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京湾区产学研集群发展研究及其启示

2021-03-08陈晓清朱安新沈文洁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集群

陈晓清 朱安新 沈文洁

摘   要:2020年开始实施的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是日本政府为实现脱碳社会推行的《革新的环境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该举措力图将东京湾区建设成世界首个温室效应气体零排放区域,对于我国湾区建设和产学研集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以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实施为切入点,发现东京湾区具有高校和研究所密集、能源产业和知名企业云集,以及政府倡导产学研协作的优势。东京湾区实施零排放创新举措的特色在于集聚多类型部门与机构形成合力,成立专门研究中心作为产业研发的智库,以及强化各界精英的国际合作。我国可以从鼓励企业对大学的研发投入,加强大学集群、产业集群、城市集群的互动合作,促进湾区的对外交流,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等方面推动湾区建设,促进产学研集群发展。

关键词: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 产学研 集群

为解决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2020年1月,日本内阁府组织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战略推进会出台《革新的环境创新战略》,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是其重要的举措之一。由于东京湾区内云集各类与能源和环境相关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便于区域一体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该举措将东京湾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以期将东京湾区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温室效应气体零排放区域。由此,在日本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协议会,东京湾沿岸53家企业、5所大学、26个研究机构和17个政府机构作为协议会成员参与其中,以期共同开展研发和产业创新,到21世纪中叶实现大幅度削减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目标[1]。本文以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实施为切入点,探讨湾区产学研集群发展概况、特色以及对我国湾区建设和产学研集群发展的启示。

一、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提出背景

(一)东京湾区战略地位显著

东京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世界重要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和金融中心,素有“产业之城”的美誉。东京湾区由“一都三县”,即东京都与周边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和琦玉县组成,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川崎、横须贺五个核心城市,常住人口约为38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30%,是日本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湾区的经济总量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工业产值的3/4[2],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此外,湾区人均GDP持续多年是日本全国人均GDP的1.2倍左右,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湾区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金融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服务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在东京湾区逐步形成了向西以横滨地区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地带和向东以千叶县为中心的京叶工业地带[3]。其中,京滨工业区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成为东京湾区产业研发中心。京叶工业区以石油、钢铁等工业为主,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液化石油气储备基地、日本最大的材料与能源生产基地。这些产业使得东京湾区成为日本的金融中枢和能源基地。

东京湾区除了拥有上述成熟的产业体系外,在其沿岸还分布有各类与能源和环境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如京滨工业区集聚了佳能、三菱、丰田、索尼、东芝、日本制铁、富士通等知名企业及其下设的具有技术更新和研发功能的研究所,还有诸如电力、煤气、石油、化学、电机、汽车等能源供应商的研究所,同时汇聚了微软、华为等世界著名的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此外,分布在东京湾区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筑波大学、东京都市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著名高校为湾区提供了高素质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日本政府非常推崇“官产学研”合作,即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四方之间的合作。日本政府希望这些分布在东京湾区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实证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商务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力图将东京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和率先实现温室效应气体零排放的示范区域。

(二)东京湾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东京湾区的产业和人口密集,垃圾围城、交通拥堵、噪音及大气污染等公共环境问题凸显,自然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引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东京湾区成为日本能源的集中消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0%。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在《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的分析,东京湾周边的大气污染公害从1955年就开始急剧增加。20世纪世界环境八大公害事件中有四件发生在日本,其中之一就是发生在东京湾区的京滨工业地带的由化工厂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造成的哮喘病事件。[4]

东京湾区港口云集,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这些港口、码头以及临港工业区的钢铁、化工、船舶工业等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长期污染当地环境,使湾区大气遭受污染、海水水质富营养化、重金属沉积物增加,赤潮和绿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退化,传统海洋水产业面临危机。

此外,东京湾区内有很大一部分工业用地是以填海造陆的方式实现的,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三)日本政府重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日本政府在建设东京湾区过程中最为重视的问题。早在2000 年,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就已连同东京都和湾区内各县市、相关研究机构及政府机关组织成立了统一的环境协调机构“东京湾再生推进协议机构”,旨在通过“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应对工业污染及公害问题。2019年6月,根据2016年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中的长期发展战略,为了在能源和环境领域设立向世界推广的、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日本政府决定制定《革新的环境创新战略》[5]。该战略提出,至2050年努力实现日本国内80%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削減,并能在21世纪后半叶实现“脱碳社会”[6]。东京湾区因其重要的经济文化战略位置以及显著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该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基于该战略,为减少东京湾区及周边地区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日本政府提倡发挥湾区内产学研合作的优势,用侧重于产业基础上的“环境和发展双方良性循环”的模式来应对环境问题,特别提出了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

二、东京湾区实施零排放创新举措的优势

东京湾区分布有大学和研究所集群、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IT)研究据点群、IT商业群,拥有日本国内优质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科技人才、产业经济、政策红利等资源。许多与能源和环境相关的研究所、大学、工场、企业、行政机关等机构都集中于此。这些天然的优势决定了东京湾区成为日本政府推行零排放创新举措的首选之地。

(一)高校和研究所密集,成为举措推行的智库

在日本,东京湾区是大学高度集聚的地方。东京湾区聚集多种类型和学科的大学,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集中于此,为科技创新和研发提供智力保障。目前日本的大学共计780余所,东京湾区内的大学数量约为263所,占比33.7%,不仅包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筑波大学等著名综合性高校,还包括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如日本国内顶尖的医科学校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专攻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的理工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主攻海洋研究与教育的东京海洋大学等知名专业的高校。作为东京湾区中心城市的东京都,就集中了日本约30%的高校、30%的教员和40%的大学生,拥有日本40%的学术机构和60%的研究人员。[7]

2014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旨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该计划共列入37所大学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有18所入选大学位于东京湾区,共占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入选高校(分“顶尖型”A类和“国际化牵引型”B类两种类型)的48.6%。其中,入选日本13所“顶尖型”A类大学中,东京湾区有6所,分别是位于东京都内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位于东京周边筑波科学城的筑波大学;24所“国际化牵引型”B类大学中,位于东京湾区的有12所,分别是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艺术大学、芝浦工业学院、国际基督教大学、东京国际大学、上智大学、东洋大学、法政大学、明治大学、创价大学、立教大学、千叶大学。[8]

除大學集群外,东京湾区内学术研究机构数量占全国的40%左右,研究人员数超过60%[9]。例如,东京湾区内建有亚洲最大的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云集诸如日本国家物质材料研究所、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家大型科研院所。该科学城仅次于硅谷,是世界第二大高科技研发基地。筑波科学城距离东京约60公里,有43家国家研究所,有超过5000名外籍研究人员。筑波科学城对网罗国际科技人才、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能源产业和知名企业云集,为举措实施提供操作平台

东京湾区素以产业著名,其定位是亚太地区航运枢纽、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制造业创新基地。在庞大港口群的带动下,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这些产业大都以湾区为依托,将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市场。湾区内有日本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密集的工业区,其中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区的经济总量占全日本的26%,成为以电力、电气、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电机等能源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10]

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和90%以上的全球百强企业。资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总部位于东京湾区,并且如三菱、丰田、索尼等年销售额在100亿日元以上的著名企业也都聚集于此,使得湾区成为日本制造业的核心区域。仅东京都就集聚了全日本25%以上的民间研究机构和全日本50%的顶级技术型公司[11]。同时,东京湾区也聚集了世界各国的大型企业,从而能够学习和引进最尖端的技术和服务。这种开放的政策和集聚的产业,对于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实施至关重要。

(三)政府倡导产学研协作,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的服务社会功能愈加凸显,湾区内的大学集群对湾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支持和引导作用,有助于把大学的学术资本和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湾区内的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可以反向助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共赢共享。大批高等学府向湾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大学和研究所在湾区的密集分布也为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京湾区的工业区建立了专业的“官产学研”协作平台。日本将原来隶属于多个省厅的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独立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建立更有竞争活力的创新体系。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这些大学和研究所不仅在人才输出上为产业服务,而且在研究合作上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来有效分配研究资源。

日本政府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每年湾区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总研发经费的80%左右。此外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助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例如,1998年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就规定建立大学技术许可机构(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TLO),负责选择和评估具有产业潜力的科技成果,帮助大学和企业之间形成完善的成果转移运作模式。湾区内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均设有TLO机构。以东京大学为例,在TLO机构的帮助下,该大学每年办理的面向企业的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达200余项,至2015年东京大学TLO机构的运营收益超过40亿日元。[12]

三、东京湾区实施零排放创新举措的

概况与特色

(一)集聚多类型部门与机构形成合力

东京湾区是一个封闭性海域,对于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实施,需要依靠整个湾区内的市民、社会组织、学者、企业等多方面的联合协作。为妥善处理湾区内的都、县地方政府及企业、高校院所之间需要协调的众多事项,东京湾区成立了统一的协调机构,即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协议会。该协议会的构成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会长由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柏木孝夫担任。101个成员机构来自内阁官房、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以及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福岛县、横滨市、川崎市、千叶市、筑波市等17个地方的政府机构;东京湾沿岸住友化学、日产汽车、东芝、花王等53家企业;东京大学、筑波大学、东京海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理科大学5所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物质材料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等26个研究机构[13]。这些成员之间相互联合,形式多样:有大学之间的合作创新、大学与当地企业的产教融合、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抱团创新,以及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的合作。该协议会的主要作用是策划项目、制定政策、推进宣传、监测进展、审查评价成果等,成为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总指挥部。湾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湾区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高精尖的研究成果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成为湾区创新发展的知识源和动力站;湾区的产业将大学和研究机构制造出来的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政府机关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持,与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促进了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立专门研究中心作为产业研发的智库

为了配合零排放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协议会依托位于筑波科学城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简称产综研)成立了零排放国际共同研究中心,与周边多个研究机构、大学和湾区内的企业合作,成为推动产业研发的智库。

该中心由诺贝尔奖得主吉野彰担任的中心长和117名研究人员组成,下设10个研究组,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组、多功能太阳能电池组、热电变换组、电气化学设备组、人工光合成研究组、氢能制造与储藏研究组、能源前景研究组、二氧化碳资源化研究组、资源循环技术研究组、环境评价研究组[14]。这10个研究组聚焦于东京湾区的能源发展与环境研究,其所关注的研发领域均与新能源开发、再生环境保护、碳循环研究息息相关。此外,该研究中心还配合推进周边区域的优势科技资源,如福岛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关西中心的蓄电池开发研究,以期共同将东京湾区建设成全球首个使用新能源的实证研究基地。

为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应用,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提出“种子技术研发—实用化开发—产业化应用”的链条式生态创新研发体系,即产综研的零排放国际共同研究中心与东京湾区周边的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共同研究,共享人才、教育、科研资源,成为新能源研发的种子技术的培育基地。同时,中心还与东京湾区内的各类企业合作,对开发的革新技术开展实证研究,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做技术研发的调整,打通知识链与产业链的创新通道,成为大学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结桥梁。

(三)强化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精英的国际合作

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的实施须引入全球最尖端的研发技术和环境领域的国际标准,以期将零排放社会的概念和脱碳技术普及到发展中国家,带动全球绿色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这就要求东京湾区与世界多国开展共同研究与交流,扩大零排放研究成果和绿色金融的影响力。

为了普及和推行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日本政府不仅特别选定了其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东南亚国家联盟作为合作对象,而且每年定期召集国内外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的精英人士,召开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主要目的在于交流最新的创新技术研发信息、探讨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推进研发成果的普及应用等。该研讨会议统称“绿色创新峰会”,具体分为五大常规性会议:跨国跨机构的氢能利用政策研讨会议、强化各国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碳再生”产学研国际会议、联合二十国集团(G20)的研究机构共同针对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RD20(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 for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峰会、集结全球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筹措环境研究资金的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峰会、联合7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气候变化问题的会议(Innovation for Cool Earth Forum,ICEF)[15]。这些会议采用线上或线下模式,跨国、跨区域、跨界集合各国科学家、金融家、企業家、政府官员展开对脱碳技术和零排放社会建设的全球性讨论,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和发达的国内外交流网络,对于尖端脱碳技术的引入、研发成果的普及和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

对我国产学研集群发展的启示

总体而言,东京湾区与我国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对我国正在推进的产学研集群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建设有启示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重视和鼓励企业对大学的研发投入,将科学研究瞄准市场需求

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强调处理好“环境、社会、经济”三方关系,构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域循环共生圈”社会。这就要求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获得大学和研究所的智库支持,而且能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扶持。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所关联的技术研发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施设,从研发到应用是一个长期过程,所需的较为庞大的研究经费已不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能独自承受的。因此,该举措非常重视增加政府和民间企业对环境技术研发的大额投入,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而企业比其他集资主体更知晓市场趋势,可以通过投资、融资、税收优惠等方式拓宽研发经费的集资渠道,引导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研究直面市场需求,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

(二)发挥湾区地理优势,加强大学集群、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三方的互动合作

东京湾区之所以成为零排放创新举措实施的首选区域,正是因为它是科技创新湾区,是大学、研究所、研发机构密集的区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东京湾区实现了学术界、产业界、政府的三方跨界融合,其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走在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的最前沿。湾区内产学研合作还促成了人才培养的融合与协同,有利于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同时,湾区内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的互动也有利于激发大学和城市的活力,优化湾区的资源配置。例如,大学为湾区城市群输送人才,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反之,优越的城市环境、舒适的生活条件与发达的经济水平成为吸引人才的有利因素。湾区内高水平的大学可以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加速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在这样的大学与城市双向交流的促进下,湾区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依靠区域间合作搭建高水平国际化平台,促进湾区的对外交流

东京湾区零排放创新举措需要多国多领域合作才能解决环境问题,东京湾区的诸多港口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窗口,而湾区的核心城市东京、横滨本身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其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辐射周边区域,提升了整个东京湾区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使得湾区发展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趋势,令东京湾区的建设紧跟、甚至引领世界潮流,成为发展“产学研”体系的关键力量。因此,成功的湾区建设应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和发达的国内外交流网络,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而且通过地区间合作和国际合作向外输送和向内引进教育、人才、信息、资金等重要资源,提升湾区的产学研集群发展的潜力。同时,开放的国际化市场也可以激发湾区内产业创新和变革的活力,跨区域合作可以为不同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高大学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可迁移性

产学研的集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高校、研究所、企业和政府开展多方面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在共享人才、教育、科研、金融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知识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联结和流动,帮助高校把学术资本和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效的经济和金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硬件支持,引导和推动技术和产业革新。此外,政策制定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能一味追求集群式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应在协调好各区域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控制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促进区域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東京湾岸ゼロエミッションイノベーション協議会.東京湾岸ゼロエミッションイノベーション概要/設立趣旨/主な活動内容[EB/OL].(2020-01)[2020-09-18].https://unit.aist.go.jp/gzr/zero_emission_bay/about.html.

[2]谢志海. 日本首都圈和东京湾区的发展历程与动因及其启示[J]. 上海城市管理,2020,29(4):14-20.

[3][9]胡俊凯. 东京湾启示录:世界性大湾区的成功秘诀[EB/OL].(2017-06-21)[2020-09-25].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7-06/21/content_ 29830976.htm.

[4]钟达文. 东京,污染后的自我救赎[N]. 广州日报,2018-06-05.

[5][6][15]東京湾岸ゼロエミッションイノベーション協議会. 革新的環境イノベーション戦略 [EB/OL]. (2020-01-21)[2020-09-25].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tougou-innovation/pdf/kankyousenryaku2020.pdf.

[7]欧小军. 世界一流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为例[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8(33):83-100.

[8]日本学术振兴会网站.スーパーグローバル大学創成支援制度概要[EB/OL].[2020-09-27]. http://www.jsps.go.jp/j-sgu/gaiyou.html.

[10][11]李奇霖. 东京湾区崛起的启示[EB/OL]. (2019-09-29)[2020-09-27].http://finance.sina.com.cn/zl/bank/2019-09-29/zl-iicezzrq9082162.shtml?cre=zhuanlanpc&mod=g&loc=8&r=0&rfunc=58&tj=none.

[12]李春生. 日本大学科技成果转让机构的模式及其现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24):93-97.

[13]経済産業省. 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が東京湾岸ゼロエミッションイノベーション協議会を設立します[EB/OL]. (2020-06-02)[2020-09-28].https://www.meti.go.jp/press/2020/06/20200602003/20200602003.html.

[14]産総研. ゼロエミッション國際共同研究センター紹介[EB/OL].(2020-03-24)[2020-09-28]. https://unit.aist.go.jp/gzr/outline/index.html.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

猜你喜欢

产学研集群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小议产业集群内涵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