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释放在线教育的潜力
2021-03-08任尚俊杰陈春雨
任尚俊杰 陈春雨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使其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深入了解在线教育发展历程,提升在线教育的互动性的途径,以及在线教育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我刊采访了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教授。
一、在线教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尚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专访。疫情暴发之后,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使用在线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教育部也在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融合。您是怎样看待在线教育的?
尚俊杰:在线教育不是一个新事物,或者说不是一个新问题,只要看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推动,深入研究一下人类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会明白在线教育的“火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在线教育(当时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陆续批准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廣播电视大学(现名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这些试点院校纷纷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虽然大家对当时以三分屏课件为主的远程教育质量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试点院校确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且对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组织管理方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个时期,在线教育的影响力主要是在相关专业人士和学员之间,社会大众对此了解不是很多。
2009年左右,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开始在中国流行。其实,美国人可汗是在2004年左右开始尝试教亲戚的孩子数学,2006年左右开始录制并在网上发布教学视频,2009年开始正式全职进行在线教学。可汗用的技术很简单,录制的视频也很“简陋”,但是可汗算是数学和教学天才,他录制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理解得更清楚,因此他成功了。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学习,就用对演示文稿软件(PPT)配音的方式录制了一些教学视频,让学生回家看,学生到教室以后,就可以做作业或者和教师讨论问题。于是,一个新概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也有人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产生了。从技术上来说,翻转课堂并不新,但是这个理念很重要,似乎能解决传统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因此也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在这个时期,以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为主的在线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开始接受或尝试在线教育。
大约在2010年,一批翻译欧美影视剧字幕的志愿者开始翻译美国大学公开课,比如哈佛大学的《公正》等课程,为其添加中文字幕后,这些课程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后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开始流行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学习,通过考试的学习者还能获得学分证书,这一模式产生的冲击比较大。我国也紧急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上传了一批精品MOO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纷纷成立了MOOC联盟或平台。在这个时期,以MOOC为主的在线教育对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3年,在线语言类教育企业蓬勃发展,孩子可以坐在电脑前面,跟着外国教师学英语。随着在线语言教育的发展,在线数学思维、在线学科教育、在线编程教育等此起彼伏。在这个时期,在线教育对广大家长尤其是一线城市家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8年底,“成都七中那块屏”在国内“刷屏”了。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直播到其他学校,迄今大约覆盖了全国各地数百所高中学校,每天大约有数千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这件事情当时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媒体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使得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在线教育。
到了今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尝试在线教育,借此实现“停课不停学”,更是引起全社会对在线教育的关注。其实在2003年“非典”期间,一些地方就利用互联网开展了空中课堂,只不过当时影响面比较小,互联网还没有现在发达,没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
通过梳理在线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线教育一步步在网络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校外培训、非正式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后影响了专业相关人士、教育界人士、社会公众的认知。根据这个趋势来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但是在线教育被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在线教育的“火爆”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二、如何促进在线教育中的互动
《世界教育信息》:长期以来,在线教育被大家质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生缺乏互动,在这次疫情中,这个问题依然被屡屡提起。请您谈一谈在线教育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
尚俊杰:为什么游戏比电影、电视更吸引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互动更强烈,和计算机互动、和非玩家控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NPC)互动、和其他人互动。微信为什么流行,就是因为它加强了人们的互动。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第一次热潮到来的时候,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BBS)、聊天室和电子邮件(E-mail),这些都是促进互动的。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你到办公室,和同事说了一句话,他5分钟之后,才幽幽地回答你,你喜欢这样的同事吗?你一定更喜欢你一说话就立刻回应的同事。其实,这背后是有理论依据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会有爱、归属的需要,爱和归属就需要互动。按照马隆(Malone)和莱珀(Lepper)的内在动机理论,激发人们内在动机的因素主要有挑战、好奇、控制和幻想。其中,控制就和互动很有关系,如果很好互动,就会让人觉得容易控制,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否则会觉得控制不了,容易放弃。比如,教师在对着空镜头讲课的时候,因为看不到学生,没有互动,不知道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听懂,因此一些教师就会感到紧张。
其实在教育中互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可以说没有互动,就没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行为。
事实上,互动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基本特征,如果把一项教育活动看成一个“工程”,那么教育者和学习者就是这项工程中的两个主要参数,互动则成为调节和控制两个参数发生相互影响的纽带。教育者通过互动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态度和方法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互动更好地同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和观念,进而将其不断完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教育活动的质量取决于师生之间互动质量的优劣,教育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学互动,进而促进受教育者更好地接收和吸纳传授的知识和观念。
互动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简单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迁移应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当前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构建自主、合作、互动型课堂,进而提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传统的被动、单调、封闭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多元、开放性教学模式转变。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师生在线互动有什么特点?
尚俊杰:在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我先谈谈它的缺点。在线教育发展之初,录播授课是主要的形式,教师将录好的课程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模式下,互动主要表现为异步互动,学习者通过讨论区、留言板、邮件、课程群等形式进行,这种互动方式往往会限制互动的效率,造成互动的缺失。例如,在MOOC学习中,后台数据统计,很多学生几乎不在课程讨论区留言,由于选课人数太多,教师和助教也无法做到一一联系学生。
随着视频会议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线直播课程开始流行起来。在一些主流直播教学平台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生也可以看到教师,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举手发言、聊天区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实时互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线教育互动性缺失的问题。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人们总是觉得这种互动方式和面对面互动不一样,比如难以进行身体互动,主要是一些手势、眼神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也都会受到影响。
在线教学互动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线教学互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在线教学融合了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方式,比如举手发言互动,在聊天室及时发言,课后在讨论区、微信群、E-mail中发言等。
其次,在线教学互动的质量更高。在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比较低。而在线教学中的异步互动,学生的压力要相对较小,更容易畅所欲言,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学生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关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往往会更加深入。此外,在线教学中有“点赞”等功能,可以让学生快速找到优秀的讨论帖子,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互动的质量。
再次,在线教学可以“强迫”进行全员互动。如果要求学生都在线互动,比如在线答题,所有人的答案都会被记录下来,甚至每天还给家长发送一份学习报告。这样即便教师顾不上每个学生,家长也会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
最后,在线教学互动还有助于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传统课堂中,一些内向的学生通常不说话,但是他们在网上可能会很活跃。由此可见,有些学生还是期望发言的,在线教学就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会促进教育公平。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在线教学中的互动?
尚俊杰:第一,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在线教学支持平台的互动功能。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线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不熟悉课程平台所具备的功能的现象,这大大限制了有效的师生互动。因此建议教师花时间了解在线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事实上,除了传统的课程论坛和邮件交流,现在的主流在线教学平台均可以实现音视频连线、聊天互动、视频弹幕、徽章奖励、直播答题等。教师应熟练掌握这些功能,将其适当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除了基本的互动功能外,现在的在线教学系统也在努力“超越传统课堂”,比如“在线白板”和“在线课件”还原线下课堂的黑板功能,教师讲到哪学生就能看到哪;举手上台、视频交互、授权操作还原线下提问答疑环节,满足学生课上报告的需求,促进学生不懂就问、教师及时解答,大家互相分享,提升上课体验;答题器、随机提问、倒计时功能超越线下课堂场景,体现了在线上课的优越性;桌面共享、在线录制等功能注重细节,增加知识传输深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事后回放。这些强大的互动功能为在线课堂弥补不足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辅导的差异化,是满足当下学生需求的有效学习途径。教师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向互动的优势,当然也要确保这些功能的使用恰到好处,切忌为了使用功能而设计教学活动。
第二,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言。一是要带着感情去讲。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了对所讲知识的热情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在线教学也是如此,因为学生隔着屏幕也会感受到教师的情绪。
二是要看着摄像头去讲,眼神互动很重要,遗憾的是现在的摄像头往往在屏幕的边缘,教师有时候看屏幕就无法正视摄像头。
三是要尽量使用“你”而不是“你们”或“大家”。我以前特别喜欢说“你们”“大家”,但是我们在录制《游戏化教学法》MOOC时,我们的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朱云教授建议说: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是学生一个人看视频,旁边没有其他同学,这时候如果说“你”会让他更有存在感,好像专门跟他讲的一样,这样他就会更专心。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有道理,也是在线教学超越传统教学的一个点,因为传统课堂中很难让每位学生觉得是专门给他讲的。
四是尽量用口语讲课。口语化的语言会让读者学习体验更好,就像和作者对话一样。事实上,在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领域影响非常大的学者梅耶曾经做过研究,并在他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中提到,在多媒体课件中口语教学效果要胜于书面语。
五是多进行有效提问。在课堂中提问是最有效的在线互动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通过提问学生促进互动。当然,有时候可能没有学生,这样教师也可以自问自答,创造近似对话的情境。当然,这些提问不能仅仅是为了互动,要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促进认知互动。
六是采取一些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游戏化学习可以让学习更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线教育中,运用游戏元素、游戏机制推动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是促进学习互动的有效途径。例如,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大部分能实现随机选取学生回答问题以及限制学生的答题时间,这些方法均可以提升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紧迫感,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奖励机制也是游戏化的一个重要应用,教师要善于有效利用积分、徽章、排行榜等激励学生,但是需要注意尽量做到激励可视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展,提升对于学习进度的掌控感。除此之外,闯关思想、反馈机制、情境创设等都可以有效应用到在线教育的互动之中。
第三,综合使用多种互动方式。在线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在线同步及时互动,但是异步互动也很重要,尤其有助于促进认知互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课后利用课堂讨论区、留言板、微信群、邮件等开展更多深层次的活动。
总而言之,教师是在线互动的源头,学生是在线互动的主体,情境和方式则是在线互动的保障。促进在线教育中的互动,应充分加强和发挥在线教学平台的技术优势;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在线教育的水平;注重教学语言运用,有效应用游戏化等策略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互动方式,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认知互动。
三、如何超越在线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在线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您认为未来中国教育将会怎样变革?
尚俊杰:未来在线教育的深度、广度都将发生变化,将不拘泥于直播、录播、在线研讨等形式。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融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组织变革、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來教育,从而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曾谈到,在线教育的教和学改变了教育供给方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破解原有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平台,提供开放的理念、新的组织流程、新的供给模式、创新的思维来改变整个教育组织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客观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在线教育的先发优势也将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也曾讲到,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拥有无限未来。疫情期间“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可能是全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其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检阅、课堂革命的大契机、在线教学的大培训、校际教研的大协同,它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
《世界教育信息》:未来我们怎样超越在线教育、实现学习模式的“革命”、打造未来教育?
尚俊杰:第一,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课程教学变革。在线教育有助于拓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行动中,有很多教师自发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创新。比如,有的教师引入优质MOOC资源,作为在线课程的补充,拓展了课程资源。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教育技术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已经开展了无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实验,从技术、学习方式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希望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模式变革。
当然,之前的教育教学创新基本上是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开展的实验,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而这一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让多数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培训,汇集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体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技术和学习方式,这对于接下来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协调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全国师生,各省市、各地区也都在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学校内部年级集体备课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很不错,客观上这都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校和家庭层面,都希望为每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然而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之外,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差异。
有什么方法能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有一样的学习环境?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教师国培计划,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线教育或许是另一个可以快速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选项。
当然,视频类课程并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目前我们还缺少更多、更扎实、更严谨的研究结果,学生的学习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因素影响了学习效果,怎样可以使学习效果更好?希望未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推动组织管理变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疫情期间,很多学校推出了在线办公系统,师生在线就可以处理事务。疫情期间北京大学财务部、教务部、社科部、科研部、保卫部、学科办、基金会等多个部门都在努力提供在线办公平台,餐饮中心甚至提供了在线订餐服务。当然,我特别期望疫情结束后各学校不会取消在线办公方式,而是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在线办公系统,提升办公效率。
其实,在疫情之前,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变革就有很多典型案例了。比如,北京大学等高校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迎新工作中,使得工作更加细致、有序;南京理工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甄别贫困学生,将补助款自动发放到贫困学生的饭卡中;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结合信息技术对学校的行政流程进行再升级,重新梳理了7个管理流程(管理报告、供应商整合、邮件服务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技术服务、任命程序和学生支持系统),并和全球领先的软件供应商思爱普(SAP)合作开发了第三代实时管理软件SAP/R3,从而帮助管理人员作出更快、更好的决策,有效地保持和强化了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卓越发展。
我和同事曾经就信息技术之于管理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要努力实现“看不见的服务”和“看不见的管理”。这是受“看不见的技术”这一观点的启发,施乐公司的马克·韦瑟(Mark Weis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看不见的技术”的概念。所谓看不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技术,换句话说就是“融入日常生活并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马克·韦瑟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真正起到最大作用的技术。受此启发,我们将行政教辅系统的服务目标确定为“看不见的服务”,简单而言,就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未来我希望大中小学都能善用信息技术实现“看不见的服务”和“看不见的管理”,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安安静静地学习、做学问。
德鲁克讲过,一旦组织迈出了从数据到信息的这一步,那么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目前很多行业受到了疫情的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招聘“共享教师”、采用“共享课程”。“共享教师”自然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是同时或许会促进教育组织变革,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些“独立教师”,就像独立执业的医生一样,可以为各个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呢?
当然,组织变革不限于“独立教师”,之前我们提出了“非核心教学社会化”的观点,主要指的是,大学里的学生除了必修课以外,还有许多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社会化。比如,医学院的学生选修艺术学,那么医学院是否要专门招聘教师讲艺术选修课呢?过去很多学校确实是这么做的,但是未来是否可以利用MOOC等方式将高校的非核心教学社会化呢?(这里说的非核心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专业性院校不再设立专门的基础教学部,或者只留下少数相对重要的学科的教师,让学生通过MOOC学习相关基础课,或者几所高校一起开设某门选修课,一位教师在某所高校主讲,其他学校的同学通过网络听课。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我们通常最为关注的是教与学,但是相对而言,信息技术在管理方面的应用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见效。江凤娟和吴峰在2018年撰文指出,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变革首先是从管理领域开始的,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高校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益,扩大高校的最佳学生规模,促使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虽然是针对高校而言的,但是中小学也可参考。
第四,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教育。教育教学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组织管理变革,其实都指向一个目标,即打造未来教育。关于未来教育,不得不提到未来学校,这是近些年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国外有美国的费城未来学校、瑞典的 Vittra Telefonplan 学校、法国的?魪cole 42等;在国内,北京大学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学校、中关村三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南方科技大学实验二小、深圳前海港湾小学、成都实验小学等学校也都在努力打造未来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牵头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也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未来学校。这些未来学校从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探索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关于未来学校,借用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博士的话总结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的界限,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也可以发生在社区、博物馆、科技馆,学生甚至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帮助学生拥有幸福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策划”课程,并且“和学生一同学习”,让学校成为美好生活的策源地。
《世界教育信息》: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给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您认为应如何去打造?
尚俊杰:我认為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
第一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我们认为过去重在建设,现在重在应用,但是事实上,就现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重要,疫情期间也暴露出来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这里说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舍、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未来学校最基本的需要。
当然,就校舍来说,不一定非要建设真的像未来世界一样的校舍,但是如果有条件,不妨将学校设计得漂亮一些、温馨一些、舒适一些、时尚一些。
就硬件和软件来说,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当然是必需的,还要有足够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人手一台)等硬件设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要无线网络全覆盖,要能随时随地连入互联网。更进一步,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打造智慧校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第二层境界——学习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式变革。首先要明确新时代的学习目标。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学校通过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育,确实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大量符合需求的人才,推动着人类不断发展。但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现代学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就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重新考虑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目前看来,培养21世纪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地都非常关注的学习目标,比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信息素养等。
基于以上学习目标的变化,并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未来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注重主动学习。要多采用游戏化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二是注重深度学习。学习不能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知道层面,需要鼓励学习者像专家一样考虑问题,要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三是要注重综合学习。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的兴起,就是希望学习者能够综合使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四是注重混合式学习。考虑到多种因素,在大中小学绝大部分学习场景下,混合式学习应该是一个最佳选择。五是注重泛在学习。学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比如利用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学习各种知识。同时泛在学习也强调学习不一定非要发生在校园内,要积极鼓励学习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学习。
至于具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要意识到纯粹依靠经验很难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不是教师不敬业,而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科学。同时,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目标是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此外,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用的是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教学方式就不重要,只是强调要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要为了促进学习而教,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因应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转变。
第三层境界——教育流程再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还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流程进行再造,才能真正推进教育的革命性变革。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教学变革和组织管理变革。
关于课程教学变革,前面已经讲过,要善于利用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课程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变革,实现破坏性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开放、共享、多元、创新。
至于组织管理再造,前面探讨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利用非核心教学社会化等“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组织变革。未来一是要注重信息技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在美国,CIO是大学的常设职位,2010年全美就已经有45%的高校设立CIO职位。在我国,总体来说CIO制度的构建不是十分理想,未来必须要重视,否则学校很难像企业一样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二是要注重科学决策,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提到:“除了上帝,任何人必须用数据说话”。华东师范大学陈霜叶教授等人2014年的文章提到,隨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已经具备了“让数据说话”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提示着今天所谓宏观控制的精髓不再是力度问题,而是视野问题。因此未来需要重视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提升教育决策水平。三是要注重管理效率。管理服务行政后勤虽然不能直接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但是可以为师生节省工作时间。四是要注重组织变革。未来教育在组织变革方面,要关注组织内的变革,要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和需求,重新梳理内部的组织结构,力求最大程度地激活教育生产力。五是要注重系统创新。我们要特别注意系统创新(爆炸式创新),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组织、具体事情的改革创新,而是对学校整体业务的全面性的创新。以一所大学的管理服务为例,我认为首先需要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对整个学校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最后据此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最后请专业的机构据此开发一套完善的办公信息化系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当然,打造未来学校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生。我们认为,所谓成功的学生,就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天赋和兴趣,把他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人才。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的学生,未来学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
当然,我相信在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存在很多问题,今天令我们期盼、迷恋、担忧甚至恐惧的技术,虽然有一些技术在未来可能会消失,但是大部分技术终将会成为过去的技术,成为类似于“粉笔+黑板”的看不见的技术,成为我们习惯使用的技术。我们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整个教育,在相信“人(教师)是最重要的前提下”,在充分继承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发挥MOOC、微课、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移动学习、VR/AR、项目学习、探究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式的优势,打造美好教育,实现幸福人生。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