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生教师队伍

吴 捷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教师对于国家发展起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其中,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年龄、职称等多方面。然而,现有数据表明,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尚未达到“结构合理”的标准。针对男性教师特别是男性青年教师匮乏的问题,有学者提议通过师范院校降分录取男性师范生[3]、提高男教师的物质待遇[4]等方式吸引男性从教。然而,这样的提议一方面难以保障未来教师队伍特别是男性教师的质量,另一方面会加剧当前社会在升学、就业当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挫伤女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本着性别平等的原则,从师范生的角度分析当前教师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探索突破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实困境

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性占据多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小学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自2015年到2019年,小学女性教师的比重已经从63.73%逐步上升至70.02%,女性教师已然成为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不仅是小学阶段,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每个教育阶段都普遍出现“男教师告急”现象。当前的研究表明,2010年从高中到初中、小学阶段,女教师占教师队伍比例依次为47.7%、49.5%、57.9%[5],即教育阶段越低,教师中女性比例越高。当前教师队伍中女性占据主导的情况已经构成各国教育的潜在危机。以学前教育阶段为例,早在2014年,美国学者就统计过各国的男性幼儿教师所占比例,发现全球大部分国家男幼师比例低于3%,占比最高只达5%。[6]另一组数据显示,美国初中、小学阶段,女教师占教师队伍比例依次为60.2%和86.5%,在法国比例为62.8%和77.7%。[7]可见解决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迪·托马斯(Thomas S. Dee)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性别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习态度有极大影响。在女教师主导引领的班级中,男孩通常被认为是破坏性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通常不如女生出色。[8]同时,教师性别失衡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在儿童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人,教师本身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等,都会对学生性格塑造和性别角色认同造成一定的影响。女性教师群体温柔细心、宽容耐心的特点和男性教师群体的朝气蓬勃、敢于直言,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相近的性格特点。有国内学者在文章中论及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男教师缺席带来的不利影响,男性教师过少,会造成学生尤其是男性学生群体缺乏阳刚勇敢果断的特点。[9]因此,教育中男性教师缺位、女性教师过多,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培养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不利于学校教师管理

学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过多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女教师集中怀孕,则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计划的开展。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位老师承担多个班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常态,教师一旦请长假势必导致教师岗位空缺问题。另一方面,女教师过多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男女教师在合作共事和人际关系经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有73.0%的青年女教师表示有过与同事争吵的经历,但有同样经历的青年男教师仅占3.7%。[10]从个人角度而言,女教师过于集中会削弱教师个人的工作热情,降低教师之间合作对话、共享教育资源的机会;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教师队伍缺少男教师的协调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容易引发教师团体矛盾,降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深社会刻板印象

“教师是女性才选的职业”“在幼儿园和小学工作的男老师没出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类刻板印象导致报考师范专业和选择教育行业的男性越来越少。此外,在当前女性教师居多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内的男性领导普遍多于女性,有可能潜移默化中造成女不如男的刻板印象,成为未来性别平等发展之路上的阻力。

二、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探析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教师占据多数的现象,其实早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已经初见端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师范生男少女多的现象,且男性师范生从教意愿远低于女性。李彩彦和谢燕的研究表明,在关于是否愿意长期从事教育职业的问题中,女性中表示愿意从教的占30.98%,而男性仅占8.26%[11],存在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师范生存在男生整体学习主动性弱于女生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论证,从师范生角度探索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

(一)男性对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感较弱,导致报考师范专业的男性数量偏少

翟春城将教师职业社会认同感低列为导致基础教育男女教师性别失衡首要原因。[12]随着教育阶段的降低,对应教师的社会声望逐级递减。一些人轻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导致一些男幼师和男性小学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另外,在传统性别观念中,男性应该选择社会声望高、竞争压力大、创新冒险型的职业,因此男性教职工,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工作的男教师有时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二)教师职业薪资待遇低,导致师范专业男毕业生大量流失

薪资待遇是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杨晓岚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收益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选择的核心因素,一些同学直言“幼儿园工资太低,有编制也不去”[13]。不仅是幼师,教师行业的整体薪资待遇及福利都难以满足男性的薪资期待。部分教师的医疗保障和住房问题尚未得到落实和解决。[14]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处理学生身心健康、班级升学率、家校矛盾等问题,教师职业工作烦琐、工作压力大,工作付出与工资收入难以构成正比。再加上社会对男性“养家糊口”的性别期待,男性在买房买车方面的社会压力较女性更重,因此相比其他职业,教师行业对男性更缺乏吸引力。

(三)学校教育忽视性别差异,造成男生学业落后

北京师范大学曾与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对全国十个省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两性群体在学习方式倾向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偏好动手实验和亲自操作,女生更倾向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15]尽管我国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但当前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忽视男女生学习方式的性别差异,以言语灌输和语言文字记忆为主,教育评价围绕考试成绩展开,导致“男孩危机”问题出现。[16]再加上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更偏重理论和机械记忆,男性师范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没有表现机会,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从教意愿下降。

三、突破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困境的路径探索

为消解教师结构“女性化”现象、构建和谐的教师生态环境,本文基于教育公平、性别平等的视角,从自身提升、学校培养、社会支持三个角度提出平衡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适当措施。

(一)打破陈旧观念,厚植教育情怀

1.挣脱性别身份烙印,涵养两性气质

传统的性别二元论将人的性格气质、思维差异、行为模式与性别生理特征联系起来,“性别表演”理论认为是社会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塑造了人们的性别身份认知。[17]师范生和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性别二元论,认识到教师需要兼具温柔细腻的女性气质与阳刚坚毅的男性气质,尝试通过性别扮演挣脱性别身份烙印与认知束缚,既要发扬自身男性气质特色,又要学习女性气质特点,实现自我性别身份重构。

2.了解教师职业,提高职业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张晓辉等人采用典型个案抽样法证明教育实习能有效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18]本科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的关键时期,男性师范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在毕业前多参加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提前了解教学工作内容,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坚定从教信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执教本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相关政策,加强针对性教育

1.加强教育情怀培养

以往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过于强调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培养教育情怀的重要性。师范生如若缺少应有的教育情怀,将教师仅作为个人维持生计的职业而不是一项志业,缺乏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势必会进一步影响未来我国人才教育的培养。

要强化男性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就要激发男生的兴趣,培养对师范专业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加强对男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培养其敬业与乐业精神,有效增强男性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形成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2.改革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要尊重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反思“男孩危机”现象的相关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增加更多动手实践课程,使男师范生发挥自身优势。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适当降低笔试成绩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依据男女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评价方式等。

3.搭建男生版互助平台

由于师范院校中女性占主导地位,男生在班级中可能被“边缘化”。高校可以据此专门为男性师范生搭建“男生版交流平台”,方便男生交流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遇到的困难,并请高年级学长和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经验分享、学业引领和就业指导,使其切身感受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男性师范生的从教意愿。

(三)提高教师待遇,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不仅是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师岗位的有效手段,还是对教师辛劳付出的肯定,体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政府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切实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是,为强化男性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仅提高男性教师的工资或仅针对男性分配住房等[19]措施不可取,无论动机和初衷是什么,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只会进一步加剧职场性别歧视。正确做法是普遍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改善基础教育教师的生存环境,真正做到所有教师工资均不低于公务员水平,而不是只关照男教师,筑起两性差异的高墙。

2.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提高教师社会声望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强化男性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特别是要打破职业选择和性别角色关联的固有观念,减轻男性教师特别是学前及小学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古今中外研究低龄儿童的男性教育家不在少数,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陶行知等都曾对儿童教育作出过突出贡献,但大众普遍对其知之甚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利用网络媒体、教育传播等途径与方式广泛宣传,削弱两性职业的刻板印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激发男性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3.创设呵护男教师发展的学校环境

想要吸引男性师范毕业生,除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外,还需要关注男教师的精神需求,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例如在男性尤其稀缺的幼儿园和小学,缺乏同性前辈的引领是阻碍男性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的因素之一,招聘单位可以提出针对性福利吸引应届男性毕业生。比如让富有教育经验的男性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针对年轻男教师的特点帮助其进行教学风格设计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男性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弱、薪资待遇差、学校教育方式忽视性别差异是男师范生从教意愿低的三大原因。对男生降分录取、提高男性的物质待遇等政策既降低教师队伍的质量,又不利于现代两性平等意识的发展。想要从根本上平衡教师性别结构,构建性别和谐均衡的教师生态环境,首先需要男性师范生挣脱自身性别身份烙印,主动了解教师职业,提高职业认同。其次师范院校可以从招生源头入手鼓励优秀男性报考师范专业,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强化男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最后政府要多途径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声望,创设呵护男教师发展的学校环境。相信通过个人、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会有更多的男生愿意选择师范专业,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平衡我国当前的教师性别比例,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生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