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2021-03-08丁元竹江汛清
丁元竹 江汛清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规划,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基层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以及支持各地探索社会文明新路径等举措,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发展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3.3;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2-0032-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1在新发展阶段要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文化强国和高水平社会建设规定了基本标准,使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新发展阶段的任务更加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
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发展阶段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内容。一方面,要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形成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使共享、绿色、和谐在社会发展中得以体现。它要求人们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通过文化艺术形式,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融入人们日常行为,形成人们自觉认知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规矩;就社会治理而言,它将超出传统意义上仅仅采用一般的治理手段,把文化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力量来塑造人们的行为风格和提升做人素质。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理念。科学技术创新、创新驱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同时不可轻视人心的作用。这要求每个人都要凈化自己的心灵,同时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千方百计把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凝聚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社会文明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2这就要求把民生、社会建设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结合起来。客观方面,人民生活品质表现为人们获得发展成果状况: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各类公共服务;主观方面,表现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又通过人们的表情、言语、行为展现出社会风貌、文明时尚和行事风格。此外,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阶段的重大课题,它要求跳出传统意义上对社会建设的理解,真正把社会治理建立在精神文明基础之上。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系统性观点,要把社会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文明行为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其表现为经济质量更高、政治更加民主、文化建设更有社会效益、社会建设更有文化内涵、生态文明公众更积极参与和拥有更大责任心。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文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大的影响。
更高程度的社会文明会大大提升社会凝聚力。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学习教育和其他各种方式深入人们思想,形成深厚的历史积淀,表现在人们的言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社会文明。社会文明的培养要基于历史底蕴,要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一系列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优秀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使人民群众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追求,使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让其积淀于人们心中,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文明是社会的素质
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会的素质。文明是人类在发展中创造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表现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人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群体、每一个体都展示着社会文明。
社会行为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文明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日常交往、社会关系之中,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和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是历史、文化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在人们内心的积淀和通过行为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活态文明,这种活态文明是应当关注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文明。人们在文明社会能够积极创建他们的社区,使社区环境、生态卫生、公共安全、邻里关系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友爱,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社会矛盾减少;人们通过协商方式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减少冲突,形成文明生活。基层人民群众的文明生活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意味着环境的人性化水平不断改善,住宅、公寓、商店等各种活动场所能够聚集在一起,使人们有机会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充满魅力和活力。社会文明集历史、经济、文化、生活于一体。高度的社会文明同样会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使其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便利感、温馨感、舒适感,构成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群体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整体体现。就整个社会精神风貌看,社会文明就是真善美。真,就是真诚对待别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关心社会、与人为善;美,就是热爱生活、追求品位、追求卓越、崇尚人文。就个体而言,真善美就是真我,表现为个体的坦诚、上进、谦虚、反省、感恩、知足、利他、乐观、勇敢等行为和心态。社会文明通过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人们内心和各个领域培育最基本、最深厚、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力量,既表现为群体、民族、国家的信仰、情感、意志、能力、追求等一系列最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又表现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系列最深层次的内在取向。这些深层次文化要素最终通过社会规范、日常行为形成社会力量、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文明的社会,在宏观方面让人们享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微观方面使人们感受到便利感、温馨感、舒适感。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感受,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要求、期待、期盼。如果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群众期待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么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人们在满足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还会期待更多便利感、温馨感、舒适感。此外,社会文明要向外界展示,展示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让每个人把内心感觉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便利感、温馨感、舒适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这些感受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
浓郁人文底蕴是社会文明的根基。文明的社会要有发达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社会科学能够实事求是,用科学方法解释社会发展事实,解释社会发展道理,告诉人们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基本情况,使人们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有着清晰的认识,不简单盲从,在稳健和有定力的心态下从容自如。人文科学把历史、哲学等人文精神挖掘出来,不断适应新形势,为社会成员创造浓郁的人文气息,陶冶道德情操。社会文明程度表现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之中。文化事业能够为人们提供读书、观赏的便利条件,使人们有机会参与到文化生活中去,在文化活动中增加社会交往、社会交流、信息沟通的机会,培育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产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必须把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是社会文明的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社会建设也是如此,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体现在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改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思想端正、精神飽满、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
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社会文明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推动社会成员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奉献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成社会治理的社会秩序基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要把这些作为“十四五”时期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推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取决于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不是经济手段能够解决的,它需要营造社会所独有的氛围。“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必须把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建设来夯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础。只有人们心理秩序建立起来,才能够建立起外在的社会规范,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有序、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文明程度才能逐步提高。文明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学会自我反省与谦虚谨慎,将真善美作为判断和明确事理的标准,并将其付诸行动。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努力这样行事,达到这样的基准,社会就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进步。同时,社会文明还包含意识形态各方面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完善基层社会生活。“微基建”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性标志。“十四五”时期,应把“微基建”摆在重要位置。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在道路交通、高楼大厦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一些微小细节,比如社区小型服务设施、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方面仍要加强建设,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要把各个部门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好,打破各自为政,把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残疾人服务等各个方面集中起来,形成更加有效的服务效能和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的配置。“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会服务的发展需要配置大量人力资源。基层工作不仅要有热情服务的管理人员,也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相关制度的制定反映着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要真正解决好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职业前景问题,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使他们能够看到职业的光明前景。
老城区改造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老城区改造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建筑工程问题,也是社区建设问题,要把社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小区改造过程中不断地培育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社区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体。社会治理工作者对于文化,特别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的各项内容要有深刻了解,同样,文化工作者也要深刻理解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学科上,社会治理可以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过程中,社会治理必须把经济建设、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素。文明的社会是利他的社会,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为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志愿服务,使需要帮助的人们得到帮助,使社会充满爱心、活力和激情。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要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志愿服务发展理念,开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真正与志愿者注册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志愿服务效能,使志愿服务真正服务群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网络文明是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它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交往、交流,原来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通过电话、电信、信函等方式的交往方式,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维护互联网的规范性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新内容、新指标。在经济领域中,要避免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行为,保持互联网环境下的真诚与信任;在社会领域中,要避免利用互联网施展暴力行为,保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友好与坦诚,使互联网成为人们交流的空间。要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规范意识和奉献精神。人间真情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会影响到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一个社会只有重视人间真情,才能回归秩序、活力、尊重、和谐。
支持各地探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新路径。近年来,各地探索“无讼社区”建设,这是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积极尝试。“无讼社区”使社会问题通过协商和协调方式来解决,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无讼社区”实际上提出了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的深层次理论问题,那就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标准是什么,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降低社会发展成本使社会更加美好有序和更充满活力。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治理成本较低的社会,治理成本不断降低其实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作者简介: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江汛清,中央团校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