蒋卫华,马江权,孟启.基于网络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五位一体”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5):272-275.

3264501908261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双一流工匠精神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