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你》现实题材下的人性表达

2021-03-08罗雨晗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陈念题材

罗雨晗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019年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杀出一匹黑马——《少年的你》。电影讲述的是高三学生陈念,她的家庭环境十分复杂,她母亲把改变她们母女生活的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到了还是学生的陈念的肩上。十几岁的少女在压抑的环境中挣扎着,只想熬过高考然后带着母亲开始全新的生活,却在高考前遭受了校园欺凌,然后在小混混刘北山的保护下,参加高考的一系列故事。该部电影一改往日青春片的套路,直抵人心,故事底色更加真实,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深入地刻画了少年成长路上的烦恼,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该作品完成度极高,演员表演出色,上映17天连续获得单日票房冠军,曾入围柏林电影节,并在艺术上获得了充分肯定。作为一部对话青春的电影,《少年的你》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获得15.58亿元的票房成绩,成功跻身2019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成为国产现实主义题材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该电影在票房和口碑双高的背后,是对校园欺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校园欺凌”这一词条频频出现在新闻和网络的热点词汇中,该部电影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度挖掘,展现了校园生活中最阴暗的一面。电影中青春充满阳光的少年与青春阴云密布的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青春期少年的“善恶”,家庭的教育,社会的反映有着最直观的呈现。近年来,随着校园欺凌案件频频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校园安全和青少年安全成长的强烈关注,该电影聚焦这一题材,无疑是向人们打开了青春全新的“视角”。

1 现实题材的选择和切入

现实题材电影是基于现实事件,对事件、人物、关系的再创作,在观众面前重现这一事件,以期最终达到反映社会现实、引发社会讨论,最终促进社会进步的效果。影片《少年的你》就是这样一部聚焦校园欺凌事件这一现实题材的电影。

1.1 《少年的你》聚焦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欺凌案件时有报道,甚至有一些案件情节还相当恶劣,在有些案件中,那些孩子的扭曲心理和残忍的作案手段令人触目惊心,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青少年校园生活的担心。校园欺凌作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来就具有高度的话题性,《少年的你》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度挖掘,让电影更具关注度,让更多的人更加直观地感受校园欺凌的可怕,与大众进行了强烈的情感对话,唤起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青春痛的记忆。

1.2 《少年的你》是“另类”的青春片

《少年的你》与大部分青春片不同,它聚焦青春的残酷与疼痛,影片涉及校园欺凌这个沉重的话题,让青春变得不完美,它或许有欢乐,或者有丝丝的遗憾与感伤,也可能有伴随一生的无法言喻的疼痛。

电影背景设置在一个复读中心,离高考就剩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高考可以说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电影中的主人公陈念,就是这样一个把高考视作一根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潭的救命稻草的人。然而她却在高考前几个月遭遇了校园欺凌,为了高考,她一次又一次地忍让、退步,但却受到了更加严重的欺凌。青春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希望,更是一场“大雨”,她想要不在乎,想要退让,想要忘记这些事,但是这场青春的“大雨”又怎么会轻易忘记。就像她在电影中说的一样,“高考完我们就是大人了,我妈说,‘当大人就一点好,记性会变差’,可是,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少年的你》的受众不再仅仅是青少年或者是年轻的成年人,它聚焦严肃的现实题材,呼吁人们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阴暗面,是对青春片内容上的一次补充。

1.3 《少年的你》聚焦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其实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一个概念,主流文化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规范,它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但亚文化却把这种规范认为是限制。国外著名亚文化研究专家亨利·布莱尔在他的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举隅》中认为,亚文化叛逆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非是因为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所以,亚文化群体往往是背离主流文化的,他们大多是区别于现存社会规范的群体。

电影聚焦亚文化群体,并从侧面突显他们的压力来源并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这种压力其实是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即通过高考的方式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或者是只有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对于影片中的三位主角,不管是执念于通过高考改变人生,最终却因崩溃于欺凌而犯罪的主人公陈念,还是处境优渥,有着美好未来却一手导演了一场场校园霸凌事件的魏莱,抑或者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混迹于社会黑暗中却心存善良的刘北山,他们的角色设置都指向了处于校园和社会边缘的亚文化群体。

影片交代了主人公陈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靠贩卖三无产品为生,因经常有人上门讨债而东躲西藏,小小年纪的陈念一个人在家要学会照顾自己,躲开追债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操心母亲的安危,她执念于通过高考离开这里,带着母亲去另外一个城市开启新的生活,她急于摆脱现在的生活,对未来无比向往。她对自己的母亲无比包容,把高考和自己与母亲的前途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她人生的目标就是“考到北京”,所以在她看来,朋友是不重要的,到学校是学习的,不需要交朋友。因此,她才没有在胡小蝶被欺凌的时候站出来,在她自己遭受魏莱越来越过分的欺凌后也一次又一次地退让、沉默,即使在被撕碎衣裳拍了裸照后也只是边哭边把破碎的作业本一页一页的粘好,在她的想法里,只要忍到高考结束就好了。在她的信念里,没有什么比高考更为重要,所以她才可以在误杀了魏莱以后,还若无其事的专心应对高考。陈念这种对于高考扭曲的执念,代表的并不是她一个人,而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大群体。中国自古以来的科举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路径。现如今,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官方渠道,也一直被认为是“寒门出贵子”的唯一渠道,高考成就未来仍然是现在绝大部分群体都认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高考对于整个学生群体和他们家庭的压力程度可想而知。

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也是整个校园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魏莱,她是电影中所有主人公中家庭条件最好的,和其他人相比,她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保障。电影中警察到魏莱家中调查时有一个镜头,魏莱的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和奖杯,她的父母也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士,所以对她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在魏莱父母和老师的眼中,魏莱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所以在警察上门调查胡小蝶事件的时候,她的母亲一直说魏莱是个单纯的孩子。魏莱的母亲告诉警察,他们经常教育魏莱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怎么交往,别的孩子可以不考虑这些问题,但是魏莱不能不考虑,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并为魏莱开脱,认为是受欺凌者的心理素质差,丝毫没有怪罪魏莱的意思。

父母对于她的极致期望造成了魏莱的极致压力,因为一次高考失利,魏莱的父亲一年多没有和她交流,这导致从小就众星捧月的魏莱更加焦虑,这种极端的家庭冷暴力更加导致缺乏心理疏导的魏莱性格逐渐扭曲,于是孤立无助急需宣泄的魏莱将压力全部撒向了比她成绩好的女同学身上,并且由于母亲的维护使得她更加肆无忌惮。电影中郑警官和陈念有一段对话可以用来形容魏莱,郑警官问陈念,“你看过野生动物的眼睛吗?在它们被抓被杀之前,没有表情,什么都没有。”陈念说,“那是因为它们心里害怕,才会用这种眼神看这个世界。”这也从侧面解释了,魏莱既代表了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同时也代表了在高考这种社会压力下,某些极端家庭关系之下的受害者。

相较于魏莱和陈念,刘北山是早早就排除在高考体制之外的人,13岁就失去了父母和家庭的庇佑,过早进入社会依靠自己生存,由于缺乏教育和生存的手腕,他只能流浪在社会的灰色边缘地带,通过打零工和拳头来维持生计,在磨难中学会了通过拳头来获得尊严的“丛林法则”——“挨打不重要,重要的是挨打后我一定打回去”。当他接触到和他看似处于完全不同世界的陈念,他默默地守护她,想要成全她的梦想,所以在陈念误杀了魏莱后他帮忙掩埋了尸体,并设计替陈念顶罪。亚文化群体会通过彼此认同和相互慰藉,完成压抑、焦虑、迷惑和孤独感的释放和宣泄,从而建立起另一种畸形的友谊关系——在影片中体现为两人之间萌生的爱情[1]。

校园本应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个神圣的地方,是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一直以“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为主流文化,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这是整个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期待。但是,几乎每个学校里,都会有学生喜欢“拉帮结派”,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在这些小团体中,有些叛逆的孩子们通常会做一些违反纪律、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事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欺凌同学。

这些小团体、小帮派的孩子,有些靠欺凌同学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身份;有些只是觉得这样好玩;有些是为了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这种亚文化有的是被迫加入的,例如,《少年的你》中就有一个情节,经常和魏莱一起欺凌陈念的一个女生,在学校门口拦住陈念,问她,“为什么会是我?”因为陈念有刘北山保护着,魏莱找不到时机对陈念下手,于是为了泄愤,转而开始欺凌这个和她属于一个小团体中的人。这个女生其实是不想欺负陈念的,从陈念为了躲避魏莱的欺辱躲进垃圾箱,而这个女生发现了她却没有揭穿时就可以看出,她也是“弱者”,害怕被欺凌,才会跟着“强者”,一起去欺负“弱者”。这种亚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会破坏学校秩序和学习氛围,并给受欺凌者带来一生都不能愈合的创伤。

2 《少年的你》反映现实的创作手法

《少年的你》秉承了“暴力美学”,其“暴力形态”包裹艺术美的形式精髓,同时又以突出的沟通和防御形态树立了鲜明的影片特色[2]113。

2.1 暴力美学的沟通形态

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充斥着令人窒息绝望的暴力。对于中国这个大环境里,高考作为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成就未来的一个途径,本就给无数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电影以高考前本就压抑的氛围作为背景,加上残酷的暴力对人精神上的摧残,同时又与影片中较为突出的善良、沟通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暴力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对人性黑暗的刻画[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人性本善”的观点为主流,许多电影也是以此为基调,《少年的你》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直面那些人性的黑暗面。相对于画面的血腥暴力,这种人性的暴力更令人窒息,它是把美好的外衣撕破,把真实的人性之恶、人性的丑陋赤裸裸地揭露在人们面前。

《少年的你》作为一部讲述校园暴力的电影,从始至终都没有刻意避免去触碰人们对于“暴力”的敏感神经,而是对发生在陈念身上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展现,带领观众深挖电影中少年们在面对校园霸凌或是实施校园霸凌的心理以及人性。

例如电影开头陈念没有站出来阻止校园霸凌,胡小蝶最终因无法忍受校园霸凌跳楼而死。可怕的“校园霸凌”无声无息地降临在胡小蝶头上,而身边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所有的人都对这种“暴力”视而不见,无形中却成了悲剧的隐形推手。胡小蝶跳楼自杀后,陈念去给她盖上衣服,导演以陈念的第一视角仰拍了周围的旁观者,更是突出了旁观者的冷漠,这种冷漠与陈念形成了对比,预示着陈念将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电影中用这种“暴力”手法展现出来的场景并不是在电影中才会出现,这种“旁观者的冷漠”在现实中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旁观者的这种“冷漠”的态度,才会推动一桩桩校园欺凌的悲剧发生。

影片也不全是通过暴力来诠释整个故事,也有暴力撕碎后的美好。影片在过滤现实的过分暴力成分的同时,保留了暴力结果的“残酷与丑陋”,展现了暴力化解后的“祥和与美好”[2]113,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至真至纯的“少年气”,并使得这种暴力之美更加饱满。例如在陈念受到欺凌时,刘北山尽全力保护她。刘北山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失去了家庭和父母的庇佑,年少的小北很早就接触了社会的阴暗面,他只能成为一个混混才能够勉强活下去,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而陈念的出现,无疑是这个时候的他能接触到的唯一且是所有的美好。一个是从小生活在阴沟里的少年,一个是努力挣扎想要够到美好的少女;一个是混混,一个是优等生;一个是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一个是背负家庭不幸的弱者;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命运却就此交织在一起。有人身处阴沟,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陈念有着最简单的梦想,就是能够顺利高考,离开这里,带着妈妈开始新的生活,所以不断忍受校园暴力,即使欺凌越来越过分,她也依旧仰望星空,最后,魏莱对霸凌地轻描淡写,让她彻底崩溃,失手误杀了魏莱。小北说,陈念是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所以他拼了命也要给她最好的结局,他想要成全她的梦想,所以小北在说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台词时,才会如此令人动容。小北虽然生活在阴沟,却并未彻底沦为黑暗,他的善良让人觉得心疼,同时也让人觉得温馨。正如《少年的你》剪辑师张一博所说,“《少年的你》讲的是少年的冲动,是一种‘少年气’——这是少年时期所特有的。正是有了这种‘少年气’,小北才会说出‘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承诺,才能为另外一个人不顾一切地付出。”

生活在阴沟里,见识过种种黑暗面却善良的小北与在“美好”的外衣下有着阴暗残忍的内心的魏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了暴力、善良对比下的美学享受。

电影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展示,让观众能够不自觉地联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在自己或者是身边人身上的类似事件,这也是这部电影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少年的你》通过这种暴力美学的沟通手法,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和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但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引起人们的反思,给人们敲响警钟。

2.2 同类型题材电影的差异化视角

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而中国对于该题材的影视作品却十分少有,直到2018年9月上映了国内第一部关注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

该部电影是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原著讲述了关于四个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女主人公易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她在学校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再加之家庭生活带来的压抑和不幸,最终酿成了无法逆转的悲剧,故事结尾以三个花季少年的自杀结束。小说展现出了青少年那种懵懵懂懂的感情和成长中的迷失方向,讲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故事。小说敏感灰暗的内容在当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同时也遭受了强烈的批评。

影片《悲伤逆流成河》虽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但还是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以校园欺凌为主线,并没有过多地渲染青春萌动的情感纠葛,而是更多地从她们成长的外部环境入手寻找悲伤疼痛的源头[4],这一点与《少年的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类型的电影,在其他国家也备受关注。韩国电影《妈妈不哭》就是反映这一现实主义的力作。《妈妈不哭》讲述的是刚刚离婚的柳琳独自带着女儿恩雅生活,恩雅是一个相当乖巧的女孩子,刚刚步入高中,她的梦想是成为大提琴家,但在上学的时候,却遭到了几个男生的欺凌和虐待。柳琳把罪犯送上法庭,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审判,将罪犯绳之以法,但法律并没有让柳琳得到想要的结果,以证据不足最终判几个男生无罪。几个男生经过这次事件后,更加肆无忌惮,用视频和照片继续威胁着恩雅,最终恩雅难以忍受,给妈妈留下一个写着“妈妈不哭”的蛋糕自杀身亡了。柳琳无法忍受失去女儿的痛苦,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这些伤害女儿的恶魔,自己也被警察开枪击中。

与《少年的你》不同的是,《妈妈不哭》这部电影是取材于社会中真实发生的故事——2004年,韩国密阳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虐害事件——一个初中女生遭受多达44人次的轮暴,而施暴者竟是与受害人同龄的男生[5]。

这几部电影都是关注校园欺凌事件,把校园欺凌的问题毫无遮拦地公布在大众的视野之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又各有不同。《少年的你》和《妈妈不哭》在角色的背景选择上是极为不同的。《少年的你》中女主的母亲没有尽到关心孩子的责任,使得陈念一直在一个极为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而《妈妈不哭》中的恩雅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却从小沐浴幸福,学习大提琴,有着一个高雅的梦想。电影《少年的你》不仅从角色背景上下功夫,还从角色名字的设置上用了心,例如魏莱(未来),表面美好,却有着鲜为人知的黑暗面,而这样的“未来”,其实一点也不美好;再例如警官郑义(正义),在陈念遭遇欺凌时也无能为力。因此,从主角设置就能看出来两部电影侧重不同。《少年的你》更倾向于揭示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妈妈不哭》则侧重于以纪实的手法揭露社会的黑暗。《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本来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普通学生,却因目睹了唐小米被欺凌而成了唐小米的欺凌对象,不仅如此,唐小米害怕易遥将自己被欺凌的事暴露出去,还怂恿其他同学一起欺负易遥。施暴者不仅残害受害者,也教唆其他人一起参与施暴,正如《黑羊效应:无处不在的霸凌现象》中所提及的,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通常会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转移给相对软弱的人,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黑羊效应”[6]。

虽然这几部电影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人性的问题。此类电影的上映不仅有助于提升大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揭露校园中的阴暗面,更有助于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改善,推动社会发展。

3 现实题材电影应如何反映现实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更应该从丰富的社会资源库中选取题材,将社会故事呈现给大众并传递观点。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安德烈·巴赞曾强调:“电影艺术的主题理应是现实的世界,电影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精准描绘,才能实现让时间免于腐朽的伟大理想。”[7]158因此,要呈现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呈现“真实”。

3.1 现实题材电影的人性忖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更是为了反映生活,那电影作品的“写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还原故事情节时,立足于现实人物代表,表达真情实感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根基所在。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是要注重返璞归真,更多回归真实的人物,叙事要符合客观性,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拟实地表达出来。

2018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因为更多地立足于表达真实人性,电影上映后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讨论,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激起的舆论做出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的相关措施。《我不是药神》选题大胆,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人性和揭露社会问题都是它取得票房和口碑双成功的法宝。它勇敢地利用艺术手法将当年轰动全国的印度抗癌药代购案搬上了大荧幕,用艺术手法将当年轰动全国的案件重新呈现在了大众面前,并引领大众带着全新视野去回顾这个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电影讲述的主人公程勇是一个靠倒卖“印度神油”为生,穷困潦倒的小商贩。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了解到国内白血病抗癌药价格昂贵,病人吃不起药,就只有等死,而有一种印度抗癌药功效和国内的抗癌药一样,价格便宜很多,于是为了赚钱,铤而走险开始倒卖印度药。程勇靠“卖假药”发了家,但他也害怕东窗事发,于是收手不干,开始做其他生意,直到后来他真正接触了白血病人这个群体,他开始“重操旧业”,只不过这次,他不为赚钱,只为救人,甚至后来自己掏钱救人,即使最后进了监狱也不后悔,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电影中的主人公程勇,原型便是在真实的印度抗癌药代购案中的当事者——陆勇。但不同的是,电影中的程勇是一个健全的人,而陆勇本身就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自己也坦言,“我首先是为了自救,才顺便帮助别人。”[7]159电影对人物背景的改编,更是让电影情节充满戏剧性,更加突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在塑造,突出程勇的平民英雄形象。

在《少年的你》中,刘北山作为重点塑造对象,是一个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孩子。为了生存,他从小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摸爬滚打,总结出了一套关于生存的丛林法则,但他却并未彻底沦为黑暗,心里一直保持着一丝纯洁。陈念第一次去他家,他急急忙忙收拾屋子,希望给陈念一个好印象。小北曾对陈念说,“你不懂,你太干净了。”他把陈念当作是他生活中的唯一美好,在陈念被欺负后,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陈念,因为想要守护这一点亮光,他甚至在陈念误杀魏莱后费尽心思地制造“证据”替陈念顶罪。导演不断地挖掘刘北山这个人物的人性,给观众展示出了一个小人物内心无比温暖的善意。

在《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程勇是一个离婚独自生活的中年男人,有着年迈还生病的父亲,还有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压力重重地压在他的肩膀上,迫使他不得不倒卖“假药”从中谋取暴利。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已经触犯了法律会给他带来牢狱之灾时,他退缩了,于是他将代理权卖给了一个没有良知的制造假药的药商。当他的同伴反对他的做法时,他大吼,“我就是个卖神油的,我管得了那么多人吗?我又不是白血病人。”也充分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自私、市侩、胆小的嘴脸。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吕受益的妻子跪下求他去看看吕受益,他见识了吕受益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这个阶段对于程勇有很多特写,体现了他内心的焦灼不安和矛盾,也为后来他重新开始卖药,扛起不为挣钱只为救人的责任做了铺垫。程勇不忍心看到往日的朋友因为买不起药而忍受病痛的折磨,于是他决定再次前往印度帮吕受益买药,在印度的街头遇到了工人正在搬运两尊佛像。而这两种佛像分别是湿婆和迦梨女神,它们在印度佛教中代表着毁灭与重生,导演借着两尊佛像来隐喻主人公程勇[8]7,从最开始虽只为赚钱但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后因害怕受到惩罚而选择放弃,又打破了患者的希望,直到亲眼看见了吕受益因病痛而遭受折磨,程勇的良心受到谴责,决定重新卖药,这一次不为赚钱只为救人,哪怕自己面临巨额亏损和判刑的危险也要坚持,完成了从“小爱”到“博爱”的进化,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不管是《我不是药神》,还是《少年的你》,导演在电影中都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在是非面前的选择和从“小我”到“大我”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写实的手法,让观众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从中寻找答案。

3.2 现实题材电影要勇于关注现实

近年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电影创作人都开始关注探讨现实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提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8]7。

3.2.1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要拟实,追求“真”和“像”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论表达什么,其关键还是在于“真实性”。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却是第三性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9]39。

但在倾向真实过程中,要区分“写实”和“拟实”。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创作过程中,不应该为了真实而追求真实,增加许多艺术手法隐喻,适当地艺术化处理,甚至是适当地杜撰都可以使电影更加“真实”,艺术作品对现实的模仿本身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真”和“像”[9]40。

3.2.2以小见大揭示现实本质,回归人性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从群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小人物为代表,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少年的你》中,主人公陈念只想好好高考却无缘无故成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最后虽是无意却也犯下大错。刘北山只是想和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女孩一起“仰望星空”,但最终选择替陈念扛下罪孽只为成全陈念。影片揭示了现实中很多人在读书期间遇到过的欺凌问题。校园并不是所有人美好的青春,也是很多人的失乐园。在成长的路上,不只有光,还有痛。

《我不是药神》以程勇这个小人物去代表更多人表达诉求,他只是想要好好生活,给父亲治病,给孩子好的环境,但最后他心底的善良让他回归本心,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却扛起了大责任。他为了救人触犯了法律,但却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最终帮助了更多的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就是通过小人物的一些选择和他们的行为去揭露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影片的设置,也更能让观众在人物角色中找到影子,找到情感寄托,在影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使命和家庭责任担当[10]。

3.2.3以真善美为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 真善美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在新时代,充满正能量和爱国精神依旧是咱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对主题的精准把握,对内容的精彩呈现外,还需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少年的你》和《我不是药神》都是通过借助社会热点问题传播包含“善良”和“自我救赎”的价值观念。

在《少年的你》中,刘北山不顾一切替陈念顶罪,只为成全陈念。陈念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可以带着妈妈开始新的生活,这也是她一直以来所期待的,但最后仍然认罪。影片最后,陈念和刘北山坐在警车上,陈念说,“我现在觉得特别轻松,就像期末考试最后一门终于考完的感觉。”两个孩子终于选择承担各自的责任,也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

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依靠卖“假药”发了家,生活走上了正轨,但他最后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哪怕自己触犯法律也要尽全力帮助病患,在印度“格列宁”药厂被停止生产后,他选择按零售价2 000元从药店回购,并依旧按成本价500元卖给病患,尽管这样他一个月会亏损几十万元,但他说,“就当还他们的。”他在亲眼看了白血病人的痛苦后,克服了他懦弱的心理,完成了对生命的捍卫。

4 结语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需要立足于真实,但现实主义题材是一种创作类型,对真实事件进行二度创作,弘扬其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传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对命运的深切关怀。笔者认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应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充分尊重现实社会、尊重客观事实,向观众传递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少年的你》以校园欺凌作为整部影片的切入点,通过描述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成长困境,引发观众对背后原因的深度思考,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该片之所以能够直击人心,获得如此成功,除了它在创作层面有新的突破,是一部“另类”的青春片以外,还在于背后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反思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以后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说,《少年的你》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青春片。每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佳作的问世,都是这个时代的幸事[7]168,现实题材的电影必须勇敢的直面社会的残酷问题,敢于揭开伤疤,通过重现、批判社会现实,引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例如《少年的你》这类关注校园欺凌这一现实题材的电影,从矫揉造作的青春乐园走出来,关注青少年主体的成长焦虑,这才是现实主义题材青春片应该考虑的问题。对现实题材的电影来说,不循规蹈矩,采用更加包容的态度,立足现实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个问题,传达一种社会人文情怀,才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所能体现的社会价值,才更有益于这类题材电影的发展,更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陈念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倘若情意,错班而行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对不起啊,爱上你的时候我还不够好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