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东民办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策略与反思
2021-03-08王磊蔡峰
王 磊 蔡 峰
(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任务、新要求,要求全面建设高校“双一流”本科和打造“金课”课程。因此,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回归本科教育的战略契机下,一流民办本科建设将顺应未来民办高等教育“优胜劣汰”发展的必然趋势改变传统粗放型、急进式扩张发展模式。
1 新时代广东民办高校体育“金课”的建设机遇
1.1 政策机遇:教育质量提升相关文件陆续出台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高等教育研讨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要彻改大学阶段轻松度日的局面,提升大学课程的挑战难度,增加本科的课程学习难度、深度以及可选择性,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志向、研学动力和理想抱负,把“水课”转变为有难度、有深度、具有挑战性的“金课”[1]。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宗旨,指出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明确了“双一流”的硬核就是一流本科建设[2]。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广东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高地”的意见》和广东省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要加速我省现代化教育的进程,建设具有我省特点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路向。”[3]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总指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加强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4]。在“双一流”“金课”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提升学校体育的高度、难度、深度,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5]。
1.2 时代机遇: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多元化,知识互动越来越频繁,拓展面也越来越广,对个人社会化发展需求的程度也更高、更全面。学生的个人社会化是塑造自我人格、参与社会与集群互动的社会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以及职业生涯。学生的个人社会化是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的熔炉里锤炼自我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人类社会运转的正常程序和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前进的先决条件。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提倡综合素质能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对学校体育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时代要求。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学习、课外体育锻炼以及校园运动竞赛等对学生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团结协作、配合程度、挑战难度、角色扮演、组织协调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适应力和行为道德规范,更清晰地掌握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状况,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交往和互动中形成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学会面对各种挫折失败,形成健康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1.3 现实机遇:区位优势与经济支撑为改革奠基赋能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是行政制度、体制措施等方面享受国家政府“优惠”政策的先行试点地区。在强大的政治、经济支撑保障下,广东省体育文化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目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理念引领下,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得到全面升级。2019年3月,广东省召开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的重要讲话,继续开拓奋进、努力拼搏,开创新时代广东体育强省新局面,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方面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6]。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较高形态,是对人才进行全面、创新、健康型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时期,实现教育现代化符合当下国情需求。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在社会需求、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辐射功能以及经济功能,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全面升级学校体育课程的含金量,提升体育课的适应性、高阶性、挑战性、创新性。同时,在“新时代高教40条”的总要求下,通过真正提高体育课的含金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双一流”的高要求下建设新时代广东高校体育“金课”。
2 广东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悖离
学科课程是最传统的体育课程类型,以传授体育知识和身体技能为基础,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以逻辑性为原则传授运动技术和知识。活动性体育课程以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运动能力等为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身体实践感和情感创造力。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基本是以学科性课程为主,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课、选修课,而活动性的课程偏少或者是几乎没有,忽视了学生的本体需要。活动课程的缺失在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中严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学生主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2.2 技能传授与知识育人理念相冲突
体育综合课程主要是通过运动手段传授运动知识,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个体健康,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单项课程侧重体育运动文化知识和独立的体育运动技术,强调知识和技术两者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体育单项课程覆盖率极高,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计划、教案方面多以单项课程为主,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体育课内容都是以一项运动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忽略了运动育人理念,容易造成体育课程的超载,分裂了不同体育项目知识与技术的联系,学生体验不到其他体育项目的乐趣。单项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脱轨剥夺了学生的主动选择权以及了解更多体育文化知识的机会。
2.3 课程设计与学生运动需求相脱节
学校体育必修课是国家、省市教育部门或学校的统一要求,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则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偏好、能力特点来自行选择单项运动内容的体育课程。选修课注重个人的差异性,发挥学生主体的情感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选择学习内容的主体,前者选择内容的主体是体育教师,后者选择内容的主体是学生。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上两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开,体育选修课也是按照体育教师的专项指定项目,运用同一种标准的课程难度进行单方向的技能教学,忽视了选修课应在设计课程时立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选择。学生自始至终在被动学习,学习情绪不高,无法全面认知体育的情感功能与社会价值。
2.4 课程实施受阻导致体教分离
体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人文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已取得辉煌成就,实现了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各地方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经济保障、政策扶持、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等官方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非常火爆,宣传力度和组织规模都接近于职业比赛,少数高校队伍更是配备运动康复师、体能师等高级运动人才以及先进的训练器材,学校投入成本巨大且教学目标长远。然而,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和方式上始终思维保守且目标单一,侧重国家体质标准的测试任务,且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和挑战。课外延续性与适用性的缺失导致体育教育功能严重倾斜,学校体育课程在人体健康功能、运动科学知识、运动体能训练以及日常康复知识等方面的断链也是造成体教融合机制不健全的重要成因。
2.5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连续性不足
体育课程类型分为直线逻辑式课程和螺旋复合式课程,两者具有互补性。两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应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运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深入拓展学生对某一类体育内容的认知,提高其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化程度。广东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基本都是直线逻辑式课程,课程的编排也是以体育教材的内容为主,通过选定传统体育项目中最简单的内容来进行实践教学,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单个体育项目的课程内容几乎千年不变,教学方法、手段也较为落后,新的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能训练没有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进入新网络时代,自媒体和网络课程App的利用率跟不上形势的需求,体育课堂线上线下联系脱轨,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学生获得更多体育资源的机会,造成学生对掌握体育技术与体育知识的低阶性。
2.6 重智轻体的错误观念依旧盛行
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然而传统思想里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还停留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概念里,跑多快、跳多高、扔多远这些类似应试体育教育的硬指标依然是学校体育课的重要标签。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而且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仍然存在,学校体育课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体育显性教育的一面而忽略其隐性育人的功能,重“教”而忘“育”。学校体育对于显性课程的组织是有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预期的效果亦可知。隐性体育课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人际关系以及师生人格特点的摩擦等。隐性体育课程作用的忽视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活动中的感受行为情感、体育价值观以及社会化塑造等。
3 新时代广东民办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策略
3.1 强化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
学校体育课程最微观的问题是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并使其具有社会性。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建设“双一流”、打造体育“金课”为中心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大纲中要强调增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高阶性是指课程内容全面覆盖体育技术、体育知识、体育文化、情感传递的有机综合[8],通过体育手段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和锻炼身体高阶素质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力。体育课程的创新性表现:一是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新时代新体育的标准要及时更新并实践[9]。二是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要有科学性和互动性。现代科技手段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要通过技术动作的视频回放让学生欣赏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起到更直观的教育效果,要能在“教”与“学”的体育课堂互动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情景中得到更好的情感发挥。三是体育课程评价标准要具有探索性和个性化,对于体育课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去亲身探索、磨炼意志,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评价体系中要更人性化地处理不同学生的分数问题,体现出能力增加值和综合表现附加值[10]。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面临极具挑战性的困难,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受挫时的耐受能力,激发起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时要考虑在课程内容中加入情感设想,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具有不同挑战难度的内容以及可能会激发的情感设定。分群体进行难度适中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程的挑战性,让课程评价更有意思,同时也是触发学生高级情感的必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度。
3.2 推进线上线下双轨教学的常态化
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打造体育“金课”的基础[11]。体育课程改革最直观的体现是在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体育课堂就是所谓的“线下”课堂,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强调的是“教”与“育”的统一[12]。课堂上不能只是体育教师的技术动作示范,学生机械式地进行模仿。在体育课堂中要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学生在进行某一关节热身动作时,教师要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其中涉及的部位名称以及经常活动该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益处,或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肩周炎可以利用哪些活动方法去进行物理治疗,并举一反三让学生设计一些常见肌肉关节问题的运动治疗方案,再联系实际讨论交流,活学活用。为增强课堂效果、延伸课堂内容,高校理应开展相应的“线上”课堂,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模式,把“线下”课堂延伸的知识转移为“线上”的视频教学,通过“线上”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某一技术动作或者知识点的精雕研磨[13]。如篮球课中对行进间低手上篮的讲解,通过“线上”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方法、脚步等,通过观看篮球裁判的教学视频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裁判法则,对怎样更加合理合法运用技术动作更有直观感。“线下”课堂接受的技术指导有了“线上”课堂的加深加固,两者相互补充,势必提升体育课程的含金量,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发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自主性。
3.3 创新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运动健康知识的社会普及化,催生诸多关于体育运动的新概念、新技术。广东省民办高校学校体育“金课”建设应在体教融合的《意见》指导下,将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应用于传统体育课程中,丰富并改造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现有的课程设置。例如广东地区篮球项目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三人篮球冠军均来自东莞民间草根篮球,利用草根球星的明星效应以及地区民间良好的篮球基因,积极开展广东地区学校体育的篮球三人课程,推动了体教融合的改革。学校体育课程教改应在新国情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在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下结合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满学校的体育课程,以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树立积极、健康、全面的人格。用现代化的眼光重新定位学校体育的价值,在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交发展、文化积累、道德培养、精神升华方面来诠释体育的现代化教育意义[14]。
3.4 课程设计对接社会需求与职业导向
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国人警醒地认识到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各大视频网络平台也出现大量有关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健身减脂塑身、健康养生知识等运动健康指导教学,其中体适能、健身健美、塑身塑形以及健康饮食课程占据了运动类板块的主要流量,内容活、指导性全面,并且方法高效、针对性强。结合高校体育“金课”教学改革,实际应用开发这类新内容、新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在社交、智力发展上实现体育的双通社会价值。
广东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迎来新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彻底实施“金课”改革的重要途径。利用线上学习交流新方法、新知识,在线下进行新方法、新内容的探索并进行具体的课程实施,唤醒学生对健康体魄的“野蛮”需求,在情感智力方面又灌输新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激活体育的社会活力,推动高校体育“金课”生活化、现代化,并在健身、益智、促群、塑美四大方面满足国家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4 结语
建设“双一流”本科是提高本科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总要求,它是现代化高校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盘,是高校体育“金课”课程改革质量的试金石,是广东民办高校课程改革剔除“水课”打造“金课”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向。综上所述,广东民办高校体育“金课”课程应结合我国一流本科教育信息化2.0的研究实践,以“金课”理念为依托,增加高阶性、难度性、挑战性内容,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体教融合机制下,明确民办高校体育“金课”课程建设方向,彰显体育“金课”育人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