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交际中话语标记语“好吧”与“行吧”的对比研究
2021-03-08王雅君
王雅君
一、研究背景
互动语言学的核心理念是从互动交际中来了解语言的本质,研究语言的各个方面是怎么在互动交际中被塑造的,这就需要将语言形式放到特定的会话序列里去考察语言现象。“好吧”“行吧”是日常交际话语中最常用的言语形式,通过对语料的研究发现,二者在日常交际中都可以作应答语、话语标记语,但二者在使用中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本文结合语料,运用会话分析的方式,分析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在互动交际中的语义与语用方面的差别。话语标记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不影响句子本来的意义,只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言者,为了使听者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手段。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的特点(本文语料均选自BBC和CCL语料库)。
例(1):
A1:“啊!罗丝现在与他在一起。”
B1:娜娜说:“好吧,弗朗西斯,我不在乎!”
例(2):(一对夫妻早上上班前的对话)
A2:“该起床了,要不上班该迟到了。”(丈夫说)
B2:“行吧,你也该起来了。”(媳妇说)
通过分析上述语料可知,在语义方面,对话中的“好吧”与“行吧”不传达任何实质性的概念意义,在对话中无论存在与否,都不影响后面话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把例(1)、例(2)中的“好吧”“行吧”去掉,对后面话语的句子成分没有任何影响,所表达的意义依旧完整准确。在会话中运用“好吧”“行吧”,可使话语衔接更流畅,同时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使听者对言者话语中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有更好的理解。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肯定回答的“好”“行”与句末语气词“吧”的结合,使得“好吧”“行吧”在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时语义与语用发生了变化,下面就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来对比分析这二者在会话中的不同之处。
二、语义比较
(一)语义分析
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是由表态义的“好”“行”与句末表恳求、疑问、委婉等的语气词“吧”组成的,在使用中发展为凝固结构。从言者态度来说,作为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都表达了言者对某事的看法、态度等的肯定或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这两者语义差别不大且可以互换使用。
例(3):
女孩:“所以来一个吧,这可是人家特地分给你的喔!”
佑一:“好吧,反正你之后会还钱的话,那就来一个吧。”
例(4):
拉拉小声问他:“你看看,你行吗?”
王伟把使用说明正过来反过去地读了两遍,点头说:“行吧,应该问题不大。”
上述例子中的“好吧”“行吧”都表达了说话人的妥协赞同之义,互换一下并不影响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把例(3)中的“好吧”换成“行吧”,同样表达佑一对女孩的提议表示妥协和同意。例(4)中的“行吧”换成“好吧”,并不影响王伟对拉拉的提问表示赞同的语义。
(二)主观语义的差别
“好吧”“行吧”虽都表示对事物或行为妥协、肯定等表态或推断,但两者在相应类别用法中仍有差别。沈家煊提出语言的主观特性,指在交际中,说话人说出的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感[1]。话语标记语作为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在会话中也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为听话人理解话语提供便利。但“好吧”凸显的是主观上言者是从听者的立场出发,对听者的关注度较高;而“行吧”则是从言者自身考虑,对听者的关注度较少。
例(5):
理赔员说:“好吧,那么300元如何?”
专家等了一会儿道:“300?嗯,我不知道。”
例(6):
孙南彝:“靠得住靠不住?”
胡龙广:“但干了两件事,也还卖力。”
孙南彝:“行吧,你来安排,策略一些,话不要说透。”
例(5)中理赔员用“好吧”表达了他对专家的妥协,表明了理赔员试图接受专家的提议。理赔员的回答是因为对专家态度的关注。例(6)中,胡龙广向孙南彝解释他人的能力,孙南彝听了胡龙广的介绍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用“行吧”回应,表示接受了胡龙广的提议。
三、情态表达功能的差异
(一)情态功能的差异
上述考察发现,这两个话语标记语在语义上虽有相同点,但主观语义,即言者情态表达方面存在差异。李慧敏指出,情态表达功能是指言者通过使用话语标记传达某种感情态度[2]。话语标记语“好吧”与“行吧”都有情态表达功能,如二者都表达言者的让步、妥协、无奈等主观情感,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说话人选择哪一个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所体现的说话人的心境是不同的。本文参考李慧敏的分析方法,分析二者在交际中表达相同情感功能时所存在的细微差别。
街道还会不定期举行大型消防演练,主要由辖区内的消防大队组织开展,每次演练都需要九个社区派人过去参与、学习。 消防演练能够普及救火救援知识,对于社区微型消防站成员的实际学习效果还带有考证。
首先,就两者的让步功能而言,二者都凸显了言者对听者无奈的妥协,但“好吧”侧重听者的立场,而“行吧”则侧重言者自己的立场。
例(7):
顾客:“没有,此刻我想不出来。”
业务员:“好吧!如果你想到任何问题的话,请立刻通知我本人。”
例(8):
A:“不知道!这酒肯定不是什么粮食做的,我头怎么这么疼!哎,你头疼不疼!”
B:“还行吧!你喝酒不行,你还不如你老婆呢!”
例(7)中,业务员因为顾客想不到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自己又不能对顾客提出要求,只能顺着顾客的意思,用“好吧”来回应顾客,作出让步。而例(8)中B用“还行吧”来回应A问他头疼不疼,显然B的回答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还行吧”是说话人告诉听话人自己的头不疼的信息。
其次,就无奈之情来说,“好吧”在口语交际中更能凸显礼貌原则,因此,在话语语气方面,“好吧”比“行吧”更得体、柔和。
例(9):
A:“不去不去。他们在打仗,好怕人哟!你不信就自家去看嘛,坐在这小飞机上就会到我家,我妈妈看见你会好喜欢啊!”
B:“好吧!小妹妹,可惜这飞机太小,坐上去会使我的裙子沾上灰尘的。”
例(10):
编辑说:“大的方面没有动,只是把句子理了理,您看行吗?”
野大夫鼻子里哼一声,说:“行吧。”
例(9)中是一个大人(说话人B)和小女孩的对话,说话人A让说话人B坐在她的小飞机上,说话人B用“好吧”对小妹妹作出赞同回应,但也透露出说话人的无奈之情,符合礼貌原则。而例(10)中野大夫“行吧”对编辑的询问虽然作出赞同的回应,但“鼻子里哼一声”体现出了野大夫此时不满的负面情绪,也体现了野大夫的无奈之情,如果把“行吧”换成“好吧”,就不符合此刻野大夫的心情。
再次,就表达说话人的赞同之意而言,“好吧”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行吧”,也是因为“好吧”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遵循了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更凸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从听话人角度出发。
(二)交互主观性的差异
上述研究发现,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的基本语义差别不大,可以互换使用,但二者的主观语义存在差别。张旺熹提出交互主观性,指说话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在社会意义上有着更多的体现,即关注听者的“面子、形象需要”[3]。说话人在使用“好吧”时,往往从听者的角度考虑,考虑交互者的感受。从语用的角度来说,“好吧”遵循了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交互主观性很强。正因为“好吧”体现出的强交互主观性,说话人在交际中使用“好吧”往往能达到缓和气氛的效果;而“行吧”体现的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往往低于“好吧”,通过情感表达功能的对比研究也能发现,与“好吧”相比,说话人对听话人关照的主动性明显低于“好吧”,其交互主观性稍弱,因此,“行吧”经常用在气氛较为紧张的交际场合中。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在日常交际中的主观语义和情态表达功能的差别。“好吧”“行吧”是表肯定义的“好”“行”与句末的语气词“吧”的结合体,其言语结构是言谈参与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从交际动因上看,“好吧”既保全了受话者的面子,也保证了会话的顺利进行,能消除受话者顾虑,明示当前立场已经达成一致的作用;而“行吧”虽也明确了立场一致的观点,但有时会带有说话人的负面情绪。因此,“好吧”在交际过程中往往更符合礼貌原则。研究发现,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与说话人的主观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话语标记语需细致分析其在会话中所表达的话语功能,此外还要考察说听双方的角色地位、社会关系、交际意图等语境因素,这对分析研究两种具有相似功能的话语标记语的不同之处尤为重要。话语标记语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说听双方明确如何选择哪一类话语标记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