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1-03-08李丹
李丹
[摘 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是开展好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党员集中教育培训和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发挥、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社会实践育人,注重“家文化”校园空间的浸润,实现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内化、体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93-03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开展好大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党员成为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意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2]。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内容。在革命战争时期,家国情怀是无数仁人志士与列强抗击,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家国情怀是无数先进人物为找寻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家国情怀是无数改革先锋立足于中国实际,奋勇争先,解放思想,在不懈奋斗中与国家共同成长进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党员对家庭、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内在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家庭价值与民族前途命运的内在结合。通过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将个人命运的发展潜能转化为引领社会、国家前行的助推力量,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养分和精神力量。
二、将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那么,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钙”应从何而来?
加强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是开展好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理论的黄金阶段,能否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大学生党员,关系到优秀大学生青年能否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成长发展环境,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面临多元化的选择,一些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党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通过对大学生党员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养成教育强调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属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养成教育倡导家国一体的认知理念,良好的家风能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党员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的三个层面的认知体系与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一脉相承。家国情怀中“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的家国一体的价值认同,是指引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过程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也是培育由小家到大国,由个人到国家再到社会的认知的积极推动力,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党员全面、系统、深刻地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使命下在大学生党员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及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努力造就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一致。
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党员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和成熟源于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晓,同时还需要他们对信息有独立的鉴别、判断能力。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深藏于每个中国人民内心的文化密码。爱家、爱党、爱国的基本内容是增强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要通过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家国情怀养成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在面对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实现中明确大是大非。
三、将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选择
将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个人素质,以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注意加强以爱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教育。
(一)注重抓好大学生党员的集中教育培训和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夯实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党员的集中教育培训和“三会一课”制度是开展好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讲好大学生党员的专题党课。学校可邀请党史党建理论专家为大学生党员开设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专题党课,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二是抓好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支部要开展好形势政策教育,解读党情国情世情,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世界和国家发展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致力于将远大的理想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思想、有涵养、有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体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好,把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4],是开展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实践资源。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好、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精神、拼搏精神、斗争精神,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贴近大学生实际。要通过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红色革命歌曲、红色情景剧、红色教育基地活动等多种载体,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可触及、可感悟、可体验的优势。要育人育心,潜移默化地推进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的培育,建设好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家园,让大学生党员知史爱党、自觉传承革命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不忘初心和不辱使命。
(三)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助力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内化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贴近学校育人特色、贴近地方实际、贴近学生党员实际、贴近普通学生诉求。一是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日、党的生日等重要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加强爱党爱国教育。二是强化榜样学习。基层党支部通过专题报告、学习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党员对新时代榜样人物、“时代楷模”、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的学习,引导大学生不断通过观察学习身边的榜样,感受到当下中国共产党党员家国情怀的真实存在,让榜样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方向。三是加强党员实践调研。大学生党员要积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乡村,开展考察交流、实地参观、志愿服务。建立基层党支部与社区组织聯动的长效机制,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社区志愿服务当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党员荣誉感。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党员加入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村民访谈调查,在实践中加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深刻体悟国情民情,深化对基层的了解。
(四)注重“家文化”校园空间的建设,营造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文化环境
家国情怀养成教育中的“家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上下联动,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加强学生寝室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寝室社区楼栋党支部党员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在学生寝室社区建立学生党支部和设立党员联系箱,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学生,党员设岗定责,带领寝室社区的同学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寝室文明风尚,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让学生寝室成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是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凝练学校“家训”,开展校史校情教育,讲好校训校风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做好典型模范育人。学校要加强整体设计,充分利用好人物雕塑、校史馆等校内资源,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清楚地了解感受到学校的历史积淀,关心关注学校今后的发展,积极营造“家文化”的氛围。三是充分利用好校园“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高校系统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媒体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容丰富、传播广泛、开放兼容、互动性强的特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主动权。要贴近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平等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将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作品。要同时通过微党课、微思政的方式,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深化大学生党员对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认同。
四、结语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关系到大学生党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当然,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推进,让大学生党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增强对家国情怀的体悟,努力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清醒、思想成熟、行动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恒,杜向锋.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探索: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3):41-44.
[2] 丁洁琼.以传统文化之优秀内涵增强国家凝聚力[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37-141.
[3] 杨方.“大学习”背景下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的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6):111-115.
[4] 邓文君.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J].江西教育,2019(7-8A):9-10.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