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别旧时光 迈入新生活

2021-03-08蒋筱青

四川党的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色拉大峡谷悬崖

蒋筱青

八年攻坚克难换来欣欣向荣。你听,贫困群众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脱贫故事;你看,走进了新生活的广大群众,又将振奋精神逐梦乡村振兴。

在巴蜀大地,贫困群众感慨最多的就是“变化”,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从缺衣少食到不愁吃穿,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接续乡村振兴,我省广大群众更有热切期待和满满动力。圆梦小康后,开局振兴时,未来,更有稳稳的幸福!

雾凇闪闪,云海翻腾。进入腊月,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千米悬崖之巅的“悬崖村”(即阿土列尔村),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十几度。“90后”村民某色拉博坐在山上的树屋里,用手机录下一段悬崖之上的美景,将其分享到短视频平台。

“这是哪里啊?真漂亮。”“看上去像人间仙境。”“这才是风景,必须去打卡。”……视频发出不久,评论区已有不少网友留言。翻看着网友的评论,某色拉博耐心地回复:“这里是‘悬崖村,是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这里游玩,我给大家做向导!”

“给大家做向导”,某色拉博可不是随意说说。自从“悬崖村”的出行条件改善之后,旅游公司前来投资,让“悬崖村”走上了“吃旅游饭”的发展道路。喜欢攀岩的某色拉博也被旅游公司看中,成为一名户外向导,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固定收入。某色拉博笑着说:“过去这几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从新生活中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改变的不仅仅是某色拉博一人。历时八年攻坚克难,贫困地区群众告别了交通闭塞,告别了缺衣少食,告别了囊中羞涩,也告别了脏乱居所。如今,在高山之巅、在大山深处、在广阔草原,贫困地区群众已与捉襟见肘的旧时光挥手告别,阔步迈入崭新的生活。

告别“交通攀爬”

出行方便了,人也“活”了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地处横断山脉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交通发展极其缓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奔康的阻碍。“悬崖村”,因村民出行艰难,是凉山深度贫困的典型写照。

三面悬崖,背靠高山,“悬崖村”名副其实。因易守难攻、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躲避战乱的人们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平静岁月。但闭塞的交通,在庇护了村民的同时,也几乎断绝了村民与外界的往来,为这里的发展按下“暂停键”。

回忆往昔,某色拉博心绪难平:紧贴悬崖峭壁的藤梯是“悬崖村”村民唯一的出行通道,孩子上学、村民购买物资都要通过这条“险路”,费时且不安全。4岁时他就跟着大人沿着由藤条、木棍编成的藤梯,在落差近千米的悬崖绝壁爬上爬下。无数次来回,他亲眼见过有人受伤,也听说过有人坠亡。

2016年5月,“悬崖村”村民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正式“敲定”:为改变“悬崖村”村民艰难的出行状况,凉山州、昭觉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

几个月后,当宽1.5米、总长度2.8公里、有2500多级坚固台阶的钢铁“天梯”出现在崖壁间,难掩内心激动的某色拉博急切地体验了一把新修的“出村通道”。他说:“有了钢梯,出行比以前安全多了,也方便多了。”

随着出行条件的改善,更多喜人的变化接踵而至:村上的电线和通信电缆接通了,村里有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4G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村民们开始用上了智能手机……

告别“交通靠爬,通信靠吼”,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也向“悬崖村”村民敞开。看中“悬崖村”拥有峡谷、溶洞、原始森林、攀岩等资源的优势,昭觉县引进旅游公司在“悬崖村”打造山地度假旅游项目。某色拉博和一些年轻人被旅游公司看中,经过培训成为户外向导,一些村民也乘着发展旅游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

“有游客的时候,我就带游客去看日出、看峡谷风光、体验放羊放牛的农家生活。没有游客的时候,我就玩直播、拍短视频,直播的都是我的日常生活,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悬崖村的变化。”某色拉博觉得自己以前被大山“困住了”,现在“活得精彩多了”。

更便捷、更精彩的生活,还在2020年5月等待着“悬崖村”村民。当月,“悬崖村”村民从山上搬到距昭觉县城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他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新房。“我也是在县城有房子的人了!”搬家那天,某色拉博激动地呐喊。带着父母妻儿住进100平方米的新房,他兴奋地踱来踱去:“这下我们可以享受到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医疗条件,小孩也能上更好的学校了。”

出行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悬崖村”,截至2020年9月,凉山州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7万公里,实现全州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100%”目标,乡镇、建制村客运通达率也分别达到97.8%、98.4%,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条件。

站在“悬崖村”向远处眺望,壮丽美景摄人心魄,旅游发展前景可期;置身“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敞新居舒适温馨,村民已无出行之忧。某色拉博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用手机拍摄下来,分享给关心着他的人们:“我们脱贫了,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告别“缺衣少食”

山里大变样,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在川东北地区,达州市宣汉县的贫穷是“出了名的”。

从高空俯瞰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目光所及之處只有绵延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峦。这个绝大部分地域都是山的县,因缺少发展资源曾经位列我省县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之最,截至2016年底,该县还有贫困人口10.34万,是我省唯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尤其是地处宣汉县东北角的巴山大峡谷,更是“穷中之穷”。

渡口土家族乡正位于巴山大峡谷,长久以来,这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以前来到巴山谷,遍地都是茅草屋,山民穿巾不蔽体,吃糠咽菜不饱腹。”“不是夸张,这首打油诗写的都是村民以前缺衣少食的真实生活。”渡口土家族乡村民万代维搓了搓干巴的双手说道。

“崭新的柏油路,装饰一新的小洋楼,‘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餐馆和各类特产小店,以及往来不绝的游客……哪能想到会有如今的好光景!”万代维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巴山大峡谷村民的生活轨迹得到了彻底扭转。

脱贫攻坚战在宣汉县打响后,为弥补发展资源不足、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当地创新思路,将不适宜耕种的巴山大峡谷喀斯特地貌作为发展旅游的优势资源,一条旅游扶贫路逐渐明晰:依托巴山大峡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喀斯特大峡谷景观,发展观光旅游;融入“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等特色民俗,发展土家族民俗旅游;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让贫困户实现搬迁安置,并通过在景区务工增加收入;景区建设完成后,当地群众可以经营农家乐、餐馆和各类特产小店,多渠道增收。

明确方向,说干就干!2016年,巴山大峡谷景区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动工建设。2018年8月,面目一新的巴山大峡谷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摇身一变”成为风景区。

景区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直接带动了包括渡口土家族乡贫困群众在内的巴山大峡谷片区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推动宣汉县从我省贫困人口最多县转变为减贫人口最多县。如今,宣汉县已经退出贫困县序列。

山里大变样,村民不再担心“缺衣少食”,生活蒸蒸日上。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居民马隆梅见游客越来越多,卖起了刺绣产品;土生土长的渡口土家族乡人于涛,回到家乡经营起了餐馆,生意红火;漆树土家族乡村民周记顺开起民宿,告别了打零工的日子……

看着生机勃勃的大山,60多岁的万代维别提有多高兴:“以前山里死气沉沉的,如今,山里不仅游客多了,返乡的人也多了,从未这样热闹过。”

2021年1月18日,一场纷飞的大雪后,巴山大峡谷景区美不胜收,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花草树木,正静静等待着春暖花开。村民们看着眼前粉妆玉琢的美景,“一方水土是否能养活一方人”的疑问,已悄然消散在冰雪之中。

告别“囊中羞涩”

高原特产走出去,富足生活迎进门

冰雪消融后,川西高原将迎来一年中挖虫草的季节。甘孜州稻城县赤土乡贡沙村“95后”藏族姑娘格绒卓姆正等待着漫长的冬季过去,期待着采挖虫草的季节到来。那时,她将和村民们一同爬上虫草山,接收大自然的馈赠。

挖虫草,是高原地区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稻城县也不例外。但在以前,因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虫草、松茸等大自然的馈赠有不少“滞留”在村民家中,很难走出高原。

年轻的格绒卓姆深知高原生活的不易,看到在家乡增收无望,十几岁的年纪就早早外出打工,她当过服务员,也做过酒店前台。但现在,她又回到高原,干起了采卖虫草等高原特色产品的生意。她说:“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在家里就能通过网络平台卖高原特产了,收入很不错,我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打工挣钱了。”

格绒卓姆生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贡沙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得益于脱贫攻坚,贡沙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平坦的道路连通了高原以外的大千世界;2018年5月宽带网通进了村子,高原小山村第一次有了WiFi信号……爱玩手机的格绒卓姆很感慨,因为她的“致富路”正是由此越走越宽。

时间回溯到2017年,格绒卓姆学着身边的朋友,试着用手机在网上发布了一条稻城群众挖虫草、采松茸的视频。为发出这条视频,她爬到山顶才找到信号。意想不到的是,该视频获得大量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还私信她“虫草怎么卖”。网友的询问让格绒卓姆心中冒出一个大胆想法:利用网络平台,将村民挖的虫草等高原特产卖出去。

但是,当时村上信号差,上传视频、开直播很费勁,再加上没有做电商的经验,格绒卓姆的想法并没有预期的顺利。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通信、电网、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电商人才培训也开展了起来,格绒卓姆“大胆的想法”终于实现了。

“如今,一件件高原特产通过网络平台下单、物流运送,就能快捷地运出高原,送进千家万户!”格绒卓姆笑着说。

随着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电商经验逐渐积累起来,格绒卓姆开始帮助父老乡亲销售农特产品,大家的钱包像她的一样越来越鼓。现在,格绒卓姆已经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400多万粉丝,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脱贫领头雁”。

格绒卓姆的成功,同样映射着甘孜州脱贫攻坚的成效。

甘孜州地处“三区三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所辖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孜州稳扎稳打,改造提升了包括贡沙村在内的一个又一个乡村的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并大力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实现“富口袋”的梦想。

以电商扶贫为例,甘孜州电商企业已达40多家,新增电商应用企业也有140多家,培育了格绒卓姆这样的“电商脱贫领头雁”500余人,带领贫困群众搭上了脱贫致富快车。此外,通过就地就近就业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该州解决了十多万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今,甘孜州18个县 (市) 已经实现整体性脱贫摘帽目标,贫困人口减少22万余人。甘孜当地人说,他们用亲身经历“见证了”高原地区群众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的历史性巨变。

告别“脏乱差”

扮靓环境,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站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新修建的村民活动广场向山下望去,以湛蓝色屋顶、纯白色墙体为特色的新居,像是散落在茫茫森林中的蓝宝石,令人神往。40多岁的瓦洛村村民汪洛挖根站在宽敞干净的院子里,望着远处感叹着:“居住环境整洁了,森林也恢复了。”

汪洛挖根居住的瓦洛村,距离峨边县城十几公里,森林覆盖率近90%,环境优美。曾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因素影响,瓦洛村人居环境差,部分森林也被人为破坏。个头不高、身体单薄的汪洛挖根回忆:“以前,大家住的是木头房、石头房,光线差,卫生也不好。做饭取暖也都是用山上砍来的树枝,房子被烟火熏得脏兮兮的,森林也被砍伐得厉害。”

人居环境差,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汪洛挖根一度认为过上好日子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令汪洛挖根没想到的是,2014年,瓦洛村开始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被破坏的森林也迎来了逐渐恢复的契机。

“这里是客厅,这里是卧室,这里是厨房,这里是卫生间,这里还有新建的污水井和政府发放的垃圾箱。更好的是,水、电、宽带也都通了……”热情好客的汪洛挖根,带着记者参观他家干净宽敞的新居,屋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院落里还单独划出空间作为养猪、养鸡之用。

居住环境改善了,汪洛挖根等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开始改变:厨房餐厅收拾得干净整洁,生活垃圾不再随意丢弃,有了电磁炉、电取暖炉等家电,村民也很少去砍山上的树枝。

“你看,曾经被破坏了的森林,也都重新种上了树。”顺着汪洛挖根手指的方向向远处望去,曾被破坏的森林已经恢复生机,人工种植的树木“填满”了森林的“秃斑”,与原始森林“相处融洽”。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借助离县城近的优势,瓦洛村开始发展起具有彝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看到村上变得越来越好,汪洛挖根充满干劲,曾在外务工的他思想开放、胆子也大,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了村上第一家农家乐。

从汪洛挖根家出来,宽阔洁净的村道上,孩童正嬉戏玩耍,村民正忙着干活,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村民告诉记者,环境优美的瓦洛村,还甩掉了“落后村”的“帽子”,早早于2017年底顺利脱贫摘帽。

瓦洛村的蝶变,同样折射出乐山市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乐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户用厕所、农村公共厕所、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个地方试行技术规范;建立乡村清洁经费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项举措的实施,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告别旧时光,迎接新生活。如今,置身于乡村之中,屋舍俨然,人气兴旺,生活富足,环境优美,村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就在身边。(责编/王兆伟)

猜你喜欢

色拉大峡谷悬崖
我和妈妈的和解
小当家之制作水果色拉
守卫大峡谷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大峡谷,我来啦!
致敬大峡谷
悬崖边的树
大峡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