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不存在”的“存在”
2021-03-08樊军茂
樊军茂
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存在”是以“不存在”而存在的,如道德,如爱情。从事教育职业,这让我想到了学校文化,其“存在”也该是以“不存在”而存在的。
学校文化的“不存在”表现为一种规约,体现在师生间,应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和发自内心的敬畏。成熟的校园文化,其“不存在”表现为明确的理念,而理念则以物化形式存在,诸如教育行为、物质载体和符号体系等等。理念之于教育行为、物质载体和符号体系,正如月映千川;教育行为、物质载体和符号体系之于理念,好比众星拱月。所以学校文化的“不存在”是以“存在”存在的,“存在”是以“不存在”为前提的,学校文化应表现出思想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等特点。我们追求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共同建筑、装点、生活的世界,它的设计、装饰、绿化、美化,都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池一塔、一器一物,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制度建设、课程研发、教学模式、社团活动、评价方式等都要深深打上文化理念的烙印,同时又努力向文化理念生成。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应该同时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是美好事物的集散地,是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点。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在学校里被显现出来,成为学校文化活的语言。
可是当下,一些学校文化“存在”实似不存在。我曾打电话问一所学校的中层干部,你们学校的文化主题是什么,他说这得问校长,他说不准。这说明学校文化没有入脑入心,更不要说上升到思想的层面。往重一点说,当前学校文化普遍表现为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和装饰性、张贴性、口号性、牌匾性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学校文化没有价值,但这些特点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学校文化中思想性、生活性、玩乐性、操作性、工作性的欠缺。再往重一点说,今天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似乎就出在学校文化上。反过来说,若要使教育走出今天所遇到的诸多困境,需要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学校文化革命”。
我们常说,学校文化是办学之魂、育人之柱、特色之源。但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任或几任校长就能完成的,需要做好继承与创新。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也一直强调文化建设,但形成特色文化的学校并不多,归根结底是没有做好继承与发展。局长换了,原来的做法得不到肯定,优秀传统中断;校长换了,后任以“扔”为宗旨,千方百计要消除前任的痕迹。我们的理念本来就有些保守,制度、措施本来就不够完备,再加上“扔”,最终导致制度缺失,文化中断,千校一面,这也是我们推广新教育实验的原因。新教育实验推广20年来,全国5000多所学校参与实验,形成了缜密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悦纳新教育实际是整合与创新,就是把我们现有的制度与措施逐步整合、逐步融合,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形成厚积薄发的学校文化。這一过程中,校长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办学,就是传承与创新的不断交替,接任校长要继承好前任校长的传统优势,做到继承不丢弃、继承不冷淡、继承不固步,既尊重历史,做一名“薪火传递者”,又不断渗入现代理念,做一名“时代弄潮儿”,天时地利人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实现文化铸魂、文化导行、文化提质目标。
作者单位:榆林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