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数字鸿沟” 促进社会公正

2021-03-08林兰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鸿沟老龄化

林兰

2020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建设服务于老年人群的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8.1%与12.6%;“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将由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则向工业化后期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在消费、就医、出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就形成了老龄化社会中社会公共服务方式变革与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之间的一对矛盾,特别是一些“不近人情”的做法已经引发各方的广泛讨论,老年人群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一词最早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信息化大发展而形成的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落差。表面看来,“数字鸿沟”是由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但实际上是“社会鸿沟”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主要是经济二元结构的因素,同时也有知识、教育背景的差别和个人偏好的影响。“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也多样,既有城乡差别,也有收入、教育水平差别,还有年龄结构差别。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往往成为受“数字鸿沟”影响最大的人群。

从技术层面看,任何先进的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要避免数字技术快速应用造成的“數字鸿沟”,在相关技术创新尚未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能力之前,从根本上放慢和限制技术创新成果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要解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遇到的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追逐新技术,而在于成熟技术的集成应用、组织管理的无缝衔接,因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种解决方案,更多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在一个相对公平与公正的社会里,我们要允许某些领域有低效率的存在。这与工业4.0的要义是相近的,工业4.0不是一味地搞发明创造,而是强调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国绝大多数地方都不具备工业4.0的条件,根本原因是工业化道路没有走完,其次是由此而派生的社会人文原因。在人工智能社会早期,人的因素是高于技术因素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人机比例中,人的比重仍然很大。

从组织层面看,“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的全球性问题,其本质是社会公正问题。首先,由于消费、就医、出行属于社会基础公共服务领域,在这些领域,必须向全体人群提供可供其选择的服务方式,全覆盖、不留白,以保障其基本生存权,这对于所有信息化社会中处于弱势的群体都是适用的。例如,保留一些消费领域的“有纸化”服务;在技术层面上解决电话预约与网络预约的同等优先权等。其次,应加大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比例,减少由于收入不平等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的不平等。对于低收入老年人群,可提供同质低价或免费的信息化服务。再次,应逐步完善应急状态下老年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通道,在就医、出行、消费等基本生活服务领域与教育、培训、娱乐、交流等衍生生活服务领域采取弹性服务设计,并配备相应的机动服务力量。最后,充分调动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对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老年人进行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培训,以培育其应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能力,尽量避免由于微小“数字鸿沟”的存在而形成更加难以跨越和弥补的年龄、阶层差异。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鸿沟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健康月历
鸿沟为界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