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
2021-03-08门莹
门 莹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1]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稳健向前,未来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德育课程范畴,课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推进社会的发展。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学生能从学术理论角度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了解各地劳动模范,刻苦学习,认真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立德树人是通过德育来引导人、教育人,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提升人的劳动技能,培养人的坚毅品性,增强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在以不确定性为唯一确定特征的社会里,学生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也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学无术、好逸恶劳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部分大学生在高考过后,误认为享受的时候到了。他们失去奋斗的目标,自由散漫、积懒成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对提高学生独立能力,应变能力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生活点滴中提升思维能力。劳动教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韧性和耐力,为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设计
(一)探寻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的融通之处。除了思修课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融入其他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讲好劳动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的结合点。
(二)在教材章节中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从每个章节中挖掘出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重点内容是从人的本质入手,论述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辛勤劳动能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习近平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靠的是劳动创造。教师在讲授人的本质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的本质在于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劳动,能创新。劳动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
教材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教学重点内容是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稳步向前,才能成就精彩人生。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能够坚定学生矢志不渝的信念。大学生要将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在劳动中付出,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追求人生的幸福。
教材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教学重点内容主要是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智能化机器人逐步接管人类的劳动,劳动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重大转型。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思政课劳动教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使学生获得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精神。[5]劳动创造了价值,高科技劳动是劳动的一种类型,是高级别的复杂劳动。高校劳动教育要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
教材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重点内容为爱岗敬业。中国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新时代,中国人要创造新的辉煌。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之一。 敬业要求劳动者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劳动者在劳动中思考、践行,就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找到成就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使命。一位名叫浦赛红的女性在上海一家超市中工作,她工作精益求精,把清洁工作做到了极致。13年中灭掉了两万多只蚊子,为顾客营造了一个舒心的购物环境。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干一行、爱一行。教导学生辛勤耕耘、努力付出,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号召大学生做老实人,干老实事。在普通高校开展思政课劳动教育践行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劳动精神落实、落细、落小,达到劳动育人目的。
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学重点内容是道德的形成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树德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并非为社会提供生产劳动产品,而是通过劳动使学生养成自助者天助之的独立品格,并因其劳动体验而更加珍惜父母以及所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述感动中国人物,可以播放抗疫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致敬最可爱的人的活动中,理解向模范人物学习。学生在劳动中,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长,学生在劳动中,有机会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学生在劳动中,能够发展道德和智慧,塑造品性。
在教材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教学重点内容是介绍与劳动相关的法律,使大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懂得权益救济方式,避免权益被侵害。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大学生在勤工俭学期间及在实习期内的劳动权益,避免大学生轻易成为一些用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总之,思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保护学生的劳动权益。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政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找准切入点,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付出与成长收获的关系。一些高校学生好高骛远,有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却忽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思政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脚踏实地,稳步向前的行动能力。
(一)美丽校园建设中营造和谐劳动氛围
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6]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增添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因素,积极打造以作风严谨、专注认真、爱国奉献为引领的特色校园文化,减少劳动教育的阻力,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还可以持续举办“劳模大讲堂”系列活动,以此为依托积极邀请校内外部分劳模代表和工匠大师等先进人物走进学校讲堂,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大学生作相关的主题讲座或交流报告;也可以通过向大学生展示和宣传能够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大量丰富真实的事迹、图片、视频材料和高超精湛的工艺等来加深大学生对劳动、劳动者、劳动创造、劳动成果的体验和感悟。为给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营造和谐有利的氛围,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有利条件,通过多种移动终端和网络载体,为学生持续输送包含合理有效的劳动理论、劳动方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等信息,供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以选择利用与消化吸收;还能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劳动教育的教法与学法,拓宽劳动教育平台,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助力。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校内公益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与学校团委、学校学生会联合,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各种公益活动,也可以在特定时间进行学雷锋、植树等专题性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培养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技能,共创美丽校园。
(二)社会实践基地上培养学生劳动责任感
社实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学生参加思政实践基地的活动是对思政课堂教育的延续。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会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会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寻求合适的方法。学生在认识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培养学生尽职尽责的做事态度,有助于学生尽早融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个链接,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做铺垫和准备。在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方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探寻特定社会现象,了解背后发生原因,提出解决方法等,最终形成自己的考察报告。在调查研究中,学生付出了劳动,获得了认知提升,锻炼了个人能力。校内创业园和校外实习单位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使社会实践基地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践内容设置上要和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实践基地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要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思政课实践基地上提升学生劳动素质
在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既能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又能增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健全的发展。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创新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途径。劳动实践内容不局限于体力劳动,也可以是脑力劳动。如教师可以开展脑力劳动实践课,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公司,了解AI技术。如我校开展思政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合肥高新科技产业园参观。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科技劳动创新的方式有了最初的感受,领悟了思政课的一些理论内涵。参观活动也为产业园的企业了解我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提供了途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在实践活动始终。如我校开展小岗村思政实践活动,学生在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后,深刻理解了粮食的重要性,劳动的重要性,不畏艰难的重要性,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如通过红色劳动文化建设活动,学生参观一些革命遗址,了解革命年代的生产运动,了解老一辈自力更生的辛勤劳动,培育崇尚劳动的精神。对于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高校可以建立奖赏机制,给予优秀践行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祖国劳动建设中,才能放飞自我,报效国家。
劳动教育之所以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是因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要以构建“五育”教育体系为目标,培养踏实肯干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