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博物馆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

2021-03-08杨旻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杨旻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标准》)新修订中,提出了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任务。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人们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培养人?历史教育属于人文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而其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就是学习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最紧密,能够推动核心素养在学生内心的深层积淀。

《标准》也强调家国情怀的意义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提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那么,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是现代才形成的新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家国情怀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古代,家国情怀更多地被体现在先贤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中,他们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体现了古代先贤们齐家济世、旷达悠远的家国情怀。近代,家国情怀更多体现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探索中,面对着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来自不同阶级的一大批爱国志士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李大钊、蔡元培、刘胡兰等,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古老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四处奔走呼号,献计献策,抛头颅撒热血,弃生死于不顾,体现了近代爱国人士的家国情怀。现代,家国情怀体现在每位公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中。可见,雖然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始终最为核心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即强调人们对家、对国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1世纪,世界在变化,但是,家国情怀的内涵并没有改变,而是进一步演变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以国为先”的自我牺牲,而是让我们有了更加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家庭幸福的动力。“家齐而后国洽”,只有个人好家庭才会好,只有家庭融洽,和谐美满 ,国家才会繁荣昌盛。这样,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三者紧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就成为了培养家国情怀的最佳生成途径。

目前,对于学生历史核心价值的培养已经是高中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的环节,但是主要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在教学环节当中渗入,由于局限于课堂中,所以,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特别难以落实,学生难以感同身受,终究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有效开发引进博物馆资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具有难得的效果。博物馆中拥有着大量的史料资源和充足的文物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教科书上所无法获取的知识,它是历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可信性的特点。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打开学生新的历史视角,开拓学生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们可以让博物馆资源走进课堂,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进校办展览、开讲座,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热爱,对于自己家乡历史的热爱;我们可以让学生离开课堂,亲身经历,参观博物馆,并可以参与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感受博物馆的历史氛围,再加上教师、馆员的适时引导,无形当中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贴近历史,更加真实感受身边的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就这样在无形当中得到渗透、得到培养。

但是,长久以来,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在意识层面上不够重视,在实践层面上更是少之又少。各种各样的因素如安全问题的考虑、经费的制约等一直阻碍着博物馆资源走进高中历史教学,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博物馆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更多收藏和涉及的是地方历史,而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材则是以国家的统一史作为主导。所以,博物馆资源很难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因此,高中教师对博物馆资源一般持一种抗拒的态度。

针对这种情况,《标准》中明确指出“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学校和教师应充实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在课堂的应用,慢慢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2018 年 5 月 25 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创新学校与博物馆合作的机制、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总体规划、分层设计等措施,引导学生在学科及活动等课程中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代表着政府以及社会已经认识到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情怀的培养是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最为关键性的步骤。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家国情怀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生成家国情怀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有情感上的触动,从而产生共鸣。

广州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广州市行政区域共有博物馆 61 座,其中国家一级馆 4 座、二级馆 7 座、三级馆 2 座,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除少数博物馆出于保护文物建筑、遗址等原因以外,已有 52 座实行免费开放,突显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符合高中历史教学需求,满足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需求的博物馆资源,并且能够让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得更加自然和合理,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方向。

一、博物馆资源和课外家国情怀素养教学培养

博物馆资源和课外家国情怀素养教学培养相结合,最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就是让学校或者教师组织高中学生集体或自行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中的文物是帮助高中生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渠道。让高中生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高中生既懂得欣赏文物之美,也了解文物背后代表的辉煌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内核精神,体会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树立了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参观博物馆时,学校或教师可以与博物馆联系,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进行适时的指导。当然在参加博物馆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拟定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学生事先通过各种渠道来对相关的文物进行背景调查研究。在前期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收集历史资料、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带着储备,用发现的眼光去亲身经历,去亲自感悟,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参观报告、历史感悟、历史小论文等形式来补充强化,从而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自豪感,潜移默化来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有一大半是和广州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在中国近代史中,广州既是最早受到侵略的地方,但也是最早萌发救亡图存意识的的地方。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振兴中华,一大批近现代史中著名人物如洪秀全、邓世昌、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在广州留下了他们奋斗的痕迹。而广州也有一系列的博物馆记录了他们的斗争历程。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有效利用这些博物馆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广东省2020学年开始启用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中,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广州博物馆(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和粤海关博物馆,让大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太平天国一目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洪秀全纪念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能得到农民的响应。而《甲午中日战争》一目中可以参观邓世昌纪念馆,以此来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万木草堂来加深对于维新变法的认识;而在教授第19课《辛亥革命》中,则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近代史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花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第21课中,为了更了解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等等。

当学生置身于博物馆中,博物馆的环境和真实的历史文物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对应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的博物馆文物联系起来,感受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的深厚底蕴,曾经的惊涛骇浪,从而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历史感受。这些近代史的博物馆资源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无数仁人志士们为革命胜利做出的艰苦斗争,感悟如今幸福生活背后的艰辛和不易,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教师还可以开展汇报交流课,请每个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在汇报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广州的历史,从而加强了对家乡的认同,对国家的自豪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博物馆资源和课堂家国情怀素养教学培养

学校也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源走进学校走进高中历史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率、最为直接的手段,但是由于课时任务的需要和课时时长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来涉及博物馆资源,更不用说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来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所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以教材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结合博物馆资源开展家国情怀素养渗透。

教师可以和博物馆合作,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教学要求提供各种原件、复制品和模型,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和教材相关的历史实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史实的认识和理解,重新再现过去的历史形象,更可以把家国情怀不断深化。例如,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教师在讲授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目时,可以与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联系,让学生近距离地观看、触摸由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战国时期秦国的方孔半兩钱、楚国蚁鼻钱和卢金,魏国布币、齐国刀币等制作出来的复制品。让课本上的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生动。这种跨越千年的“触摸”一下子就将学生与历史拉近了距离,即能够使得学生迅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又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受到古代深厚文化的震撼,加强家国情怀。

学校还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一系列的主题主活动,进行以博物馆相关内容的主题演讲和历史剧编排。例如,可以与万木草堂陈列馆合作,编排《维新变法》历史剧,可以与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合作,组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演讲等,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关注家乡文化与国家情感,真正加强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并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可以以不同的博物馆内容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历史知识竞赛,以书面答题或口头回答的形式,简洁便捷,参与度比较高。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家乡国家的情感,为家乡祖国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为家乡国家的艰难而感慨,家国情怀素养不断被内化。

总之,运用博物馆资源来参与高中历史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有利于培养对家庭、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2]于薇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

[3]陆澳波.活化人物点化人[J].博物院,2018(1).

[4]还仁中.基于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

[5]占小飞.开发博物馆资源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