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杯碟法中藤黄微球菌的添加方式对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限的影响

2021-03-08刘旸张丽宏房玉国王胜男王淼黄艳玲

中国乳品工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藤黄内酰胺酶悬液

刘旸,张丽宏,房玉国,王胜男,王淼,黄艳玲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28;2.黑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哈尔滨150028)

0 引 言

在畜牧养殖环节,有些不法商贩为获得更多利益,不但对患病的奶牛滥用抗生素,而且对处于治疗过程中的奶牛进行榨奶[1-2],这就造成生鲜乳中残留有抗生素。为达到分解残留的抗生素目的就会采用生鲜乳中添加β-内酰胺酶[3-5]。β-内酰胺酶作用于抗生素产生的噻唑酸物质会导致人体发生过敏反应[6-8]。虽然现在人们开始重视β-内酰胺酶的添加对生鲜乳的品质有不良的影响,但是近几年关于β-内酰胺酶检验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早在2009年我国就将β-内酰胺酶列为违禁添加物,不得检出[9]。关于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但主要还是采用微生物检测方法。其中的杯碟法因其结果准确、特异性强、重现性好被列为β-内酰胺酶检测的标准方法[10]。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和2018年实施的NY/T 3313-2018《农业行业标准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测定(第一法杯碟法)》,都是采用杯碟法测定生鲜乳中的β-内酰胺酶含量。虽然两个方法标准中添加藤黄微球菌的方式略有不同,但是却是国内一直公认的微生物检验方法。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方法,在当时是唯一能够确证试剂盒检验β-内酰胺酶的方法,以避免试剂盒检验出现假阳性的判定。2018年发布的NY/T 3313-2018虽然在标准加入“第二法胶体金快速试纸条法”检测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明确规定了要用“第一法杯碟法”确证后,才能上报“β-内酰胺酶检出”。杯碟法在所有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是成本最低的,但是也是操作起来最繁琐的。2018年实施的NY/T 3313-2018《农业行业标准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测定(第一法杯碟法)》中就是简化了藤黄微球菌的添加方式。但是两种方法判定生鲜乳中是否添加了β-内酰胺酶的判定方式是相同的,都是观察A、B两个抑菌圈的差值来判定。所以能灵敏的检测出越低浓度的β-内酰胺酶和清晰的观察到抑菌圈以便于能够准确的测出A、B两个抑菌圈的差值是很有研究意义的。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而且在国外一直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氯化钠(AR,Lot 20150615),天津市科密欧化学时间有限公司;无水磷酸二氢钾(Sigm a-VETEC),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无水磷酸氢二钾,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营养琼脂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抗生素检定培养基Ⅱ,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β-内酰胺酶标准品(Sigm a),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舒巴坦标准品(D r Ehrenstorfer Gm bH)、青霉素G标准品(Sigm a-Fluka),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生化培养箱,MEMMER T;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游标卡尺,杭宇。

1.3 方法

1.3.1 菌悬液的制备

将实验用菌株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B)28001)(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 ICC)),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37±1℃,培养18~24 h,连续传三代备用。将活化好的藤黄微球菌,用无菌8.5%生理盐水从斜面上洗下来,制成实验用菌悬液[11]。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450 nm的波长下测其200倍稀释液,吸光度值约为0.89,即终浓度为1×1010CFU/m L[10,12]。

1.3.2 模拟样品的制备

由于对于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研究很少[11,14],通常采用现用现配的方式制备β-内酰胺酶模拟样品。将0.01 U/m L的β-内酰胺酶标准溶液用无菌无抗无β-内酰胺酶的纯牛奶[15-17]进行定容稀释,分别配制成含有 0.001、0.0005、0.00025、0.0002、0.0001、0.00005 U/m Lβ-内酰胺酶模拟样品[18-20]。空白样品为无菌无抗无β-内酰胺酶的纯牛奶(250 m L,保质期室温6个月),水系为去离子纯水。

1.3.3 测定用培养基平皿的制备

方法一:取菌悬液(1.4)1 m L加入到灭好菌的100 m L、温度在46~50℃之间的抗生素检定培养基Ⅱ中,充分混匀,菌悬液最后终浓度为1×108CFU/m L;每个无菌培养皿中分装15 m L培养基,静置;待凝固后,将培养皿平分成四区,每区中央放置灭好菌的牛津杯,待稳定后加样。

方法二:每个无菌培养皿中底层先加入10 m L灭好菌的抗生素检定培养基Ⅱ,作为培养基基础。待冷却凝固后,上层再加入加入5 m L含有浓度为1×108CFU/m L的菌悬液的抗生素检定培养基Ⅱ(配制方法参考方法一),静置;待凝固后,将培养皿平分成四区,每区中央放置灭好菌的牛津杯,待稳定后加样[21]。

1.3.4 标准溶液配制

称取8.0 g无水磷酸二氢钾、2.0 g无水磷酸氢二钾,溶解于水中,用盐酸(0.1 m ol/L)调节pH至6.0,定容至1 L,于121℃高压灭菌15 min,为磷酸盐缓冲液。用配制好的磷酸盐缓冲液将β-内酰胺酶标准品、舒巴坦标准品、青霉素G标准品分别配制成0.1 U/m L、1 m g/m L、0.1 m g/m L标准溶液。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NY/T 3313-2018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测定(第一法杯碟法)》中“试样测定”的规定,在1 m L水系、空白、添加β-内酰胺酶模拟样品中加入β-内酰胺酶标准溶液、舒巴坦标准溶液、青霉素G标准溶液体系,添加方式如表1。

表1 标准溶液体系的添加

将培养皿于37℃,培养22 h后,按照标准中“试验数据处理”进行判定。在实验结果判定之前,应先确定水系及空白试验结果成立。然后再根据模拟样品中β-内酰胺酶浓度的不同,在测量抑菌圈进行判定[22-23]。

2.1 结果的判定

当水系、空白试验结果满足如下条件时,样品结果应按以下规则进行判定:

(1)若B和D均产生抑菌圈,且C的抑菌圈小于D的抑菌圈,差异≥3mm时:A的抑菌圈小于B的抑菌圈,满足抑菌圈差异≥3mm时,该结果判定为检出β-内酰胺酶;2次平行测定同时满足A的抑菌圈与B的抑菌圈差异<3mm时,该结果判定为未检出β-内酰胺酶。

(2)若A和B均不产生抑菌圈,应将样品稀释后再重新进行测定。

2.2 抑菌圈的测量

由表2、表3可知,方法一与方法二的水系都成立,空白样品也都为β-内酰胺酶未检出,可见整个实验测定体系成立。阳性对照分别选用了添加β-内酰胺酶时,最接近“A的抑菌圈小于B的抑菌圈,满足抑菌圈差异≥3mm”这个条件的浓度,即方法一β-内酰胺酶阳性添加浓度为0.00025 U/m L,方法二β-内酰胺酶阳性添加浓度为0.0001 U/m L。但是可以看出方法一的抑菌圈边缘比较模糊,在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时,不好测定。方法二的抑菌圈的边缘就很清晰,测量方便,便于肉眼观察。在相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的条件下,方法一的藤黄微球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的情况比方法二也较稀疏。

表2 方法一水系与空白实验的判定

表3 方法二水系与空白实验的判定

2.3 检出限的测定

在水系成立、空白样品成立的前提下,同时进行方法一和方法二的检出限的比对,如表4所示。

表4 方法一与方法二的检出限的比对

方法一的β-内酰胺酶检出限在0.0002~0.00025 U/m L之间,方法二的β-内酰胺酶检出限在0.00005~0.0001 U/m L之间,由此可见方法二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方法一的灵敏度。但是方法一的藤黄微球菌添加方式相比于方法二操作简单。

通过比对研究,两种藤黄微球菌的添加方式,对β-内酰胺酶的检出限和实际观察测量抑菌圈有影响。通过分析,方法一中藤黄微球菌在15 m L培养基里,处于培养基内部,呈分散的状态,要克服琼脂的张力的作用;同时藤黄微球菌是好氧菌,其耗氧量也受到影响,造成藤黄微球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的不够充分,在培养基中含量较少,是造成抑菌圈的边缘模糊的主要原因。方法二中菌悬液5 m L的培养基覆盖在10 m L的培养基基础上,相比于方法一培养基的营养含量减少了2/3,但下层的10 m L的培养基也会为上层菌悬液提供营养,菌悬液只要克服5 m L培养基的张力,而且处于培养基上层,几乎不影响藤黄微球菌微球菌耗氧量。所以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方法二的藤黄微球菌在培养基中能够充分生长,菌含量浓度较大,抑菌圈更加清晰。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β-内酰胺酶的灵敏度更高,反应时间更短,检出限更准确。

3 结 论

β-内酰胺酶是明令禁止添加到生鲜乳中的违禁添加物,虽然杯碟法中藤黄微球菌这两种添加方式对β-内酰胺酶检出限的区别很小,但是对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检测有深远意义。

因为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β-内酰胺酶检验检测时间为18~22 h。如果在相同时间内藤黄微球菌生长的越充分,抑菌圈越清晰,对β-内酰胺酶的灵敏度越高,对β-内酰胺酶的检出更加准确。此外,对于各检验机构在参加β-内酰胺酶能力验证或该项目考核时,对于样品制备和邮寄过程中产生的β-内酰胺酶样品衰减的问题,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也具有一定影响[24]。同理,对于乳品企业采用快速试纸条初筛出β-内酰胺酶阳性的样品,要第一时间采用杯碟法进行确认,以免快速试纸条的假阳性造成的错判。含有β-内酰胺酶的生鲜乳样品由于温度的变化,存放的时间长短,以及冷冻样品反复冻融的影响,都会增加β-内酰胺酶衰减的风险。所以,提高β-内酰胺酶的检出灵敏度,对乳制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藤黄内酰胺酶悬液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及药理毒理研究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藤黄药材中总藤黄酸含量
中药藤黄研究进展
中药藤黄及其主要成分制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