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园橘小实蝇不同防治方法效果评价

2021-03-08汪末根古咸彬刘灵敏江雪芳张慧琴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噻虫嗪实蝇采收期

汪末根,古咸彬,刘灵敏,江雪芳,张慧琴*

(1.淳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淳安 3117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1)属双翅目实蝇科,寄主范围极广,可危害柑橘、桃、李、辣椒等46个科250多种果树、蔬菜和花卉,是一种毁灭性害虫[1]。其成虫产卵于果皮内,孵化后幼虫潜居果瓤取食,常造成水果腐烂或未熟先黄而脱落,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质量,有的甚至完全失去食用价值[2]。该虫繁殖力强、生育周期短、世代重叠、发生量大,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大[3]。

桃是浙江省淳安县主要水果,2019年全县桃园总面积1 015.3 hm2,总产量11 493 t,总产值5 501万元,分别占全县水果总面积的11.79%、总产量的9.21%、总产值的11.05%。近年来,调查发现淳安县桃园橘小实蝇发生呈上升趋势,成虫具有较强迁飞能力,卵和幼虫生活并蛀食于果内,危害隐蔽,防治难度极大,给当地桃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橘小实蝇的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性诱剂诱捕[4-6]、化学防治[7-9]等方法,但性诱剂诱捕对雌性成虫无引诱作用,化学防治易产生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食物饵剂诱杀是一种针对性的新型绿色防控措施,目前已有蛋白饵剂对橘小实蝇引诱活性及引诱效果的研究[10],柑橘、梨、柿等果树上应用效果良好[11-13]。但在桃园中应用报道较少,饵剂袋应用更是未见报告。为探索行之有效、操作简便的桃园橘小实蝇防治方法,我们将聪绿饵剂及饵剂袋应用到桃园中,开展橘小实蝇防治试验,以期为桃园橘小实蝇绿色防控的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聪绿橘小实蝇膏状饵剂及3F实蝇饵剂袋(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噻虫嗪GR(商品名:劲冲天,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产品),60 g·L-1乙基多杀菌素SC(商品名:艾绿士,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产品),橘小实蝇性诱剂(商品名:诱多多)和诱捕器(厦门英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供试作物:颐红水蜜桃,成熟期8月上中旬。试验于2020年4—9月在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青溪村长岭自然村山地桃园进行,树龄18 a,种植株距为3.5 m,行距4.2 m,树型为三主枝自然开心形,连片种植,树体大小、长势均匀。海拔130~160 m,沙性红壤土,土壤pH 5.3,管理水平中等。近些年来,桃园橘小实蝇发生较重。

1.2 方法

1.2.1 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区(组),处理1为膏状饵剂,处理2为3F实蝇饵剂袋,处理3为噻虫嗪,处理4为乙基多杀菌素,清水处理为对照组(CK),每个处理20棵,重复3次。

1.2.2 施药方法

处理1:在桃成熟采收前30 d,于7月2日用饵剂配套木签,将聪绿橘小实蝇膏状饵剂涂抹在位于树冠离地2/3处“V”形且上部有枝条遮挡的树杈处,约2 cm3,每株树涂抹1个点。于7月9日和18日补充涂抹膏剂2次。

处理2:于7月2日将3F实蝇饵剂袋悬挂于树冠离地2/3处的枝条上,悬挂10个饵剂袋,均匀分布。

处理3:于7月2日在处理区域的地面、树干和树冠同时均匀喷施3%噻虫嗪颗粒剂500倍液,于7月9日和18日补充喷施2次。

处理4:于7月2日在处理区域的地面、树干和树冠同时均匀喷施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 000倍液,于7月9日和18日补充喷施2次。

CK:喷施清水。在每次处理3、4区喷施农药时,对照区地面、树干和树冠同时均匀喷洒清水。

1.3 评价方法

1.3.1 生境发生情况

用装有橘小实蝇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诱捕橘小实蝇成虫,根据诱捕到的成虫数量评价防治效果。诱捕器悬挂于树冠离地2/3处,每个诱捕器诱芯上加1.0 mL性诱剂,每14 d补加1次性诱剂。在整个果园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并且与上述5个处理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各放置1个诱捕器,从5月15日起至采果结束,每7 d统计诱捕到的橘小实蝇,监测虫情。

5组处理当天(7月2日),在每个处理区域的中心,悬挂2个诱捕器,诱捕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且与饵剂及饵剂袋间隔2 m以上,每7 d调查1次诱捕器内的橘小实蝇数量并清空,直到果实采收结束。

1.3.2 果实采后发生情况

在采摘前期(8月5日)、中期(8月9日)、结束前期(8月13日),每个处理区各取商品果100个,室温存放,每隔2 d分别清除烂果并检查记录烂果中虫果数量,直至各处理组果实全部检查完毕。

根据捕获的橘小实蝇数量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对照-处理)/对照×100%。

1.4 数据分析

数据使用Excel 2016进行整理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橘小实蝇在果园中发生情况

生境发生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5月15日诱捕到1只橘小实蝇,说明橘小实蝇在5月中旬开始发生,7月中旬诱捕数量显著上升,虫情逐渐严重,该趋势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在此之后诱捕数量开始明显下降,此时果实已经采收完毕。由此说明,橘小实蝇寄食于桃果实,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持续存在,在果实成熟期发生最明显(图1)。

图1 诱多多监测桃园橘小实蝇发生情况

另一方面,橘小实蝇发生区域有一定差异性,发生有方向性。在所监测的5个方位,东、南、北、中4个方位的捕获虫口数量趋势相近,但西面监测点的捕获数量持续上升,并未在8月中旬遇到拐点,直到观测结束,该点的橘小实蝇数量仍在持续上升,由此推测,橘小实蝇可能具有迁移性。

2.2 不同处理下橘小实蝇发生数量变化趋势

5种不同处理橘小实蝇发生情况如图2。由图中可知,随着果实的成熟,桃树生境中捕获的橘小实蝇数量逐渐增加。处理组中膏状饵剂与饵剂袋的捕获数量相当,使用之后在果实发育期内橘小实蝇的捕获量较低,说明有相似的控制效果。化学药剂方面,乙基多杀菌素在8月上旬前表现良好,但后续数量有所上升,可能由于药效减弱,导致虫口增加;噻虫嗪的处理效果相对另外3种稍差,总体捕获数量最高。CK为清水处理,捕获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由此表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对于桃园生境的橘小实蝇控制具有相近的效果。

图2 不同处理对桃园橘小实蝇发生规律的影响

2.3 果实贮藏期橘小实蝇发生情况

处理之后在不同时期进行果实采集,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监测了果实中的橘小实蝇发生情况。8月5日采集的果实,橘小实蝇发生情况最轻,8月13日采集的果实发生情况最严重。该结果与生境中橘小实蝇发生情况类似(图3),早采收橘小实蝇发生较轻,采收晚发生较严重,因此,在已发生橘小实蝇的区域应将果实采收期提前。化学药剂处理后,果实采收期对于果实中橘小实蝇的发生影响更为明显,随着采收期的延迟,虫口数量持续上升。生物防治后,采收期推迟的果实中虫口数量有所下降,虫害没有进一步加重,生物防治有益于延迟果实采收期。

图3 不同处理及采收期对果实采后橘小实蝇发生的影响

2.4 橘小实蝇防治效果

由图4可以看出,4种处理均明显减轻橘小实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超过80%。4种处理之中处理2效果最好,处理3效果最差,但统计分析表明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生物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因此,生物防治更适合桃园橘小实蝇防治。

图4 不同处理对果实橘小实蝇的防治效果

3 小结

桃果实膨大之后园地橘小实蝇发生情况明显加重,对于中晚熟品种影响较大,直至8月中旬果实采收完成发生情况逐渐减弱。同时果实成熟程度越高,橘小实蝇发生情况愈加严重。基于橘小实蝇发生规律,在已有橘小实蝇发生的区域,果实采收时间极为重要。因当前桃园橘小实蝇的来源地尚不清楚,无法完全制止橘小实蝇的侵入,目前只能做到监测与防控,从而尽量减少损失。橘小实蝇发生后,防治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在虫情监控的基础上,所测试的4种防治方法对橘小实蝇防治效果明显,聪绿橘小实蝇膏状饵剂及3F实蝇饵剂袋、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等对橘小实蝇都有超过80%的防效。其中,聪绿橘小实蝇膏状饵剂和3F实蝇饵剂袋等生物防治法与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等化学农药相比,防治效果相当。因生物防治不直接接触桃的果实,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且操作简便,省工省力,可在桃园橘小实蝇防治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噻虫嗪实蝇采收期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厚朴叶营养成分随不同采收期的变化分析
5个采收期女贞子中5种成分的动态变化
HPLC法同时测定5个采收期蛇莓中5种黄酮成分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
瓜实蝇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实蝇虫果闷杀袋
柑橘大实蝇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