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数学“说理课堂”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1-03-08邱雅琳

考试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说理意义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课堂“说理”其实就是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表达,理性交流,把数学知识说出来,表达自己怎样解决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解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它也是数学推理与证明的前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说理的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说理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意义;能力

数学也不只是抽象思维,它不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实用工具,还是一种表达的工具,交流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加强培养学生数学的说理能力,这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说理”的意义

(一)“说理”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学习数学概念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比较不好。在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错误的频率较多。如果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通过教具、实物、多媒体技术或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多说多记,理解其意,这样学生有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知识掌握得较好。我们不能枯燥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不是不记不背,而是要求学生对数学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有些概念、公式进行记忆,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加深印象,再通过各种的数学练习巩固,学生才能切实掌握好数学知识。

(二)“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要求科学准确,表述的逻辑性强,体现一个人大脑的敏捷性,因此,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用科学、准确语言表达。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说理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有思想、善表达的过程,学生不但会思考又会表达,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以及语言的表达准确性,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为扎实高效,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任何的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的思维程序进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如此,学生如果懂得把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就能够将这些数学知识牢牢掌握,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因此,“说理”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过程是否正确,又能使学生通过解题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说理训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显著,特别是提高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这部分内容,由于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涉及不少的知识,以至于造成不少学生知识掌握不全,会出现一些失误。教师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说理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分析完课堂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讲出解题的过程。通过这样课堂说理训练,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效果就比较好。

如:“从题目中看出什么了?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把题目表达由数学符号转化为语言表达,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意思。一旦了解了题目意思,其数量关系也就明了。如:“一个同学去市场买了一斤苹果,用了7块钱,还剩3块钱,这个原来有多少钱?”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原来”,理解其含义。由此能更透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用去的7块和剩下的3块合并起来原来的钱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维渐趋清晰,数理逐步明确,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激动兴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课堂说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说理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营造说理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数学知识寻根問底,探索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懂得与同学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原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够高效开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有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只放在教授学生怎样掌握计算公式而已,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不牢固,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时造成失误,忘记乘以三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圆锥的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乘高的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说理,学生很快就掌握“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的知识。学生在进行说理的过程中,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圆锥体积公式计算的抽象思维,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和公式本质内涵,以后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就不会忘记乘以三分之一了。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掌握知识,想要抒发真切感受的情感。

(二)融入生活实践,感受数学妙用

数学课堂的说理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成为生活的工具,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思维的组成部分,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之理,实践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结束后枚举生活中的圆的应用问题:“在街道上经常见到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为什么?”“为什么家里的桌子很多都是圆的?”“冬天寒冷,烤火时总是一群人围着,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地在火堆旁围成一个圆圈?”等问题。一些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回答:“这些都是商家做出来卖的,还需要什么道理吗?”我没有急于跟学生解释,进行说理,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理由来,全班一起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交流探讨后,很快就明白了这样做的原理所在:“井盖做成圆的是因为不管怎么挪动,井盖也不会失去倚靠而掉到下水道里。”“家里的圆桌和一群人围成圆的原理是一样的,在特定的单位中,圆围成的面积最大。”通过课堂说理,把课内的数学知识拓展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审视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无穷,喜欢上数学。

(三)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说理成效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很多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数学活动发现问题,引发猜想,总结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总结规律,忽视对猜想和规律进行评价,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猜想和规律呢?这样的猜想和规律猜想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吗?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授课,如何计算35×18,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我是这样算的,首先把18除以2等于9,35乘以9等于315,再用2乘以315,得到630。我就问全班学生:“你们都清楚了吗?”“不清楚!”学生几乎是齐声地回答。“我也有点不清楚,”我脸上装出一副困惑的样子,“为什么要18除以2,我们这里明明是做乘法运算,怎么会出来除法。我想不通,你能再说得清楚一点吗?”这位学生挠了挠头说:“我是这样想的,l8里面有两个9,所以我先从18中拿出一个9,用它去乘以35。得到315,然后再用2乘以315,得到630。”教师又问全班学生:“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不少学生还是在摇头。我借此分析说:“我有点清楚了,他是这样来考虑的——”说着在黑板上写下:18÷2=9;35×9=315;315×2=630。我继续给学生分析说:“大家看,他的想法是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因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么,怎么转化呢?他先将18除以2,得到89,然后用9去乘35,这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我们都能算,得到的结果是315。但是,你们还记得刚开始我们已经除了一个2。所以现在还应该把这个2补回去,因此用2乘以315,得到630。现在都明白了吗?”学生反映清楚了,我们又开始讨论其他新的解法。

(四)開展课堂交流,领悟说理内涵

教师组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问题的交流探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在课堂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掌握好数学知识,应用好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判断1和1是不是互为倒数?同学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1和1互为倒数。另外一部分学生也表达不同的观点:“1和1不互为倒数。”于是,学生开展了一场气氛浓烈的交流讨论。“什么是互为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啊,这你都不懂。”“1乘1的1积是1,符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要求,所以,1和1是互为倒数。”“1和1不是分数,看不出怎么‘倒的。”“互为倒数两个数没有规定一定要是分数的。”在激烈的讨论中,有几个学生沉浸在思考当中。这时,一个学生补充说:“互为倒数是分数还是整数、小数,只要两个数符合‘乘积是1这个条件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1和1互为倒数。”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探讨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数学说理的重要性,感受了说理之趣;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课堂交流形式的学习,他们理解了倒数,掌握了倒数的知识,真正领悟到了数学知识的内涵所在,而这些数学知识也将会牢牢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意识,营造一个说理的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说理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黎霞.浅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

[2]张卫娟.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J].考试:教研版,2009(1).

作者简介:

邱雅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说理意义小学数学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