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思想研究
2021-03-08胡军华
王 倩 胡军华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为人民谋幸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如何带领人民实现幸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幸福产生了独特理解,这种幸福观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奔赴幸福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思想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征程中成长起来,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中发展壮大,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未曾动摇过,一直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尊重人民群众幸福创造主体、幸福享受主体的发展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妥进行,为人民群众获取幸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保障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幸福的同时也在努力改善精神生活,不断创造贴近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人民群众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协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夯实群众基础,党的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2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从实践精神的高度丰富了幸福的内涵,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马克思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3],由此可见,幸福的基础是物质生产资料的满足。物质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实践主体和社会劳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4]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经济封锁、政治孤立中坚守和平、谋求进步,从“贸易战”的夹缝中寻求和谐发展;每一阶段的共产党人都在接力奋斗中砥砺前行,才有了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国力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幸福需要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奋斗中获得切切实实的幸福。“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5],人民群众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财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艰苦奋斗中锻造理想信念,在砥砺前行中磨炼意志。这种奋斗过程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良性发展过程,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奋斗者的综合素质,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发展。
1.3 共创人类幸福
目前,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世界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展经济、拓展国际业务。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融入全球发展大浪潮,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惠互利的开放战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和科学判断世界局势,秉持着“世界大同”的历史底蕴,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6],“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7],“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论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胸怀和中国智慧,为构建和平、繁荣、包容、美丽的幸福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同时,也纠正了某些国家认为的“国强必霸”的错误认知。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人民证明了百年大党的英雄风范和大党形象。
1.4 幸福目标
一是富强,即人民富裕和国家强大。经济繁荣是人民幸福增长的动力源泉,通过不断做大“蛋糕”,逐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及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消除贫困,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完善医保制度,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反哺国家建设,在人民群众普遍富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才能真正强大。民富国强相互促进,民富助力国强、国强捍卫民富,只有民富国强,人民群众才能安享幸福。
二是民主,即政治民主是人民共享幸福的本质要求。建设民主政治、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是人民幸福的政治基础。近年来,我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泛、更真实的权利和自由,与人民群众一道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让人民群众在当家做主中感受幸福。此外,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文明,即建设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文明主要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它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也是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和谐社会即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形态。文明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人民实现幸福、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态环境。
总之,“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带领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过程。”[8]带领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目标,就是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安稳稳的幸福生活。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幸福思想的时代价值
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得出来的宝贵思想,是党和人民的思想结晶,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又反哺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的时代内涵,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9],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用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并增强了其在新时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彰显了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尊重。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满足不同社会阶段、不同时期人民对生存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工业国发展需求、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加强社会主义建设,重视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这一论断所做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补充与丰富,将“幸福”与“奋斗”联系起来,只有奋斗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幸福者,深化了新时代幸福的含义,提高了幸福的思想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注入了新的思想精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2 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为民族谋复兴的矢志不渝,始终坚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在诞生的百年时间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并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中国梦”,这是我党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制定的奋斗目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人民在新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即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党和国家的奋斗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实现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幸福思想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不断进行符合人民发展要求的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2.3 为人类共同幸福贡献中国智慧
建设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文明极大繁荣的美丽世界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世界人民的幸福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二者密切联系,相互推动,一荣俱荣。随着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断满足,中国人民将发展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全球人民共同幸福的长远目标上,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秉持着对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4]12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共享发展的诚心,表达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更加幸福、和谐的美好世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4 引导人类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对幸福的内涵和认知不断受到各种错误观点的碰撞,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幸福思想遭到了极大冲击。人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逐渐迷失了理性思维,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形成了享乐主义幸福观、消费主义幸福观等错误的认识,迫切需要正确的、科学的幸福观加以指导和规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发展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站在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高度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科学的幸福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发展的理念,认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同等重要,物质发展和精神建设要两手抓,二者有机统一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鼓励人们摒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幸福思想,积极在奋斗中实现稳稳的幸福。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领域里的幸福,利用“两山论”、“限塑令”、垃圾分类等绿色理念,呼吁国民绿色生活,倡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鼓励人们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真正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鼓励世界人民树立科学的人生幸福观,追求更加持久、充实的现实幸福。
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幸福思想的实践路径
3.1 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0]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人民群众也不可能拥有今天的小康生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不同阶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为奋斗目标,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多做事、做好事,多方位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只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必须积极维护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自身的劳动积极性,在党的领导下通往幸福生活。确保党的领导强有力还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加强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干净做官、廉洁奉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保持坚定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更好地与人民群众携手共谋幸福中国。此外,坚持党的领导还需要每位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幸福初心。现阶段我国发展处于大变革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发展不断遭受冲击,党带领人民谋取幸福、实现幸福,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党员自身精神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明确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坚定初心和使命,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新时代党员应有的时代形象。
3.2 加强经济建设,提升人民的物质满足感
社会物质条件决定和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11]。
一是夯实物质基础,给予人民稳稳的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我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指南针”。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活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当家做主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越来越趋向于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但是,现阶段的供给侧未能跟上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内市场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致使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无效、低端供给过剩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有效、中高端的供给,既能促进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能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三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个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等一系列措施,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每家每户,把改革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民的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社会保障、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幸福,就要踏踏实实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要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为人民提供真真切切的安全感……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建立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应有的内在要求。扎实社会保障,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福利制度、慈善事业的发展,确保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幸福的生活。
3.4 促进文化繁荣,强化人民的幸福感
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上,而是转向对精神生活的享受,更加注重追求精神文化产品的享受。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更加广泛、更加多样、更加强烈的期待,因此,要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必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度、多样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增强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健全文化服务设施,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2],广大文艺工作者们要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创作出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更好地肩负起满足人民精神发展需要的新使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科学的指导思想、人民拥护的制度是点亮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明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宝库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要在带领人民追求物质幸福的道路上创新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协同发展。
无论时代怎么交替,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未改变,初心和使命从未动摇,始终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思想表明坚持人民幸福是我党发展并长期奋斗的永恒主题,表达了我党为千千万万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的决心,这是我党对人民做出的美好生活蓝图,也是对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庄重承诺。中国共产党人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追求幸福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