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幸福属于每一个人
2021-03-08
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回顾脱贫攻坚历程,各地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用勤劳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更为乡村振兴起步开局积蓄了力量。
丹巴县
“我在家乡开民宿”
翁吉50多岁,是甘孜州丹巴县中路藏寨村民。2012年,翁吉之子意外受伤,因伤势严重送医院治疗。“当时给儿子治伤花了30多万元,欠了一屁股外债。”原本一个幸福家庭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成了贫困户。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翁吉表情有些凝重,“现在好了,在政府帮助下,我家搞起了花椒、苹果等产业,还借着寨子发展旅游开了民宿,2016年全家终于脱贫了。”
家人遭遇意外,全家陷入贫困,翁吉始终没有“等靠要”的想法,他说:“政府已经帮助了不少,我们自己更要努力。”
如今,中路藏寨旅游发展得越来越红火,翁吉的发展信心更加充足,他说:“村上旅游发展得很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我的民宿生意很好做。此外,我种的花椒、苹果也很受游客欢迎,好卖得很。我还要装修一下房子,把民宿发展得更好。”(文、图/本刊记者 蒋筱青)
汶川县
“种”出甜蜜生活
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麻柳村,有种植猕猴桃的传统。但是,由于村民发展信心不足,以前村上只有几户村民种植猕猴桃,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带动村民种植4000多亩猕猴桃树,村民过上了甜蜜日子。2015年,麻柳村脱贫摘帽。
年近40岁的麻柳村村民张发平,以前生活并不富裕,他没想到自己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了增收致富梦。“在党员带动下,我种上了40余亩猕猴桃,增收有了门路。”张发平说,利用种植猕猴桃获得的收入,2018年,他还趁着村上发展避暑度假产业的契机开了个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要接待100多人,忙得不得了。“我还要加把劲,把日子过得更好。”对于未来,张发平信心满满。
“种”出甜蜜生活的还有汶川县龙溪乡布兰村村民,大家伙儿靠着种植脆李子过上了好日子。布兰村在种植脆李子之前,主要发展花椒和苹果,但是经济效益不大好。经过研判,村上很快转变发展思路,于2005年购买种植了1.65万株脆李子。如今,在全村村民的辛勤耕耘下,脆李子产业已经成为布兰村的“致富产业”。2014年,布兰村2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文/本刊记者 蒋筱青)
雷波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凉山州雷波县帕哈乡八合村,村民杜里取整天都在为完成客户的门窗制作订单而忙碌。几年前,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杜里取学会了电焊技术并成功考取焊工证,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杜里取是八合村1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户,曾经全家居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家庭收入几乎全部依赖2亩土地的收成。更为不幸的是,因患疾病,杜里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人均收入仅有800余元,很是艰難。
2017年,杜里取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迁到了村内集中安置点。随后,在政府帮助下,杜里取学会了电焊技术。因其技术好,许多人找他做门窗。收入渐渐增加,杜里取一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贫困的帽子很快就被甩掉了。
杜里取说:“自己动手,幸福日子才能更长久。现在,我做焊工赚得不少,我老婆种菜拿到县城售卖也能补贴家用,我们家人均年收入已达7000余元。目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工作、努力攒钱,好好供娃娃上学。”(文/本刊记者 蒋筱青)
荥经县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苦了大半辈子,现在生活终于好了!”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南端的龙苍沟镇发展村,村民苏大琼借着村上发展康养旅游开了农家乐。30多年前,苏大琼丈夫因意外摔伤导致瘫痪,全家生活跌入谷底。前几年,村上帮她家申请了低息贷款,办起农家乐的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关停矿山6座,杜绝村民肆意砍伐、狩猎、放牧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近年来,发展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拥有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等资源优势,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康养旅游。许多村民也像苏大琼一样,借着发展旅游的契机,努力奔康。
“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时代。以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要下大力气恢复保护起来。村里的风景也能让大家过上好生活。”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李虎林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发展村每年迎来大批科研团队、教育机构和康养游客,村民们鼓足了发展信心,未来可期。”(文/ 姚文刚 王美苏)
仁和区
巴马香猪带来幸福生活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党员周正明家背靠大森林,十分适合搞特色养殖。2014年,周正明带着老婆孩子,做起了巴马香猪养殖。建放养场、修圈舍、修水池、学技术、找销路,周正明样样事都要操心,但是好学敢闯的周正明不怕辛苦,最终成功干成了巴马香猪养殖。他说:“发展产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难。既然打定了主意,就要敢于面对困难。”
在周正明看来,“自己的幸福日子要靠自己奋斗!”回忆创业往事,周正明既觉得艰辛也很自豪,他说:“建天然的放养场是养殖最难的事。我和老婆孩子背砖头上山,拉铁丝网,足足干了三个多月,当时手上全是血泡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周正明不仅自己发展起来了,还成为当地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周正明介绍:“2014年,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不断壮大,巴马香猪也卖到了云南、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村民发展信心更足了。” (文/滕德银)
中江县
铭记党恩,不负乡亲
“我是一名党员,更要知道惠从何来、恩向谁报。”2014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德阳市中江县玉兴镇长春村村民李龙辉回到家乡,投资160余万元建成玉兴镇首家百亩葡萄种植园,“我时刻铭记党恩,把葡萄种植园做好做强,不能让党组织和长春村村民失望!”
起初,李龙辉的葡萄种植园发展并不顺利,甚至一度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李龙辉“宁亏自己,不负乡亲”,即便借钱也要按时把务工乡亲的工资全额发放。玉兴镇党委和长春村党支部被李龙辉的这份浓浓乡情所打动,在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
如今,李龙辉的葡萄种植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不仅自己发展起来了,更帮助长春村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年老体弱群体就业难问题。李龙辉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文/周杰)
安岳县
带着村民“薯”中淘金
“做优做强红薯品牌,不懂政策和市场真不行。我文化水平不高,能走到现在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在资阳市安岳县,被大家称为“红薯妹妹”的黄晓艳闯出了一片天地。
2013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黄晓艳回乡创业,开始尝试种植有机红薯。当时,村民普遍认为种红薯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但在大山坚守十多年后,黄晓艳不仅自己富裕了,还带动当地发展起了产值近亿元的红薯种植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鼓起腰包。
“我17岁就跟着父亲到广元做红薯加工生意,也曾去广东打工,知道生活的艰辛。”黄晓艳说,回到家乡创业后,当地党委政府在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不少帮助,她的产业得以做大。黄晓艳说:“我将继续深耕红薯产业,把产业做得更好,让更多乡亲把日子越过越好。”(文/本刊记者 蒋筱青) (责编/王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